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3-02-13王东维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董 阳,王东维

(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族精神、提供精神动力等功能。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观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在带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仍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围攻,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潮的侵袭等严峻挑战,直接降低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感,影响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习近平明确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1]6借鉴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的变化凝练启示,有利于以史为鉴、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一、深化爱国主义理论阐释,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理基础

结合时代特点深化爱国主义理论研究,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多次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教育问题,论述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等观点,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党中央到延安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毛泽东认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2]480针对当时存在的投降主义和“亡国论”“速胜论”错误观点,他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科学地分析了抗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指导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有关抗战问题的各种错误观点,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指导全民族抗战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群众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党深入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如针对中国农民政治觉悟非常低下、对国家和民族几乎没有概念的实际情况,彭德怀讲过:“我们必须加紧努力提高群众政治觉悟。要记住,他们至今为止除了民族仇恨以外没有别的政治觉悟。我们必须唤起他们的爱国心。”[3]352针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党提出“以仇恨日本帝国主义是忠实于本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教育来教育他们,要善于根据青年群众自身的经验,要善于采取一切适合于青年心理的方法,来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4]256曾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坦因看到延安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这样讲到,“我发现,爱国主义比起马克思主义来是延安意识形态更重要的特点”,[5]438充分肯定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发挥理论研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深化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爱国主义教育难度加大,其中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致使部分人忽视了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对中华民族不自信、崇洋媚外等现象,在语言和行动上表现为偏激的“爱国主义行为”、丑化爱国英雄等,更有甚者凭借所谓的爱国热情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1]6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应深入挖掘、总结、借鉴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探索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复杂局面,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认真调研新时代人们在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方面存在的不同心理、认识水平,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时代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正面宣传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探索对不同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渠道,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提供丰实的学理基础。

二、通过先进政党引领,坚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信仰

只有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人们坚定的政治信仰,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产生深远和持久的效果。先进的政党引领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把握方向,是爱国主义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受尽磨难,历次爱国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处于盲目状态。美国学者尼姆·威尔斯指出:“中国普通老百姓一旦有人为他们指明目标和方向,仅以其民族精神和血肉之躯就能筑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6]350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作为非执政党,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明确提出了“为着保卫祖国而战”的口号,针对国民党内部对抗日态度的矛盾,党实现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勇敢承担起了指引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方向的责任。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要走在爱国斗争的第一线、担负起更大的救国责任,“中华民族的兴亡,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但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我们的责任是更大的”。[2]759早在1935年8月1日,党就明确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同年12月,刚刚落脚陕北,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就通过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党依托各级组织和一切宣传机关,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和教化工作,引导人们全力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和奴化思想,成为“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爱国情绪的最有效发言人”。正是因为共产党“高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全民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号召力”,[7]185才有一大批青年抱着“打断双腿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决心,追随党的抗日主张奔赴延安,以实现自己的抗日救国理想。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教育人民坚定了爱国主义信仰,领导军队和人民全力抗战,彰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时刻保持先进政党的引领,才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把党的理想与民族理想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汇集了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党对爱国主义政治信仰的引领,继续发挥好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对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曾经讲过:“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8]392新时代应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点,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及时更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引领。一方面,党应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障,团结带领人民汇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党应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引领力,通过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自觉认同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与爱国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三、激发全民族爱国热情,奠定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众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而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调动需要以情感浸润人心、以理性启迪智慧的启发教育活动。毛泽东一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人民群众更是拯救民族危亡的主体。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偏僻落后边区的一些老百姓起初对国家、民族是没有概念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受到摧残,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缺乏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为此,党注重启发全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意识,在共产党领导和开创的抗日根据地,号召人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全部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党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家国一体理念引导人们将爱小家与爱大家统一起来,利用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日本残暴统治和军队人民浴血奋战的事例,激发人民群众对祖国生死相依、血脉相连的情感,把农民和抗日军队融为了一体,达到了军民一心全力抗日的目的,老百姓“无论信不信共产主义,都能加入新的青年救国会。救国会的宗旨是为抗日统一战线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6]95访问延安的外国人士乔治·武乐文看到:“在一切村子里面,年轻的宣传员们,男的女的,都忙着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新理想启蒙与教育群众。他们告诉群众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家庭为首而应该是国家第一,欲保家必须救国。”[9]62正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了人民大众的家国情怀,才有了“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打东洋”等动人场面。为此,乔治·泰勒曾依据他对华北根据地的观察,认为“共产党人利用由日本侵略者所激发起来的民族感情,领导乡村的抵抗运动,这才是中共成功的秘密所在。”[10]269这一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显著成效。

爱国主义是人世间最深沉的情感,人民群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力量,只有激发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起广大人民的“爱国心”,才有可能实现爱国主义由情感向行动的转化。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一定要面向全体民族、全体人民,广泛培育家国情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培育人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奠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基础。然而,当前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一部分人居安思危意识不强、对我国面临的危机形势认识不足,一些人中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狭隘思想,家国情怀淡漠,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1]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情感引领,引导人们认识新时代“小家”与“大家”的依存关系,培育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基础。要结合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面临新的危机,引导人们认识国家仍然是新时代国际交往中最主要的主体、仍然是本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模范人物和民族英雄,大力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来的为国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正确认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鼓舞人们自觉参与到爱国主义行动之中。

