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生长型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3-02-14朱李红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言语双减语文课堂

☉朱李红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减负增效”的突破点。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要么是教师个人灌输式教学的一言堂,学生在被动接受中丧失了学习能力;要么是由部分优秀学生主导课堂话语权,其他学生则处于课堂的边缘状态,与语文课堂格格不入。

一、转换:从被动接受转向深度思辨

传统的语文课堂,零散无效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充斥了整个教学过程;冗长繁琐的课文分析占据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依赖这种对教师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成长自然也就有很大局限性。

(一)对话,引领学生正确表达

为了让课堂“有序高效”进行,很多教师往往对那些预设之外的回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单方面终止了对话的进行。其实,教师的一声“坐下,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意味着师生间言语生命交流的中断,虽然知识的传递仍在继续,但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对话已经让师生间失去了言语生命的共振机会。

课堂上的错误性资源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教师如果总是将学生的回答框死在既定的范围之内,那其实学生思维的广度早就被教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而忽略学生回答背后的深意,教师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转化为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教学情境。

如,教授统编版教材五上第八单元《忆读书》一文时,教师就“是否赞成冰心‘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向学生抛出问题,虽然有很多同学心中存疑,但碍于冰心的身份,也不得不表面赞同。当有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一知半解”去读书的阅读效果时,教师没有粗暴否决,而是创设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这时,教师才能精准地把握真实的学情,发现原来大部分学生倾向“咬文嚼字”甚于“一知半解”。教师这时候适时点拨,冰心初读《三国演义》时仅七岁,如果真如成人“咬文嚼字”地读这一本90多万字的大部头小说,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阅读兴趣肯定会被消磨殆尽。而“一知半解”地读三国,虽然收获有限,但却激发了冰心童年的阅读兴趣,为她的终身阅读之旅打下基础。学生经过这一点拨,这才领悟不同年龄段需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堂是学生群体精神生长的公共空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属于师生主体间的精神交往。生长型的语文课堂应该坚持儿童立场,创建平等对话的自由场,让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通过言语在课堂上自由表达,在表达中袒露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启思,引领学生展开思辨

思维的发展从质疑开始,教师如果只是标准答案的传声筒,那只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提出疑问,制造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辨,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看得见的生长。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父爱之舟》,其作者吴冠中将父亲深沉的爱蕴含在文章的七个场景之中,蕴含在这七个场景的种种矛盾的细节之处。教师可以抛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文中的父亲有时节俭,有时又十分慷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你觉得是否矛盾?学生带着这种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深入文本,便能发现:一个节俭的父亲,用辛苦养蚕的钱给“我”买不便宜的枇杷吃;一个节俭的父亲,在看到“我”身上被虫咬得疙瘩时,对加钱换房间的提议动心了;一个节俭的父亲,在逛庙会明明自带的冷粽子已能填饱肚子,却仍破费让“我”吃上一碗热豆腐脑;一个节俭的父亲,倾尽家里所有给我凑学费。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父亲,却总能违背他“节俭”的生存原则,满足“我”种种需要额外开支的需求。深沉的父爱就在这种种的矛盾中体现出来。

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惯性认知制造思维冲突,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学生的思维从惰性中挣脱出来,开启深度学习。

二、统整:从单一零散走向整合联系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按照相同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进行群文编排,一个单元所有资源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因此,实施单元整体群文教学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但是,部分语文课堂只在封闭的单篇课文的局部字词句上进行品析,每一篇都采用重复性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单元整体、同类型文本的整合与联系。学生前后联系、整合比较等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训练。[1]

(一)立足单元整体,互文见义

生长型的语文课堂要改变散点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培植学生的整体观瞻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统编版教材五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要求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材首先编排了两篇风格完全不同的说明文:《太阳》一文语言平实,指向精准严密的表达,以普及知识为主;《松鼠》一文语言活泼有趣,在生动形象地传递有关松鼠知识的同时,暗含作者本身的思考和情思。两篇课文互相呼应、补充,构成了互文关系。编者安排这两篇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旨在让学生体悟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学生不用拘泥于一种风格的语言文字,而应该根据表达需求能够多样化地进行表达。根据这一单元的整体特点,生长型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整合单元内容,整体构建教学模块,发挥例文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关于说明文语言风格的知识体系,然后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立足单元整体,抓住这一单元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悟得规律,习得方法。

