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3-02-13党晶
党 晶
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不够理想,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环境。针对当前语文学科的课堂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助于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口头表达能力的概念及“即席发言”的教学要求
口头表达是指开口说话,以口头语言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及对事物的评价,实现与他人交流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相对于书面语言更直接、应用更广泛的语言形式。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完成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授“即席发言”的基本技能。“即席发言”的教学要求如下。
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掌握课堂节奏。语文学科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才能实现。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大胆发言,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口头表达。
其次,梳理学生表达思路,匹配逻辑主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帮助学生理顺表达思路,以清晰的逻辑关联匹配相关主题,完成对个人观点及意见的表达。
再次,引导学生抒发自身情感,合理释放情绪。口头表达一般情况下是将个人情绪情感向外释放,但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生,很难独立突破屏障实现口头表达中的情绪释放。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学生思维混乱、表达不清。
最后,增强学生应变能力,掌握培养方向。语文学科口头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即席发言”,看似随意的发言,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特定主题的阐述和个人思考结果的表达,是关联学生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终极形式,也是口头表达能力最终的培养方向。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即席发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
1.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时期人才竞争愈发激烈,能清晰表达自我意图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在校园中必须训练的学科项目,是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分支。新课标提出,要让语言建构与运用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核心素养要求,基于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符合学生年龄段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以《雷雨》(节选)为例,对这类戏剧课文的学习,教师要认识到一般学生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语文学科教材中的戏剧课文并不是教学重点,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戏剧内容时,很难掌握文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可通过开放式课堂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对戏剧剧情的逐步熟悉,在戏剧冲突中揣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某个言语行为发生的原因。教师可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如“周朴园为什么要打听侍萍的下落?”“他是因为对曾经的行为感到悔恨吗?”这些问题是开放式的,没有固定答案,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讨论。要引导学生根据戏剧情节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分析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培养学生“即席发言”的基本功。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方向,严格遵循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结合教学素材内容,增强学生口头语感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艰巨任务。教师应以教学素材内容为基准,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抓住课堂上培养学生口头语感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与个人逻辑思维的紧密关联。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本质上是将思维模式与语言应用有机结合,在充分理解教学素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朗诵为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找到与教材课文内容契合的情感理解点。通过深入到课文内容中的“即席发言”,带领学生探讨课文主题,这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口头语感的重要方式。
以学习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古诗学习是语文学科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学习与现代口语完全不同的古诗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从网络平台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通过欣赏朗诵表演艺术家的朗读视频,为课堂诵读做好准备。此外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教学,如“王维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问题来吸引学生关注诗歌情感。“诗中描绘了多少种自然景观?与人物间的关联又是怎样形成的?”用实际切入点来勾连学生理解。要引导学生揣摩优秀朗诵作品,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诗歌的节奏、语调,这对增强学生口头语感有重要作用。
3.创设语言表达情境,强化学生训练强度
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有全方位的认知,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地展开口头表达训练,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自信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关系与情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逐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情境,适度增强口头表达的训练强度,引领学生把握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表达双提升的教学目标。
以《我的母亲》为例,老舍写自己的母亲,让人有亲切感,阅读起来有代入感。究其原因就是老舍将母亲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出来,不是将她当作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纪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老舍的母亲是一个任人欺压的旧社会妇女吗?”“老舍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怎样的品质?”“我们在新时代应当学习旧社会妇女的哪些优良美德?”要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投入到对课文的诵读中。老舍文笔平实质朴,全篇看似没有激烈的情感起伏,但字字句句中记录的都是母亲的坚韧不拔、勇敢刚强,即便是面对入城烧杀抢掠的“鬼子”,她也要尽全力护住自己的孩子们。学生在问题的层层递进中逐渐深入文本,在问题讨论中感受到老舍对母亲的眷恋,这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强化口头表达训练。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极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乐于与他人交流探讨。教师应采用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