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写作结合 读写共融互促

2023-02-13闵敏芝

中学语文 2023年36期
关键词:篇目苏轼课外阅读

闵敏芝

阅读与写作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本文主要探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结合、读写共融互促的具体做法。

一、在阅读中提炼与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遇到过因素材匮乏而难于下笔的情况。写作素材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来源于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用心自制素材卡片,写作时往往可以自如地选用自己积累的素材,不仅写得顺畅,而且文章内容充实。因此,教师应重视阅读在学生作文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摘录习惯。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写作资源、制作写作素材卡片的方法。

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充分挖掘多元写作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阅读促进写作,引导学生穷尽阅读文本内涵与写作资源,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教学北朝民歌《木兰诗》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挖掘文本的内涵与写作资源,制作写作素材卡片。首先,学生从女儿情怀的维度提炼出“勤劳”“孝顺”“爱美”等素材;其次,从英雄气概的维度提炼出“爱国”“勇敢”“机智”等素材;再次,从战争的维度提炼出“激烈”“残酷”等素材;最后,通过综合上述三者的关系,提炼出“热爱和平”“爱国情怀”等素材。之后,指导学生将上述素材制作成写作卡片:围绕文本主题,将上述素材写进一段话中,要求主题鲜明、语句流畅。

以课外话题为中心,探求辐射性作文素材。学生在立足教材文本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课外阅读文本,并在课外阅读时积极思考,挖掘课外阅读文本的内涵与写作资源,积累素材,列出辐射话题。比如课外阅读文本中的下列话题都应该是学生列出辐射话题的写作素材:传统技艺(剪纸、陶艺、雕塑、刺绣、花灯、布艺、编织等)、农耕文明(农村变迁、习俗礼节、乡村生活等)、精神家园(谦恭、仁爱、和谐、自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英雄情怀(舍生取义、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等)、生存智慧(适应环境、守拙、口讷、隐忍、包容等)、生活方式(食衣住行、交友、旅游、运动、读书、唱歌、跳舞等)、爱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血荐轩辕等)等。学生在制作素材卡片时,既要学会删选与取舍内容,又要学会优化语言表达。如此,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信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读写结合,实现读写创意转化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要在阅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打开学生的写作空间,在课堂上渗透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高效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实现文本读写的创意转化。

教材文本体例创意转化。教材文本体例创意转化就是引导学生在高效阅读理解文本内涵的前提下,将教材阅读文本进行体例层面的写作转化,比如将诗歌文本改写为散文文本,将记叙类文本改写成课本剧等。以教学《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要求学生在熟读精思文本内容、深刻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等前提下,将此传记类文本改写成一幕或者二幕课本剧。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在学生转化文本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本剧的格式要求;文本转化后,学生将自己写的课本剧上传到班级的“5G+作文平台”,同学之间互相点击观看,推选佳作,教师审核后再上传到校级“学生佳作联展”网络平台供全校学生分享。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教材文本内容,又在趣味横生的文本转化过程中感受到了无穷的写作乐趣。

课内外文本融合创意转化。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与教材文本相关或者相类似的阅读内容引入课堂,以此与教材文本互为补充,从而实现课内外文本融合创意转化,开展写作活动。在教学鲁迅《故乡》时,先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我”与杨二嫂见面时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在反复阅读中深切体味杨二嫂的性格特点——语言尖酸刻薄、为了私利而诬陷别人、欺软怕硬、唯利是图等。然后运用多媒体设施展示《红楼梦·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十五回)原文供学生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感知王熙凤口齿伶俐、泼辣张狂、手段毒辣等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明白: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体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途径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后对学生提出写作要求:杨二嫂与王熙凤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与她们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十分吻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哪些人说话、动作、神态等很有个性?借鉴范文方法进行写作,随堂完成。这样讲练结合,学生能实现课内外文本融合创意转化。

三、推荐阅读篇目,撰写专题报告

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定制课外阅读篇目清单,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写作的思想取向与语言风格等,让学生有足够多的阅读积累,从而进行自发性写作。

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中外优秀作家的佳作篇目,让学生选择契合自己性格特点的作品,反复阅读,甚至熟练背诵,形成独有的写作价值观与语言风格等。偏向感性的作家,如叶嘉莹、席慕容、冰心、林清玄、毕淑敏、安徒生、琦君等。偏感性的读物,如林清玄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平常茶非常道》、琦君的《细雨灯花落》、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毕淑敏的《毕淑敏散文》等。偏向理性的作家,如史铁生、鲁迅、曹文轩、周国平、魏剑美、陶行知、顾颉刚等。偏理性的读物,如《鲁迅杂文精编》、顾颉刚的《宝树园文存》、陶行知的《陶行知全集》、魏剑美的杂文集《醉与醒的边缘》与《下跪的舌头》、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思想国》等。

鼓励学生撰写专题报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后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与篇目,而非完全依赖教师指定阅读篇目,鼓励学生在阅读自己喜欢的篇目后,学会整理、勾连、整合阅读所得的素材,撰写专题报告。有学生喜欢宋代大文豪苏轼,课余时经常阅读、收集与整理有关苏轼的资料,并将之创作成一个作文专题,题名为《我眼中的苏轼》。专题内容非常丰富,有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的学识、苏轼的为官之道、苏轼的诗文、苏轼的养生之道、苏轼的饮食(包括东坡肉与饮酒趣事等)、苏轼的性格特征、历代文人对苏轼的评价、自己喜欢苏轼的原因等。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材料做成电子文档上传到班级“5G+作文平台”供大家分享。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整理的资料上传到校级“作文学习联盟”网络平台供全校学生分享。当然,学生喜欢的作家可以有多个,喜欢的作品也可以是多种类型。正如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所言:我们“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作文真有进步,必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写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还能丰富学生写作时需要的语言图式,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选择与模仿文本材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切实达成读写共融互促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篇目苏轼课外阅读
从善如流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军事志的篇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