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培养路径

2023-02-13

关键词:批判性本科生核心

封 杰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2.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1]6最早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是1979年的英国继续教育学院,其认为随着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除了向学员传授关键技术之外,培养可受用终身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1997年,经济与合作组织(简称OECD)启动了题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研究项目,提出核心素养应包含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等三个关键能力。[2]30200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普通教育内容更新战略委员会组织编制了《普通教育内容现代化战略》,提出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素养、日常生活、文化休闲、公民团体和社会劳动素养等五个方面。[2]322002年,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简称P21)发布了“21世纪关键能力”(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和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3]17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在“终身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在终身学习前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的基础上,继续提出学会改变是终身学习的第五支柱。[4]122005年,欧盟委员会(简称EU)在其发布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指出,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知识社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具体包括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八项内容。[4]14

国内多位学者对核心素养概念进行了论述,辛涛提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三个原则。[4]19褚宏启强调,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而非“基础素养”。[5]10张华认为,核心素养也可以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型社会的要求,用于适应不可预测情境、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等等。[3]16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强调跨学科性和整合性的理解。[6]68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为建构各学段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双方于2018年共同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研究报告,5C指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7]22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普遍认同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表述为: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8]76学界的研究也主要聚焦在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少,聚焦本科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为了有效落实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亟需建构本科生核心素养框架,探究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为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

一、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通过借鉴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容,结合本科生自身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维理念、价值追求和生活目标等不同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念,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维度,确定了本科生核心素养框架的主要内容:家国情怀、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既包括对“小家(家庭)”的情怀,也包括对“大家(国家)”的情怀,其核心是对人的情怀,有了对人的情怀,才有对家庭和国家的情怀,才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流淌在国人的血液中,这是爱人、爱家、爱国的集中体现,既重视个人修身,也重视亲情,更重视心怀天下,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其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干事创业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更要呼唤人民的家国情怀,既热爱小家庭,也关心大国家,这样才会学习有动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目标。2021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本科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帮助同学们在个人奋斗过程中,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浪潮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仅仅依靠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独立通过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才能。学习是教育的本质,“自主”是学习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序言中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9]12在教育实践领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愿学、乐学、会学三个方面。愿学是强烈的学习动机,乐学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带来的充实感,会学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21世纪学会学习是一项必备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克服重视知识传递、忽视学习品质的教学,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主动学习者。[8]77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据调查,超过90%的美国大学教师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1998年10月,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发表了《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仁川宣言),这个宣言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要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已达成普遍共识。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美国学者琼·温克在《批评教育学》中指出:“‘批评’不仅意味着‘批评’,批判还意味着能透过表面看到深处——思考、批评或分析。”[10]12学校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醒学生,每个人信奉的真理都是在个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猜想而已,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观点都应该接受他者的批判。这种批判要做到清楚、准确、相关、有深度,并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称得上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发展变化太快且总量无限膨胀,学生仅仅学会记忆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四)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明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之一。[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6年5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动教育创新,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贯穿教育全过程。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扭转我国当下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主动适应21世纪创新发展的要求,迎接未来的挑战,全面增强我国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点抓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五)全球胜任力

21世纪,科技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进程,身处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联系、沟通和连结,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时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全球胜任力是他们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需能力。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O)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评估框架,认为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同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具有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观、要建立对世界和人类发展认知的知识、要掌握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困境

(一)核心素养理念还需要进一步确立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12]诚然,国家教育目标理念先进,符合国家需要,引领时代潮流,然而在本科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学校顶层设计,还是教育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本科生核心素养理念还未受到重视。一方面,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于“笼统”。各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表述形式。不少高校在确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人才类型的表述既不严谨也缺乏科学依据,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后束之高阁,难以落实。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忽视了核心素养理念。虽然,大多数老师声称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训技能,也要塑造学生的人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获得,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熏陶、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甚至有老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前,很少认真思考过: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培养的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应该如何教书育人?同时,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突出问题虽然受到关注,但实际改革效果不佳。

