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辨析
2023-02-13魏银忠
魏银忠
一道好的高考语文试题既要能准确体现对语文知识点及能力的考查要求,又要能有力地引领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教学。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对教学备考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对古诗教学备考的引领
1.引领古诗阅读教学向任务群教学靠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18 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架构。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首次将“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以试题形式展示出来,让考生对任务群教学“温故而知新”,给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以强化引领。全国甲卷将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下的双篇对比研习。全国乙卷让考生阅读鉴赏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表面是一道单篇古诗阅读题,但第二小题要求考生将该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对比鉴赏,事实上又变成任务群架构下的双篇阅读。任务群教学是2017 版课程标准的首倡,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踌躇观望,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无疑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引领。
2.引领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群教学
为具体落实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给出了“学习项目”教学模式,即任务群教学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就是将阅读文本归纳为具体项目。甲卷把两首不同作者相似诗题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咏物诗”项目的鉴赏阅读,乙卷把两首相同作者不同试题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送别诗”项目的鉴赏阅读。咏物诗和送别诗在浩瀚的中国古代诗歌海洋中属于极具代表性的类别,以往命题多有涉猎,这次命题人分别以类组题给出具体的赏析任务让考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对相应的作品进行形而上的鉴赏,展示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项目化阅读考查的一个范例。
3.引领古诗阅读以问题为情境以比较为抓手开展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考试题应“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2022 年全国卷古诗阅读题即是范例。全国甲卷呈现两首以“画眉鸟”为题的诗,设置的问题情境是两诗是否都为咏物诗。全国乙卷将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组合到一起,问题情境是同一作者不同诗题的送别诗之异同鉴赏。两卷都给出了比较阅读的引领。甲卷第一小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引领考生对文本从内容到手法进行比较阅读,第二小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让考生分析画眉鸟在两诗中的作用,通过比较鉴赏明确何者为咏物诗何者为非咏物诗。全国乙卷第二小题让考生比较分析《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排遣离愁的方法”,给出了比较阅读的具体任务,引导考生由理解送别诗的思想情感深入到鉴赏对应的艺术手法。
二、阅读题命制上的不足
1.解读似是而非,缺乏整体意识,重复设问
全国甲卷第一小题的A 选项是“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表面考查诗题理解,实则牵涉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咏物诗意在托物言志,借助咏叹具体事物抒发诗人感悟,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为一体,属自比自况。欧阳修《画眉鸟》属于咏物诗,文同《画眉禽》不属于咏物诗,文诗中画眉禽的作用仅是用其鸣叫声烘托一种轻松自洽的气氛,文同没有用画眉禽作托物言志式自况。可是A 选项似乎不是本小题的“不正确”选项,因为后面的C 选项“不正确”得更为明显。C 项是“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此句中有两个代词,前面“其”明显代指画眉鸟,后面“此”让人感觉有点含糊。根据代词的“承接”原则,“此”代指的应是前句的主语,也即“其鸣叫声”。文诗有没有涉及画眉鸟的鸣叫声呢?审读“一声初听下高笼……如在前岩万壑中”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
承上所述,第一小题A 选项已经被命题人错误地设置为正确选项,从而两诗都被认定为咏物诗。第二小题又说“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并让考生分析。此处说“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实际就是暗示其中有一首诗不是咏物诗。可见,本题命制不仅前后矛盾而且在同一点上重复设问。出现如此错误的原因是对文诗中画眉禽的作用理解有误,文诗中作者不是托画眉禽言志,而是借画眉禽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悠闲的氛围,表达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闲适、自得的状态。
2.题干表述模棱两可,答案编写匪夷所思
全国乙卷诗歌阅读的第二小题在整体创意上是要考生由卷面文本《白下驿饯唐少府》联想到课内文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现了课内外衔接的命题思路,可惜在给考生表述任务指向时却令人大跌眼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人们常说“抒发离愁”,很少说“排遣离愁”。既然命题人用“排遣离愁”,考生便按照惯常思维将之转换成“抒发离愁”。于是考生根据诗意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离愁的方法写成借景抒情、议论抒情或直抒胸臆,将《白下驿饯唐少府》抒发离愁的方法写成典故抒情、议论抒情、写景抒情等。可是后来的“参考答案”如此编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本诗中的‘去去何所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很明显,命题人笔下的“排遣”不是“抒发”。姑且不说从心理学上“离愁”能否被“消除”,从古诗审美来说,“消除”了“离愁”的古诗还有什么审美价值?题目的措辞会对回答产生一定的影响。措辞贫乏往往会导致错误地低估学生的成绩,怪不得当年考生大多感觉问题奇怪,作答心中无数。
3.诗意把握断章取义,命题指向寻章摘句
命题人之所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离愁的方法聚焦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原因是解读诗歌断章取义,把握诗意目无全牛。诗人抒发离愁总体上是采用“前抑后扬”的方法,前两联借景抒情引出了“同是宦游人”的离别之意,后两联通过议论告诫杜少府不必在分别之际哭泣忧愁,只要“海内存知己”,便可“天涯若比邻”,此处用情理宽解友人排遣离愁属于典型的直抒胸臆。
同样将《白下驿饯唐少府》抒发离愁的方法聚焦到“去去何所道?长安在日边”,还是对整体诗意缺乏理解所致。本诗首联借用典故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颔联以反问语句直接抒发相知相惜之情,颈联借离别场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尾联由送别时的当前景转为化用典故揣想朋友离别以后的未来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抒发对友人的劝慰之情。
相信以后的全国卷古诗阅读题的命制能够避免上述不足,发挥落实课标与引领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