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双碳”目标的五位一体联动机制

2023-02-13吴文盛李小英陈丽新

当代经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降碳双碳商会

吴文盛,李小英,陈丽新

(1.河北地质大学 自然资源资产资本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2.重庆自然博物馆展示教育部,重庆 400700;3.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矿业绿色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35)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在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总书记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列为2021年中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后中国政府将“双碳”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并量化到2030年各行业指标[3]。

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降碳增汇,即降低CO2的排放量,通过碳减排、碳替代、碳捕获与碳封存等降碳,通过植树造林、限制载畜量等增加碳汇(增加CO2的吸收),使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即CO2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等。但“双碳”目标的实现,既不是单靠政府或市场力量,也不是靠政府和市场双方的力量,而是要靠全社会的力量。这里,根据作用不同,可以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力量分解为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五个主体,相互交叉融合。政府发挥调控和监管作用,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企业发挥管理协调作用,文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商会发挥行业协调作用[4]。

一、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的降碳增汇机制

降碳增汇机制由五个子机制构成: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机制、市场调节引导机制、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商会协调监督机制、文化影响引领机制(见图1)。

图1 实现“双碳”目标的多力示意图

(一)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机制

和“双碳”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政府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运用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并由市场引导企业。一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自然资源部等)肩负降碳、改善经济结构、发展碳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宏观调控任务,要做好2030年的碳达峰规划和2060年碳中和远景规划,不仅在全国的“十四五”规划中要体现,而且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的综合性规划中体现,还要在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中体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既定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采取倒逼的方式,明确从2022—2030年和2031—2060年的分阶段目标、步骤、重点、策略。二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在政策上要加以引导,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物价政策上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倾斜。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总碳排放量70%以上来自于能源活动,这种能源结构需要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利用减税和补贴等手段,减少煤炭的使用或者煤炭的使用尽量往坑口发电转移,引导企业和居民尽量用电;通过清洁能源替代(低污染的天然气,无碳的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和潮汐能),引导企业和居民的消费行为;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原的恢复、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近海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增加碳汇;通过碳捕获、碳封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使用与推广,引导企业的投资。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于降碳、碳替代、碳增汇以及碳捕获与碳存储项目给予贷款优惠,CO2排放较大的领域或者化石能源消耗大的领域提高利率。产业政策的引导在于明确哪些领域属于鼓励发展或优化发展的降碳领域,哪些领域属于限制发展或禁止发展的高碳领域。而外贸政策则是鼓励低碳产品的出口和投资,购买国外的低碳产品和CO2的排放权等。在物价政策上,利用非碳发电的上网电价高一些,购进化石能源,价格高一些。一句话,通过激励政策,引导投资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无碳方向发展。

中央政府非宏观调控部门和各级政府肩负着降碳和发展碳替代产业、碳汇产业的监管责任,负有规制职能,履行法律授予的职责,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好自然资源的降碳、碳替代和碳汇作用,避免自然环境受到CO2的破坏。

(二)市场调节引导机制

市场是含碳商品和非含碳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的功能作用在于通过竞争、交易、供求的变化以及风险损失的压力,引导降碳增汇的资源流动,整体上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一是通过产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变化,引导资源流动到含碳低的领域。二是通过市场竞争,使化石能源消耗较少或碳排放较低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产品更容易卖出去,企业发展壮大,相反,化石能源消耗较大或碳排放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逐渐被淘汰。三是低碳、无碳的产品出现供不应求,而高碳的产品或化石能源消耗大的产品供过于求,逐渐地,生产高碳产品或化石能源消耗大的企业逐渐被淘汰,整个行业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四是通过风险发生或损失,倒逼企业改进技术降碳、增汇。

(三)企业管理协调机制

企业管理通常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和控制四个职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协调企业内部与外部(销售商、供应商、合作方)的关系,协调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关系,甚至是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引导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和流动;约束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不同行业的企业,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对于服务行业,更多地关注运输服务(燃油消耗)、环境服务(垃圾处理)、建筑服务(装修与太阳能利用)、餐饮服务(食品浪费)、快递服务(商品包装);对于工业生产企业来说,要更多地关注化石能源消耗、含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能源的转化率、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能源供应企业,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发电与供热占全部CO2排放量的51%[5]。为此,一是要更多地关注电力的供应比例,即提倡坑口发电,并将电能输送到城镇、农村利用,从而减少CO2在人口集中地区的排放。二要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将坑口发电集中排放的CO2更多地捕获与封存起来;对于第一产业,更多地关注秸秆还田比例、森林与草场面积的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是林草的碳汇和农田土壤固碳减排作用。

