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家傲·秋思》中的“秋”与“思”解读

2023-02-13

中学语文 2023年36期
关键词:品析边塞秋思

朱 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主题,赋予古诗词、古代散文、格言警句等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体裁、题材等,探寻创新化和精准化的教学对策,引领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的内容与主题,出色完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大气、豪迈的语言描绘了边疆苍凉辽阔、雄浑悲壮的图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国忧乡的情怀,给人一种沉郁哀婉之感。

一、品析语言,领会“秋”之意蕴

古诗词素来有语言简练、意蕴丰厚的特征。古代文人善于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会对字词和语句进行细致的锤炼,让人读起来意味无穷。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古诗词的语言特征,带领学生品析语言,通过梳理词句内容、推敲重点字句等方式,理解语言文字背后反映出的情思与哲理。品析古诗词的语言时,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主动品读和感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精读和细读的过程中,概述古诗词的语言内容,明确其语意和指代含义。

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学功底、锻造词句的能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渔家傲·秋思》这首宋词,更是以简练的词句精心描摹出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将其深厚的情感融入到了辽阔、苍茫的秋景之中。为了领会词中的秋之意蕴,教师要从文本语言入手,展开品读指导,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把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理解语言背后所传达的深意。

词的上阕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开头,直接点明了宋词创作的地点和时间,即边塞、秋天,此句的核心在于这一个“异”字,意在突出边塞秋景与别处的风光不同,重点在于其独特性。而后,“衡阳雁去”,一改词句的搭配规律,将“雁去衡阳”以“衡阳雁去”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对应整首词的韵律,一方面使得整首词读起来顺畅,另一方面也更为深切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目光向下,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数量词,“四面”“千嶂”“万里”等,以精致的数量词,将边塞地区的秋景描绘得雄浑壮阔,也映射了他心中的想法和情感。而“长烟”“落日”“孤城”三个词汇,以精练而又简洁的形式,将边塞地区的风景刻画得生动贴切,体现了范仲淹用语能力之强。

词的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个“满”字既浓缩了词人的眼前之景,也抒发了他的内心之情,将满地银霜概括在一个字里,表达出了他满心满眼的归思之情。“白发”两个字刻画出了一个两鬓斑白、沧桑衰老的人物形象,与之对应的“泪”字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样,压在人的心头,让人百般沉郁、万般感慨,进一步强化了整首词的情感内涵。

通过品析《渔家傲·秋思》整首词的语言,学生不难看出,词中虽然未有一字一句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但却字字有情、句句有意。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为载体,将塞下秋景的苍茫和辽阔描绘得淋漓尽致,又由“秋”过渡到“思”,将情与意贯穿于景色之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寥寥数字却意蕴丰厚,浓烈的情感激荡在人们的心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词中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还能将整首词作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孤城落日、寒烟四起的深秋图景。

二、解读意境,感悟“思”之深切

意境解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解读诗词中的意境,学生能够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进而感悟诗词中深切的情思和哲理。诗词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营造特殊的意境,以烘托气氛,渲染情感。为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意境,由意境入手,深入诗词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

《渔家傲·秋思》以文学化的方式概括了范仲淹的边防驻地生活,整首词的意境呈现出苍凉、雄浑的特征,带给人极强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词的上阕细致地描写了边塞地区的秋景,结合“边声”二字概括出的景象,学生可展开合理的想象,联想出一幅号角吹响、人喊马嘶、风狂雨骤的生动画面,从而感受到苍凉悲壮的意境。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闭上双眼,脑海中逐渐显现出一帧帧图景:群山环绕,一座孤城傲然于群山之中,落日余晖映照之下,城门缓缓关闭。在这动静相衬的生动形象的描绘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秋风肃杀的苦寒之意。下阕的意境更为豪放,满地寒霜,一片凄清,将离人之苦、满腔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营造了更为深远的意境。

长期的边塞生活使得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绪。在凝望边塞景色时,词人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顶峰。但此时功业未成、战争尚未胜利,回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渗透在句里行间,使得整首词呈现一种哀婉、沉郁之感,仿佛一壶烈酒入喉,让人血脉偾张,慷慨激昂,激发出词人为保家卫国而献身疆域的豪情。

引导学生析意象,品意境,将词句串联成一幅幅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体会诗词的画面之美,还能由意境出发,品读词人的深切情感,自然能够深度感悟词中“思”之深切内涵。

三、分解章法,鉴赏词之美感

除了语言和意境之外,古诗词的章法也是研读的重点。了解古诗词的章法结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获得新奇和别样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分解古诗词的章法,从其写作手法、风格和结构等入手,鉴赏词作的美感,进而领会古诗词中的“秋与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品读诗词的能力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渔家傲·秋思》以轻声吟诵的方式开启作者的自述,以景带情,借助南归的大雁展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感,仿若哀怨的低叹一般,让人内心产生强烈的触动。从上阕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开始,词作的视角猛然扩大,群山环绕、边声呜咽、直冲云霄的孤烟以及缓缓落下的日头,凸显了秋日的肃杀之感。品读词作的上阕,从一开始的轻声吟诵到后面的辽阔苍凉,其章法大开,通过鲜明的对比,既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也显露出萧瑟和悲寂之意。

在艺术手法方面,词作也独具个性,作者意在表达思乡之情,但从词的内容上来看,却句句不提及情,以视觉和听觉感受为主,重在描写画面和景象,以刺激人的感官达到调动人的情感的目的。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用典等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感情的表达。

基于新课标课程教学要求,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品析语言、解读意境、分解章法等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展开诗词阅读品鉴活动,让学生由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入手,深入品味、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诗词感悟能力,还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透过语言和意境,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探究古诗词丰厚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品析边塞秋思
秋思
秋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