四、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底蕴

文化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注重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强调要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激发人们不当亡国奴。当时党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毛泽东肯定陆游、屈原、岳飞、文天祥、鲁迅等民族英雄的爱国节操,对他们的爱国情怀十分欣赏,并经常用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爱国主义事迹来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党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培育革命文化,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方针即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4]262通过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冬学、夜学、识字班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人生水平和民族觉悟,引导人们树立国家观念,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党还大力开展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利用文体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如1936年11月成立的中国文艺协会,其主旨就是要争取和服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文化的力量来动员抗日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戏剧、歌曲、演讲、街头诗、木刻、标语等各种文化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抗日主题电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救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文化的情感性、生动性、渗透性、互动性等特点更加鲜明,仍然具有隐性的价值引领功能,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其生动活泼特征更容易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坚定人们的爱国主义意志。然而由于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一些人出现了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文化不自信和不认同的倾向,一些人甚至崇洋媚外,崇尚西方文化的价值。习近平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4以此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汲取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经验,在从不同时期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营养和智慧的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的精品力作,用先进文化载体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区别对象分类指导,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文化层次、认识水平的不同,对爱国、爱国主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区别对象、分类指导。抗日战争时期党根据不同群体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除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之外,对军队、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对军队官兵,党通过开展“立功运动”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活动,用爱国将领杨靖宇、张自忠等人的典型事例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战斗热情,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知识分子,党通过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运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主张,培养他们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信仰,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齐聚延安,形成了“天下英才聚延安”的景象。对城市工人,党通过开展“赵占魁运动”等,注重从思想深处启发工人们的民族觉悟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工人们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的生产建设之中,尼姆·威尔斯看到:“工人现在的抗日情绪高涨,面临当前的民族危机,他们已经发起了‘斯塔哈诺夫式’的抗日增产运动。许多爱国工人每天加班劳动一小时做‘抗日工作’,继起仿效他们的人很多。”[6]275对于农民,起初我党注重土地分配问题,开展土改运动激发农民爱国热情,通过爱国主义的呼吁,连同没收不抗日分子财产的威胁,有效地将乡村精英吸收进自己的队伍中,并善于激发农村青年的爱国热情,通过组织农民对日作战,让他们亲身感悟日本人的残忍从而赢得民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农民首先解决“土地属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问题”,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调动了地主富农和农民两个阶级抗日的积极性,马克·赛尔登认为:“虽然毛的命令同时肯定土地革命和统一战线,但它强调了缓和与富农关系的步骤,作为党的爱国事业的具体标志。”[10]99-100广大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踊跃上缴“救国公粮”,支援前线战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整体有了提升,但总体而言,人们的认识水平、接受程度、辨别是非能力仍然存在差异,因而,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需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不同群体结合岗位实际设计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实现由爱国情感向爱国行动的转化。党员领导干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力量,应该要求他们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坚定的爱国者。对于知识分子,要在引导爱国主义信仰和理解爱国的深度上下功夫,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青少年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学校是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教育系统相关文件要求,从小从早入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普通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引导人们纠正爱国主义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在实践中自觉地立足岗位奉献祖国和人民。应顺应大数据时代人们普遍依赖网络的心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载体,积极运用“互联网+”等平台针对不同群体渗透、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发挥网络媒体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六、以知促行、知行统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效果

爱国包括情感、意志、行动三个层面,实现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爱国行动的统一才是真正爱国的体现。社会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舞台,只有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才可以检验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效果。爱国主义教育应教育国民切实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实现爱国和敬业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不能离开现实任务空谈爱国主义。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爱国行动,左权、杨靖宇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在战争中表现了最勇敢的作战行动和最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力量。党领导的军队官兵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前线浴血奋战,涌现出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党非常注重对普通群众爱国主义行动的引领,当时的社会教育“主要的是给民众以民族革命意识、民族自卫战争中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参加实际救国行动争取抗战胜利”,[12]60机关、军队、学校、农村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家积极上缴“救国公粮”和工业产品,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特别是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大大发挥,敌后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组成民兵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队、救亡歌咏团、抗日游击队,在为抗日战争提供坚强后盾的同时,利用地道战、地雷战等形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斗力量,使日本侵略者真正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物质保障,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实写照。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开展理性的爱国主义行动。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爱国主义教育最显著的成效就是不仅大大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将这种力量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来争取民族独立、保家卫国。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过程中,同样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引导人们养成理性平和心态,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转化在实际工作中。习近平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1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正面引导与依法治国规范并重,在夯实人民群众共同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的同时,规范人们的爱国主义行动。一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们理性爱国,把自己的人生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二是倡导知行合一,将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通过搭建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用科学家精神、军队的战斗精神、工人“大国工匠”精神等鼓舞人们锤炼和提升爱国主义本领,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三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严厉打击损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发挥国家法律、市民公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的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防止公民发表有损祖国的言论,出现以情感代替行动等偏激极端的所谓“爱国”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利用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

七、结合形势与时俱进,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具有科学性、人民性,而且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结合新形势不断培育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爱国心态,是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持久之策。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520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当前,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党根据当时民族危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多方面开展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团结、带领人民大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具体情况,党适时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世界人民的大团结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创办日本工农学校教育日本俘虏等方式,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民族侵略行为,也正是由于党的领导人把握住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把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与解放世界民族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的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我党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人们将爱国主义与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建立结合起来,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光明的新中国还是黑暗的旧中国问题,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号召,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带领受剥削和压迫民众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主题,新时代中华民族面对“两个大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必须体现时代性特征,要在继承和发展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4]为我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借鉴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针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形势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新内容、新思路、新形式谋划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努力体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二是要拓宽视野、用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全世界华人人心,激发海内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他们在不同领域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三是要体现大国担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代是开放、包容的时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继续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在学习、借鉴、共享先进的国际经验的同时,防止出现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念,应通过“一带一路”等造福各国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贡献中国力量。

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尽管有所不同,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有效、规律的东西。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无疑会对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益启示。新时代应汲取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新的形势不断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代性、有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