(二)核心素养培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设置未能充分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如课程设置不够丰富,缺乏交叉性和综合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不够突出。各专业课程体系刚性很强,灵活度不高,各门课程内容单一、边界明显。同时,课程设置与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往往千校一面,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创新不够。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开始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但常见的问题是,老师们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在多数高校中,教师以各种理由拒绝教学方法改革,继续使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师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系统化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最后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已无法吸引学生学习投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核心素养培育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长期以来,高校盛行的“重科研轻教学”之风对本科教育教学形成了强烈冲击,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被突出到重要位置,本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制约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从横向比较来看,本科教育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高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更容易立竿见影。二是从纵向比较来看,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与科研、学科、师资等相比较,其受重视程度却难免相形见绌,至少在很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弱势。虽然本科教育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并不矛盾、无法割裂,甚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本科教育教学投入明显不足,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三是部分老师还存在着主动应变意识不足、识变能力不够、求变动力不强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认识不到位,缺乏更高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各类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改革面临着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境遇,部分教学改革浮于表面,实际效果不佳。

三、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优化

(一)重塑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体现高等教育责任的人才培养理念。[13]24一是树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齐抓共管,一体推进,做好结合与创新,不断发展立德树人内涵,不断丰富立德树人载体,不断拓展立德树人路径,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文化人,从理想信念上启迪学生心智。二是树立主动服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使命既要积极主动适应当前国家需要,又要引领国家未来发展,其中最紧迫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产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受教育主体,怀特海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14]4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然禀赋,激发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依据学生的发展进步和反馈的意见,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坚持人人都可以进步、个个都可以成才的育人初心。四是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倡导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小班教学,同时,注重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融入核心素养培养

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把“核心素养”引进学校课程,摸索新的教育实践。[1]10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将核心素养全面融入课程内容中。一是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点描述清楚本门课程需要落实的核心要素培养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课程,将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等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要强化“关键少数”的核心意识。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用核心学科架构课程主干,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三是强化课程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探索、体验学科领域的系统思维过程和专业品质,用学科基本概念和思想,将各种现象、事实、细节等联结起来,运用图像、符号、实际操作等来展示自己的理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要提升教育效果,最有效的手段是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转变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老师讲—学生听”为固定模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生学习的视角,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喜欢、追求学习的乐趣,将其天赋、潜力转化为主动追求的发展优势。二是注重对话教学。“教育即对话”,倡导教师与学习者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对话进行思考,积极创造学生自身总结思维活动成果的机会,不可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要注重调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而超越学习者自身的困惑,使其掌握所必需的“思考的技能与知识”。三是将注重“教”的设计转向注重“学”的设计。依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精心创设“有效学习环境”,重点解决好学生怎么有效学习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关键能力培养的现象。

(四)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培养本科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意意识都需要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一是要积极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同时要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基地,为科研团队、创新创业社团提供实践平台及资源,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让创新创业热情和实践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改善实验条件,校内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在数量、功能和管理上要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学生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同时,尽量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需要。三是重视运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建共享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育人资源,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五)改革教育评价,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15]40一是要确立增值性评价理念。要强化评价的反馈协商功能,淡化问责性功能,通过评价反馈意见和建议,寻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鼓励和支持持续改进,关注发展进步,关注努力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要改革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怀特海指出:“以学习知识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能回到生活,解释生活,适应生活”“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14]32大学教育要从讲授确定性知识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发展,考试内容应体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三是要激励教师教学投入,重视教学学术评价。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三大基本职能,理应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但在实际的评价考核过程中,受管理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重科研轻教学的事实不容忽视,挫伤了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当前,在破“五唯”的背景下,要突出教师教学学术,重点关注教师是否把主要精力投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积极鼓励教师教育教学投入,着重从能教、会教、愿教三方面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考核教师课程教学课时量。四是明确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16]11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还可以监测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本科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