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作文指导方略
2023-02-13董彩珍
董彩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等课程理念,肯定了“情境”“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等在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基于新课标要求,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的真实写作基础,经过综合分析,探索出科学化、高效化和创新化的作文指导方略。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和引领,学生可在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辅助下,探索出独具个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根据作文体裁、题材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和改换写作对策,真正提升写作水平。
一、基于真实情境的作文指导
新课标中提出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哪里?自然是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要以激活学生的真情实感为目的,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将所经历、所储备的现实经验应用到语文写作之中,进而由“学语文”向“用语文”过渡。基于新课标理念以及初中生的真实需求,教师可展开以真实情境为主的作文指导工作,结合初中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创设、重现与其生活有关联的场景或画面,唤醒学生脑海中深藏的写作灵感和素材。
1.在家庭情境中唤醒亲情记忆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场景,这些场景大多都可以作为作文中的素材,学生只需将其深度“发酵”,即可引入到作文之中。但现实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场景的重要性,也极少将其记录下来,这就在无形中浪费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基于真实情境的作文指导,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回忆,让他们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转化为作文的主题和素材。为此,教师要紧扣学生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在家庭情境中唤醒学生的亲情记忆,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创作出富有真挚情感、打动人心的作文。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初中语文作文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可是,从初中生的真实写作实践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一套写作模式。在这套模式中,写作视角、语句表达、案例素材等呈现出较固定的状态,这就导致学生所创作的作文缺乏感染力和真实性。因此,教师最关键的任务是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与记忆,让学生以鲜活的生活场景、人物和具体的事例为素材,增强作文的生活气息。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抓住细节”的写作教学为例,结合“亲情”主题,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步入初中校园的那一天,爸爸送你来到了学校门口。
“秋老虎”的余威仍在,太阳_____(环境细节)炙烤着大地,爸爸_____(神态)地看着我,抬手_____(动作)头上豆大的汗珠,转头对我说:“_____”(语言),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望着他_____的背影,眼眶_____。
以上情境,基于学生与家人的真实相处经历,是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体现了深厚的父爱。教师以情境化的方式,结合“抓住细节”板块的主要内容,创设真实的家庭情境,是唤醒学生亲情记忆的有效举措。学生在写作时应认识到,“亲情”并不是抽象化概念,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亲人的真切关怀。
2.在校园情境中绽放激昂青春
校园承载了学生的青春记忆,校园生活是学生美好青春年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校园中,教室内的朗朗读书声、操场上的奔跑身影、图书馆中聚精会神的阅读场景……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在校园生活题材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创设真实的校园情境,让学生在校园情境中绽放激昂的青春、感受青春的价值,并将情境中的所观、所感转化为作文中的材料。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教学为例,这是学生步入初中校园后的第一次语文写作,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所以,此次作文指导,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根据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园的实际,教师可将写作的要点聚焦在校园生活。在此基础上创设校园情境,比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你走进了初中校园,来到了新的环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认识了哪些人?有怎样的感受?”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初中校园的生动情境之中,让他们将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大自然中的景物、动物以及社会场景等,作为创设真实情境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支架,让他们能够将目之所及的景、事和物,作为写作中的素材。经过广泛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学生所储备的写作素材会明显增加,他们的语言表达、行文结构等也会更加灵活和新颖。
二、基于学习任务的作文指导
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概念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习任务展开作文指导,以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传授给学生写作技巧,提升其写作水平。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可立足大单元视域,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借助学习任务单,驱动学生广泛寻找素材、精细刻画景物的特点,并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
走进自然,触摸自然
——“学习描写景物”之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校园广播站即将举办名为“诗歌里的自然风光”系列朗读活动,这一活动要求选用经典古诗文作为宣传语,请从本单元所学的古诗文中选出一两句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为此次活动撰写宣传语。
任务二:分析《三峡》《短文二篇》等古诗文中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模仿它们的行文顺序、语言方式等,创作一篇简短的游记,要求写清楚游踪、细致刻画景物的特征。
任务三: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大自然的回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景物、哪一处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选择一处或者一类景物,写出它们的特点,写清楚你的视觉、听觉等感受,融入你自身的情感,创作一篇不低于500字的作文。
以上学习任务单涵盖了三项学习任务,其中“任务一”聚焦单元整体,围绕“学习描写景物”所属单元的课文,设计了情境化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结合经典古诗文的内容,为校园活动制作宣传标语。这一学习任务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度融合,推动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将重点指向了随文练笔,意在利用教材中的优质例文,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例文中的语言组织、逻辑安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写清楚”“写细致”的基本方法。“任务三”体现了现实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将作文教学指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细致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记录下景物的特征,并展开书面创作和表达。
以上述学习任务单为支架,学生可立足大单元视域,结合单元内的课文,展开有新意的写作活动,逐一完成三项学习任务,从而在由读到写、由仿写到创作的历程中,把握写作的技巧、习得写作的方法,由此创作出有趣味、有深度的作文。
三、基于知识迁移的作文指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经验、知识储备普遍不够丰富。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丰富作文的素材、优化作文的结构。具体来说,基于知识迁移的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阅读过的文学名著、古诗文等多项资源和素材,引导他们将名著、古诗文以及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合理地融入到作文之中,从而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增加写作经验。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语言锻造能力。古诗文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都对当代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为此,在初中作文指导中,教师要认识到古诗文的重要性,以古诗文作为参照和模仿的对象,展开知识迁移类的作文教学活动。
以古诗文的开头为参照对象。一些古诗文的开头写得精妙、奇特,带给人意味无穷之感,这些开头或是违背常理、或是预设悬念,极具研究和仿写价值。如刘禹锡《秋词》开头两句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感叹秋日的悲凉,而在刘禹锡的眼中,秋日却胜过春日,这是为什么呢?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涟漪。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以古诗文的波折为仿写对象。一些古诗文的形式虽然短小,但作者借助短小的诗文书写了波澜起伏的故事,带给人一种奇特的审美体验。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小令中设置了三处波折。其一,“沉醉不知归路”,即忘却了回家的道路;其二,“误入藕花深处”,原本就忘却了道路,却又一次走错了道路;其三,“惊起一滩鸥鹭”,水鸟受到了惊吓。这三次波折共同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湖上泛舟图。学生在写作时可仿照这种波澜曲折的写作手法,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波折和冲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或者互相叠加的波折,增强文中故事的曲折性,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热情。
教师利用文学名著、古诗文等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引领学生在迁移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展开生活化写作,有助于增强作文的吸引力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立足新课标课程理念和要求,从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两个层面,积极探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方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尚存的问题与不足,带领他们走出语文写作的误区,并能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待学生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后,他们的自主思维、辩证思考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即能取得预想的理想效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