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
——以“鼓浪琴韵”研学旅行为例
2023-02-13陈彬彬
陈彬彬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以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鼓浪琴韵”研学旅行为例,探索语文学科“五育融合”落地的路径。
一、聚焦五育融合,探索语文跨学科学习新模式
“五育融合”是各育之间的有机综合渗透,能够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交融。研学旅行作为一项实践性、综合性的活动,为整合五育、促进五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初中生充满好奇心,渴望有一种更灵动的方式指引他们走向语文学习的深处。研学旅行将活动空间拓宽到校外,以其多样的活动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五育融合理念引领下,笔者将目光投向乡土资源——鼓浪屿。2017 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丰厚的底蕴为开发课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笔者从语文学科出发,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鼓浪琴韵”研学旅行,探索出一条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助力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二、开展研学活动,助力语文学科五育融合落地
1.活动目标显五育
清晰、准确的活动目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活动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活动目标制定时,既要把握语文课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更要融入“五育融合”理念。笔者将“鼓浪琴韵”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定为:通过了解鼓浪屿钢琴文化,感受音乐之美;通过参观风琴博物馆,感受建筑之美;通过了解胡友义生平事迹,感受爱国之情;通过资料搜集,提升信息查阅、筛选、整理的能力,撰写活动方案与活动总结;通过小组合作,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能逻辑清晰地发表看法,用不同方式记录活动感悟;通过设计明信片、担任讲解员等活动,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目标中,有以美育为导向的第一、二个目标,以德育为导向的第三个目标,以智育为导向的第四、五个目标,更有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视角的第六个目标。可以说,“鼓浪琴韵”研学旅行活动是在“五育融合”目标引导下进行的语文跨学科学习。
2.活动实施践五育
活动资源。首先,“鼓浪琴韵”研学旅行活动地点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菽庄花园)、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八卦楼)。“菽庄花园”“八卦楼”是鼓浪屿的地标建筑,“菽庄花园”体现了江南园林的风格,“八卦楼”则是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身。两座特殊的建筑是东方审美、西方审美以及东西方文化互融的呈现。学生在参观两座建筑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东西方建筑的特色美,进而从建筑美的角度进行探究。其次,两所博物馆藏品的捐赠者为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他在鼓浪屿出生、成长,对鼓浪屿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收藏了世界各地100 多架古钢琴,把这些钢琴捐赠给鼓浪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钢琴博物馆——厦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他还创建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两座博物馆交相辉映,让胡友义先生的爱国情怀熠熠生辉,学生在研学中备受感染。最后,自2017 年鼓浪屿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与鼓浪屿有关的研究资料愈加丰富。“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网”、厦门市图书馆“鼓浪屿研究”书籍专区等,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资料形式有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既能锻炼学生使用多种媒介学习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梳理、整合材料的能力。
活动形式。一个活动,其规范性可生成德性,其有效性可生成智性,其力行性可生成体力,其规律性可生成美感,脑体并用可生成劳动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涵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功效。首先,合理分组,合作探究。以学生自愿为前提指导分组,要考虑成员配置是否得当,如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避免出现小组成员配置过强、过弱的情况。小组实力相当,易于形成组间良性互动,组员间也能相助学习。小组合作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组员间通过讨论,形成本组的活动计划,并依照计划,展开研学活动。其次,情境真实,实践多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情境进行才能全面提升。研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多样的实践情境,如搜整活动资料、担任义务讲解员、设计明信片。三种形式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信息技术、绘画设计等能力的支持,呈现出立足语文的跨学科能力统整的状态。学生在调动已有能力和经验的同时,要针对不足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在这一次次实践挑战中逐步增强。
活动成果。研学旅行重在“研学”,研学之后要有成果,成果呈现提倡多元。“鼓浪琴韵”研学旅行的成果有研究报告、研学日记、旅游明信片、诗歌摄影集、公众号推文等。每一项成果展现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水平,融合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意识,并通过劳动创作来呈现。再则,要将研学成果进行呈现交流。“‘鼓浪琴韵’研学旅行系列报道”曾被“厦门德育”微信公众号转载,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更激发了学习热情。成果交流不仅能再启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博采众长,在交流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注入养料。
3.活动评价促五育
合理的评价是保障课程育人功能的动力之一,以评价倒逼实施,提升育人效益。活动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具有导向性功能。从评价主体上看,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相结合,突破考试评价的束缚,引导学生“知己知彼”,反思自身,关照他人。如资料收集整理时,小组成员的资料梳理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同学记录零散,有的同学能整合成基本的文献综述。因此,组员、教师要从各自视角出发,进行评价。不同的活动成果、活动环节,每个学生的贡献与能力提升是有参差的。评价主体的转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形成更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
从评价内容上看,以学习成果为依据,关注过程性评价。如研究报告是学习成果。在进行活动评价时,既要评价报告的格式、表达的规范性,也要关注流程图、图片、表格形式的组合。设计评价量表时,要增加“思维”“审美”的评价要点。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的进步,比照报告的初稿、再稿、定稿,评价学生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审美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立足语文要素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从评价主体、评价视角的转变上,引导师生进入到“互融互促”的思想层面。在评价中,促进五育融合在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跨学科学习活动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有力措施,是促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学生综合素养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也在指导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