(四)商会协调监督机制

中介组织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是经济和谐的“调节器”。政府做不好,市场做不了的事情,交给第三部门来做,会做得更好。中间组织中,商会(含行业协会,下同)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国的商会有三种:全国工商联(又名全国总商会)、中国进出口商会和以温州商会为代表的民间商会。商会可以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行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通过章程、行业公约、行业服务规范、行业交易规则或惯例、行业质量标准等形成行业自律;也可以与各级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合作,可以督促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商会可以会员企业的相互监督,形成外在的约束力。

(五)文化影响引领机制

文化包括远景(宗旨、信念)、价值观体系、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精神支柱)、习惯习俗等[6]。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人的“双碳”思维和行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愿景为人的思维和行动指明方向;降碳增汇的核心价值观整合个人的价值观,使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符合公认的价值观;降碳增汇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思维和行为;绿色化和低碳化的精神支柱为人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激发人的斗志;养成绿色化和低碳化的消费习惯,有助于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含碳消费品的消费,减少CO2的排放。

文化的降碳增汇作用不容小觑,应引起高度重视。文化的组成是多层次的,微观层次的家庭、企业、社区文化,中观层次的区域文化,宏观层次的民族文化,对人和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机理是:不同层次的文化对人(个体、集体)的降碳增汇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继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最后表现出降碳增汇的效果不同。

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把政府、市场、企业、商会和文化单独区分开来,分析其作用,实际上,现实的降碳增汇是两者,甚至是多个方面的联合作用。

二、双机制的分工合作

政府和市场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但不能忽略企业、商会和文化的作用。五个方面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又相互作用。

(一)政府对市场弥补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主要是确定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取决于功能,其界线是政府弥补市场的不足。从功能来看,政府的功能作用是宏观调控和监管,而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合,为商品的竞争、交易和供求提供平台。但市场有五大缺陷:一是市场没有能力界定和保护产权。产权的明晰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但市场对产权的界定无能为力,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才能解决;产权也经常遭到市场之外的力量的破坏,因此,形成含碳资源和非含碳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的一整套制度,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责所在。二是市场没有能力确保公平分配。效率和公平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市场是遵从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效益好,市场就倾向谁,资源就流向那里;而公平则是遵从伦理原则,受很多因素制约,因此,遵从伦理原则,维护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公平,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三是市场没能有能力维护降碳增汇的市场秩序。降碳、无碳技术的竞争结果,必然走向垄断,垄断会失去效率和创新动力,而市场对垄断无能为力,因此,抑制、打击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的垄断,并鼓励创新,也是政府应该做的。另外,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性,需要一套市场进入和退出规则、交易规则和仲裁规则,这也是市场不能做的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四是市场没有能力解决低碳/无碳资源与产品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问题。洁净的空气和水,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的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最有效率;而在降碳、发展无碳产品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同导致外部性,也是市场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通过碳税,或外部性内部化等手段来解决。五是市场没有能力解决能源分布不均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问题。比如,地区之间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分布不平衡,市场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政府。

通常地,人们把政府看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即使是中央政府,仍可分为负有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政府和不负有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用的区别是: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的职能,而监管是地方政府的职能;中央政府中,宏观调控部门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而监管是中央政府非宏观调控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责,比如,自然资源部既履行自然资源总量与结构的宏观调控职能,也履行全国性的自然资源行业监管职能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地方政府中,各级地方政府在监管方面的区别在于行政区域的不同,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的市场进行监管,跨行政区域的市场监管,由上一级的政府来协调。中央一级的政府负责跨省级区域市场的监管、涉及国家安全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监管。这样,从最下一级的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形成监管主体体系。

对于市场来说,它也不是均质,而是形成了市场体系。除了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市场以外,按照垄断程度的不同,有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需要政府来干预,以弥补市场的不足,而完全竞争市场,则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对于垄断竞争市场,政府部门要一定程度的介入,但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对于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来说,消费品市场的市场机制作用较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生产要素市场来说,则市场机制的作用参差不起,应区别对待,比如,土地要素(广义的,指山水林田湖草海,下同)由于存在着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实行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而劳动、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完全,可以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行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调节模式。另外,对于土地要素市场,由于土地资源属于公有,且一级市场存在垄断,应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为主,而二级市场则要更多的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政府的监管为辅。