(二)基于任务驱动,群文类教

大部分教师根据教材选文型的特点一篇一篇地去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去学,但是如果只是由教师主导进行孤立的单篇教授,那么不仅学生在千篇一律中学得无趣,而且学生获得的只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无法主动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也无法提升学习品质。生长型的语文课堂可以抛弃由教师逐篇分析的直线型授课模式,提取群文中的知识点转为一个个学习任务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场所,变个体独立学习为共同体协作共享式学习,共同体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自主探究、互帮互助。

统编版教材四下第四单元以“动物朋友”为人文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同类型文本。虽然三篇文本中作者都将小动物人格化,老舍把猫当作性格多变的孩子,把母鸡当作伟大的英雄母亲,丰子恺把白鹅当作高傲的老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但细读比较下,这三篇文本在写作手法上其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单,让学生在初读基础上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使下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此时的教师可以暂时隐退,让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地交流分享。(见表1)

表1 任务驱动式活动设计

在同伴互助交流、教师有效点拨后,学生很快便能发现,《猫》是明贬实褒,《母鸡》是欲扬先抑,《白鹅》是正话反说。这样群文类教,师生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开展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比零散无序的单篇教学更加高能有效。任务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全身心地学习活动参与中建构起系统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关键的语文能力。

三、赋能:从呆板机械走向丰盈灵动

“提质增效”的生长型课堂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让学生不再只是着眼于当下的应试而反复机械地滚动学习,更要观瞻于未来,为学生丰盈灵动的生活赋能。教师要降低课堂知识点的密集度,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对文本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有效筛选,精准挖掘课堂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能力,从当下走向长远。

(一)着眼言语实践,提升言语智慧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进行,单调的问答模式中,学生的言语实践存在着“被表达”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中从未进行过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总是在倾听他人的表达中机械记忆,有种与我无关的游离感。生长型语文课堂中追求的“语用”是指从文本语言的实际功用出发,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激发学生主动表达欲望,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注重言语实践,真正实现意至言达。[2]

统编版教材五上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复述故事”,很多同学只是进行了单一机械的故事情节记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干瘪概述。为了更好地实现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丰富语言实践活动,可以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主题式学习:第一篇课文《猎人海力布》可以教会学生借助表格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改变叙述人称,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从猎人海力布的视角复述故事;第二篇课文《牛郎织女》可以教会学生抓住文本空白点进行“添油加醋”,鼓励学生丰富情节细节,拓展补充,将吸收内化与创生性表达融于一体;语文园地中还提示学生可以变换情节顺序,先讲结局,再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讲述。三种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灵动鲜活的语言复述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表达。

教师应该努力搭建开放丰富的言语实践平台,让学生领悟言语表达的内涵,外显内心的思维过程,从而把言语实践的训练目标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二)聚焦真实情境,发展创造潜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记”会的,也不是“背”会的,而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生成的。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会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能力,驱动学生创造潜力的生成与发展。真实的情境伴随着问题情境、思维训练、智力激活等鲜活的体验,使原本冰冷无意义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命力的营养剂,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爆发力。

统编版教材五下第八单元《手指》一文,很多教师会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书写脸的五官,这固然有表达形式的迁移转化,但学生不免生搬硬套,将五指的功能生搬硬套到五官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特级教师薛法根却独辟蹊径,创设与学生极其贴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来说一说,在自己的家庭里,谁是大拇指?谁是食指?谁是中指,谁又是无名指和小拇指?在这样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将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更能将文本链接到生活,发现生活中人与五指的相似之处,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要素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将单纯记忆、理解性的学习转化为能够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上的实用创造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生长型的语文课堂,旨在语文课堂上追求学生“力”的生长,让学生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下个性化表达自我,在具有思辨性的高质量提问下深度学习;教师立足单元整体,通过设计任务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将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灵动丰盈的生命成长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言语双减语文课堂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