APP下载

探讨山区公路项目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及管理措施

2023-02-14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丁坝挡土墙护坡

孙 菲

(桐梓县交通建设服务中心,贵州 遵义 563200)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山区公路因资金、技术、地形等因素限制,局部地区存在防护措施不到位现状,严重降低其抵抗自然灾害的性能,导致公路质量病害频发,其中以路基水毁灾害最为突出[1]。当前针对山区公路路基水毁防治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防灾实际需求,因此路基水毁防治技术研究任重而道远。

1 山区路基防治主要原则

(1)总体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力求避免水毁灾害的发生。

(2)避让原则:山区公路线路规划选型时,应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坚持避让原则是最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2]。

(3)绕避原则:山区公路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线路设计时应充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合理绕避,最大程度降低水毁灾害发生风险。

(4)地勘精准原则:地勘工作是决定线路走向、现场地质条件、水毁风险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到细致、精准、全面,从宏观上保证公路建设质量。

(5)因地制宜原则:山区道路建设应充分结合地质、水文等环境条件,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案,尽可能避免大肆填挖,减少土体破坏,从而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3]。

(6)科学利用原则:道路施工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应全面根据现场地形、地势特点,采用“因势利导”原则进行防护工程施工,确保洪水能够平稳、顺畅进入下游。

(7)旱季施工原则:雨季是自然灾害高发季节,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在旱季施工。

(8)综合防治原则:路基水毁防治必须全面结合灾害成因、范围、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以制定最佳的防控措施。

2 山区路基水毁影响因素及主要水毁类型

(1)山区公路路基水毁影响因素较多,水毁形式多样。其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设计、施工、养护等几个方面,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路基水毁影响因素

(2)经过大量调研、统计和分析,贵州省山区公路路基的水毁形式为:路面开裂、路基塌陷、路基整体滑移、防护设施破坏[4]。①路面发生裂缝。因雨季道路积水后,雨水会渗入道路表面,造成路面材料的浸润,而在夏季的高温和暴晒下,路面材料出现迅速失水,因而造成沥青混凝土内部出现较大的拉力,导致路面出现裂缝;②路基塌陷。相对于路面裂缝,路基沉降和崩塌对道路运输的影响较大。在软土路基地段,由于填筑材料的选用不合理,导致路基的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另外,由于路基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不良,雨水渗入公路路基,在汽车荷载、水、路基土相互作用下,使路基土产生非均匀固结沉降,特别是在暴雨的冲刷作用下,路基被掏空,导致路基崩塌;③路基整体滑移。路基的水毁造成路基发生整体滑动的严重病害。在山区地质条件差、岩体风化程度高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洪水,很容易软化,从而导致整个路基的整体滑动;④防护工程以挡土墙、丁坝、护坦等为主要结构物,其损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交通运行的效率,从而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

3 山区路基水毁防治措施

鉴于贵州省地形复杂、地貌多变、地表切深、夏季降雨多,结合以往贵州省山地公路路基的水毁问题,对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3.1 路面开裂防治

(1)增强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结构的压实度、强度和水稳定性,并采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方案。

(2)在工程施工环节,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确保平整度、稳定性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5]。

(3)选用具有较低孔隙率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马蹄脂碎石混合料为最佳方案。

(4)混凝土路面的纵横向施工缝、病害裂缝,必须及时进行封填,填料的材质必须能适应路面的收缩,并具有良好的黏性。

3.2 路基沉陷及坍塌防治

(1)采用高标准置换材料换填、碎石砂桩、强夯法等各种方式对软弱段路基进行加固,以确保路基强度符合规定。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质土壤作路基填料,路基底层宜选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碎石层,以防止毛细水上升[6]。

(3)全挖方段、半填半挖段路基施工时,应注意加强排水,加固边坡宜采取工程和植物保护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4)强化雨季监测,采取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

3.3 路基整体滑移防治

(1)在线路选择上,要远离水源地,施工期间做好周边排水工作,在运行维护期,尽可能地降低水的渗透性。

(2)为了提升高边坡的稳定性,应增加可靠的加固支护结构。

(3)在路基设计高程与最高洪水水位差不太大的情况下,可采取小河流改道方案,或采取丁坝、顺坝等保护措施;强化低坡路段的植被保护,健全生态系统。

3.4 山区路基水毁防护工程

河道水流是影响山区公路路基防护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山区公路路基防护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区域内河道水流特征,全方位了解水流基本状态,从而确定合适的防护类型。

3.4.1 护坡、挡土墙防护

目前,护坡、挡土墙防护是山区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防护形式,其具体类型如下:

(1)浆砌片石护坡:①浆砌片石护坡主要应用于河床断面开阔、河道顺直、水流较缓、冲刷较弱等路段,可显著增强路基边坡抗冲刷性能,避免水毁灾害;②浆砌片石护坡施工,应全面结合现场地势、水流、冲刷状况等因素,科学控制基础埋置深度,确保处于最大冲刷深度之下[7],具体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深基础浆砌片石护坡

(2)浸水挡土墙:①采用浸水挡土墙对公路路基进行防护,一方面能够抵挡路基土体侧向压力,防止路基塌陷;另一方面,可防止水流冲击、侵蚀路基,增强路基耐久性;②浸水挡土墙防护工程主要应用于下列状况:沿河线路经过陡峭山坡地段,且水流冲击段较短;路线经河流转弯处,且位于凹岸区域,河岸稳定时;因地形作用,必须对坡脚实施约束时。

(3)护肩、拦水墙:①当公路临河侧路肩遭受水流冲击,且路堤高差不大,边坡坡度较缓时,采用其他材料不易填筑时,可通过浆砌片石护肩对路肩实施加固处理;②护肩材料为M7.5 浆砌片石,顶部宽度应根据其高度情况确定,当其高度低于1.0 m 时,顶部宽度为0.8 m,当高度为1.0~2.0 m 时,顶部宽度为1.0 m。

(4)针对道路高程较低,洪水超出道路的区域,应在迎水面布设浆砌片石拦水墙,以有效阻拦洪水,避免冲刷路面,其宽度宜为0.5 m,高度为1.0 m。

3.4.2 护坦防护

(1)通过护坡、挡土墙等防护措施进行冲刷防护时,其坡脚位置冲刷深度会显著增大,受现场地质条件限制,其基础埋置深度通常无法满足要求,而在其底部设置护坦则能有效防止坡脚冲刷破坏[8]。施工中,其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调节。

(2)护坦是较为有效的浅基防护结构,其应用较为普遍,尤其对于山区河谷地段护坡、挡土墙坡脚防冲刷效果显著,其结构形式如图3 所示。

图3 护坡和挡土墙的护坦基础

(3)河流平直段区域由于断面收缩导致的路基冲刷,其形式以纵向冲刷为主,护坦应布设于河床下方,并与护坡、挡土墙形成整体,保证护坡整体允许流速高于水流流速。

(4)护坦还可与其他防护设施配合使用。针对冲刷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通常采用护坦抵挡挡土墙底部冲刷;而对于较为宽阔的河段,通常利用护坦配合拦水坝抵挡冲刷。

3.4.3 丁坝防护

(1)丁坝在沿河公路、河滩公路及桥头引道中应用较为广泛,是重要的路基防护设施。根据丁坝高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漫水丁坝和不漫水丁坝;而根据其长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长丁坝和短丁坝两种形式[9]。

(2)漫水丁坝在实际施工中较为常用,其坝头、坝顶位置均有水流通过,因此将其坝身做成流线型结构,最大限度降低水流阻力及冲刷作用,确保坝身结构安全。同时,为降低水流对坝头的冲刷作用,可在其周边合理设置护坦进行防护。

(3)在山区公路路基防护施工中常采用丁坝群防护,或配合其他形式的防护结构联合防护。针对河谷路段的凹岸防护,除采用护坦防护外,还可采用短、低、圆的丁坝群进行防护。

4 山区路基水毁非工程防护措施

(1)加强基础资料分析:山区公路规划、设计阶段应强化现场地质勘查,全面了解水文、气象等信息,确保线路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水毁高发地段公路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对于岩溶、滑坡等灾害易发路段应采取绕避措施,当无法绕避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缩短穿越距离,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②针对挖填方路基段,应加强路基边坡监测,结合地质勘查数据计算边坡稳定性,从而制定合理的防护方案;③坚持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填挖方工作量,减少对周围植被、水土造成的不利影响。

(3)加强防灾综合治理:强化路基水毁灾害宣传,提升全民对水毁灾害的思想认识,经各方协作,实现农、林、水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避免水毁灾害发生。

(4)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建立科学完备的公路路基水毁预警系统,强化对路基水毁高发路段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10]。

(5)科学组织抢护工作:山区公路路基水毁灾害危害性极大,为保证抢护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要求公路管理部门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抢护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水毁造成的危害。

5 结论

综上所述,该文结合我国山区公路路基水毁形势及防护工程现状,从山区公路综合治理方面入手,论述了山区公路路基水毁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理念,总结了针对性的水毁灾害防控措施,对提升我国山区公路水毁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丁坝挡土墙护坡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某变电站护坡现存缺陷原因及危害分析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丁坝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护坡在城市道路边坡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选厂常见挡土墙设计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二级悬臂式挡土墙的力学分析
考虑水流紊动的丁坝下游回流区水流挟沙力研究
地震作用下加筋挡土墙稳定性分析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