从配置资源的角度,政府用计划机制来配置资源,市场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选择计划配置还是市场配置,最主要是要看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来说:①政府应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②政府制定“双碳”的规划目标和蓝图,由市场来实现。③政府出台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要通过市场来落实。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市场配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资源出现低效或无效时,由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⑤市场把碳达峰碳中和的竞争、交易和供求信息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政策的校正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保证双碳目标的实现。⑥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和调整者,负有义务去创造一个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市场环境。

(二)市场与企业的融合

市场和企业是有机结合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市场遵循的是效率原则,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当低碳、无碳的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上扬,相反,当高碳的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跌,因此,在市场上,高碳、低碳、无碳的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企业既遵循市场的效率原则,又遵守计划原则,在合同签订之前,企业遵循市场规则,产品、原材料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合同签订以后,产品、原材料按合同价供货,不再受市场价格的约束。在企业外部,企业遵循效率原则,通过竞争,实现含碳达峰和碳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企业内部,通过科层组织,运用计划、组织、激励和控制等职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企业的配置资源方式,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政府,而是属于第三种配置资源方式。

科斯认为,在资源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当利用管理机制的边际成本(组织成本)小于利用市场机制的边际成本(交易成本)时,企业会利用管理机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的边界会继续扩大;相反,当利用市场机制的边际成本小于利用管理机制的边际成本时,企业会利用市场机制代替管理机制,市场的边界会扩大;当边际交易成本和边际组织成本相等时,企业的边界和市场的边界维持在平衡点上,企业不再扩张,市场也不再扩大[7]。因此,在能源市场上,因监管等原因,含碳高的能源价格会升高,企业会更多地利用含碳较低的能源(天然气),甚至无碳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以降低成本,这样,能源市场,尤其是煤炭和石油市场上,企业会利用市场机制代替管理机制;在含碳量较低或无碳的市场上,消费者会更加青睐,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越做越大,也就是用管理机制代替市场机制。

(三)政府与商会的互补

政府与商会的分工在于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交给商会,在商会失灵的地方,由政府加以弥补。商会一方面会将降碳增汇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监管措施向会员企业进行宣传、贯彻,另一方面对会员企业降碳增汇的利益诉求,难点重点向政府部门汇报、协调。商会还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积极参与碳排放、碳认证、碳资质审查,对高碳行业或化石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进行质量监督;商会还会积极参与降碳、增汇的市场秩序的维护与整顿,在打击造假和反对恶性竞争、无序竞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商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对会员企业,既提供降碳增汇的技术和法律的培训与服务,对企业降碳增汇的行为进行监督,又可以代表会员企业的利益,应对外部的起诉(类似于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烟具企业利用WTO规则对温州烟具企业的起诉)。

(四)政府与企业的分工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是一家企业,而“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个车间,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以后,通过简政放权、承包经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逐渐回归“政府念政府的经,企业做企业的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无主管企业,而原来有主管的企业,逐渐与主管部门之间形成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放任企业不管,而是通过法律法规授权,依法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监管。企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以及产品的含碳量如果不能达标,政府的自然资源监管部门、环保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会依法对企业进行干预,包括罚款、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直至勒令关闭等。

另一方面,实现降碳增汇目标,需要增加林、草、农田和海洋的碳汇,但增加碳汇,起初对企业来说是不赚钱的,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引导,也需要财政的资金支持。政府和企业之间,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发挥主动作用。

在增加捕碳和封存方面,更多的是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这需要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的扶持,在减税方面的支持,甚至允许发行债券支持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的开发;允许与大型能源供应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应用碳捕获、碳封存技术。

在发展碳替代上,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政府也应在减税和财政投资上予以扶持,让企业在新能源电厂的投资,新能源电网的并网有利可图。

(五)政府运用文化的力量

政府运用文化的力量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尤其是典型的民族文化,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形成公益性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体系,包括培养队伍、机构,传播和普及渠道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绿色低碳、和谐共生等思想,值得努力挖掘。二是引领绿色低碳文化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文化如何发展,应把握在政府手中,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愿景和双碳目标的承诺,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迎接“双碳”的挑战,我国需要对发展方式和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这些理念对全国人民具有引导作用。而那些高碳生产、高碳消费、高化石能源消耗、铺张浪费的理念和行为逐渐为世人唾弃,形成约束力。三是着重抓好绿色低碳文化对人的思维的影响。文化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作用,政府应主要抓好文化对人的思维发生影响的部分,也就是说,从内容上看,政府应抓好宗旨、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建设;从层次性来说,政府应该抓好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影响的文化组成部分。

