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回忆性散文教学
2023-02-13乔淼
乔 淼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以客观物象为载体抒发自身的内在情感,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将情感表达出来,回忆性散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借助回忆中客观的景物、事物等要素,传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呈现出主客观融合的特征。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抓文本中的客观物象,引导学生在品鉴语言、分析内容的过程中,解读散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从而透过物象看意象,明确文本的情感内涵。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昆明地区的景、事、物为载体,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节,表现他对昆明既往生活的怀念、对昆明人民生活态度的欣赏之意。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主动追寻作者的踪迹,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与情感。
一、巧设问题,引领思维发展
在散文教学中,针对“教什么”的问题,多数教师将焦点集中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指导学生紧抓文章的体裁特点、写作手法等,让他们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从“怎么教”的角度说,大部分语文教师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和体味文中的自然美、人文美,然后归结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最后落于散文或淡雅、或华丽、或质朴的语言之上。板块式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其环节清晰、教学内容集中,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说,若不同板块之间难以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也极易造成“文本肢解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的内涵。
基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情感内涵,经过反复实践,笔者采用了问题导学的方式,围绕文章的内容、语言材料、写作背景等不同的信息,设计一个内部层次递进的问题链,直指回忆性散文的具体意象、真实事件,让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文本的创作意图和真实含义,以此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解读散文文本的能力。《昆明的雨》教学中,可以在问题链中设计三个递进性的问题,以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其一,对接标题。依据《昆明的雨》的文章标题,设计“文章的标题为《昆明的雨》,但从全文的内容看,作者并未在‘昆明的雨’上着墨过多,却写了仙人掌、杨梅等常见的景物以及苗族女孩、房东等小人物,其意图为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旨在让学生关注和梳理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体会作者的心境,为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深意奠定基础。
其二,关注生活。《昆明的雨》写出了一种生活态度,为了让学生明确文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可以在问题链的第二层设计“文章旨在凸显出昆明生活的特点,那么‘昆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呢?从这种生活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第二个问题直指文中描述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以文中出现的小人小事为载体,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体会昆明人民有滋有味的生活,勾勒出昆明地区诗情画意的自然画卷,而“从这种生活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凸显了文章的内涵,将特殊的年代背景与人们恬淡安逸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从矛盾中感受昆明人民迸发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其三,链接背景。文章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现实生活,作者在文学创作时,免不了折射出自身的真实生活背景。为此,可以根据文章的背景信息,设计“为什么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仍旧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让学生从“苦难与美好”“悲痛与幸福”等矛盾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以及生活中那些真实存在的美好,深入解读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与本质。
从散文的标题、内容到情感内涵,以层层深入的方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构成一个层次化和递进化的问题链,让学生将关注点集中于文本,促使他们综合分析课内外信息,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真谛,以此加强阅读的深度。
二、诗意解读,理解情感内涵
回忆性散文既有散文之神韵,也有回忆中深远的故事、深厚的情感,读起来颇有诗意特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其情感内涵,要将教学的要点定位于诗意解读,让学生分析和解读文章的诗化语言、结构布局,将文本中描绘的画面与意境勾勒出来,从审美鉴赏的角度解析文章。
诗意的解读要从文章的语言开始。教学中,要为学生预留自主阅读和感悟的空间,让他们主动走近文本、分析文本。《昆明的雨》一文以巫宁坤索画为起点,画中的文字“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引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昆明的思念,作者以“我想念昆明的雨”交代了文本创作的缘由,同时点明了标题。除了文章的开头之外,第四到第六段的内容读起来韵味十足,学生从“但是并不使人厌烦”中感知作者的真实情感,“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等极具美学特征的词汇为昆明的雨季增添了色彩,静态的画面被赋予动态的特征。从这一系列的语言描写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别样的语言素材,还能在脑海中联想和想象草木疯长、色彩浓艳的画面。文章第七到第十段,学生从“雨季逛菜市场”“雨季的果子,是杨梅”等语言中,试图捕捉“昆明的雨”的踪迹,但是寥寥数句,学生很难全面了解“昆明的雨”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可见,作者并未在“昆明的雨”上着墨过多,换言之,他仅仅将“昆明的雨”作为时间上的背景,重点是叙写昆明的人、事和物。通过阅读,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解读特殊语言形式的过程中,能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特别之处。
除了语言之外,诗意解读离不开对文本情感的深度分析。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仅仅以“昆明的雨”引申出“昆明的雨季”,说明了文章所述的时间背景,重点是将人们拉回到特殊的年代背景中,无论是“昆明的雨”还是“昆明的雨季”,都只是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纵观全文,作者在抒发情感时,似乎刻意收敛自己的情绪,如写到“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若想围绕这一句话升华情感,作者大可以进一步说明“软软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而作者在此只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便打住,文章以含蓄蕴藉的方式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给人一种欲语还休的朦胧美,赋予了文章强烈的诗意特征。
在解读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后,学生从语言风格、行文特征、艺术特色和情感深意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这篇回忆性散文,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笔下的昆明,还能深入思考“‘昆明的雨’是一种怎样的雨”“作者对昆明代入了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学生的阅读不单单停留在文章的表层,还能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经历展开深度解读。
教师从巧设问题、诗意解读两个角度,带领学生阅读和分析回忆性散文,以问题链为载体,启发学生的深读意识,让他们围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分析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不仅能挖掘回忆性散文中的审美元素、情感元素,还能帮助学生探寻到新的阅读视角,促使他们在理解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由此,初中生的深度阅读、多元思考和情感感知能力等都能切实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