(六)企业与文化有机结合

企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明显。企业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企业文化:一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节约成本的工具,员工在企业降碳增汇共同价值观上思考,可以减少内部冲突和摩擦的成本。企业规模越大,减少内部冲突和摩擦的成本就越多。二是企业文化的长期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有家的归属意识,能团结员工,形成合力。三是明确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是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之后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最后表现出绩效的差异,因此,应抓住不同的文化构成对人的作用不同来施加影响。四是始终坚持核心价值理念,从百年老店、常青藤企业的实践来看,企业长寿的秘诀贵于坚持核心价值理念。五是通过交流,可以培育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

三、多机制的交织融合

(一)五位一体的合力

政府、市场、企业、商行和文化相互作用,形成引导力、激励力和协调力,最后合并成降碳增汇的合力。

1.引导力

政府的规划形成宏观的引导力,引导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形成市场的引导力,引导市场上的资源向着低碳、无碳领域流动;企业的计划形成微观的引导力,引导碳达峰和碳中和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分配;文化的愿景(宗旨、使命)形成引导力,引导家庭、社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与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并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思想、低碳消费观念、低碳生产的理念。这样,在全社会便形成宏观、市场、微观和理念四个层面的引导。

2.激励力

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形成激励力,激励企业和个人努力降碳增汇;企业利用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岗位晋升等,激励员工努力降碳增汇;文化的精神支柱形成激励力,不断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前进的动力。

约束是反向的激励。在约束力方面,政府的规制形成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约束力,约束企业和个人遵循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要求;市场的风险损失则形成负向的外在约束力,并以压力的形式,逼迫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开拓经营,否则,企业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企业的控制职能形成微观的内在约束力,约束企业的行为向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行动;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督,形成外在的约束力,督促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习俗习惯形成内在约束力,约束个人和企业的降碳增汇行为。

3.协调力

商会协调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行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企业管理能协调企业与外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说,商会和企业的协调,都是利益的协调。

(二)多机制的特点

1.目标一致性

不同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降碳增汇。第一,是将现有的碳消费、碳排放比较高的领域碳降下来,减少含碳消费品的生产或者化石能源的使用。第二,增加非含碳消费品的生产或者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如增加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能源的使用。第三,就是增加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秸秆还田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CO2或者固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第四,是发展碳捕获技术与存储,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CO2收集起来,并将其储存起来。四个方面共同降低产业结构中高碳产品的生产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增加碳替代、碳汇和碳捕获与封存的比例。

2.主体多元化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从产业链上看,能源的供应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和消费者都要积极参与,共同降碳,甚至提供碳替代、碳汇、碳捕获与封存的生产商、销售商、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也要共同参与。从主体的层次来看,微观层次的有企业和消费者,前者是含碳产品的生产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后者是含碳产品的消费,两者都肩负着降碳任务。中观层次的有行业协会,既为企业提供降碳技术与法律服务,又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桥梁,同时还自觉进行行业监督与自律。宏观层次的政府宏观部门和非宏观调控的政府部门,前者肩负降碳、改善经济结构、发展碳汇、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宏观调控任务,制定降碳和发展替代产业、碳汇产业、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政策;后者肩负着降碳和发展碳替代产业、碳汇产业的监管责任,通过落实综合性、行业性和专项性的降碳、碳替代、碳汇和碳捕获、碳储存的规划与政策,实现“双碳”目标。

3.机制多重性

从运作机理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部门运用的是计划机制和行政机制,实现“双碳”目标。前者既运用规划和政策激励,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又利用计划机制配置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后者采取行政机制,对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市场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供需、竞争和价格等的作用,对市场主体的降碳、碳替代、碳汇和碳捕获、碳封存等行为进行鼓励与约束,引导资源的流动。企业利用管理机制,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和控制等手段,对含碳产品、低碳产品、无碳产品的生产、化石能源的利用等进行管理。商会运用协商机制,沟通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并对会员企业进行监督和行业自律。而文化利用文化机制,对个人、企业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整合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整合企业的行为,努力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降碳双碳商会
通过节能诊断对钢管热浸镀锌企业节能降碳研究
节能降碳倡议书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节能降碳 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扬中华商会十年成其大而强
中国西班牙商会
保定商会档案及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