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诊疗中的应用

2023-02-13刘四琴周丽芳朱丽利严芳婷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胸痛急诊科

刘四琴,周丽芳,朱丽利,严芳婷

(江苏盛泽医院 江苏苏州21522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改变,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尤其是以血脂异常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2]。胸痛是临床患者常见的就诊症状,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胸痛,包括外伤、炎症、理化因素等[3],其中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主要由心血管疾病导致,包括心肌梗死、肺源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病死率较高[4]。急诊科是接诊急诊患者的第一科室,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规范分诊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5]。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以胸痛症状前来就诊;患者及家属均明确此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外伤导致的胸部疼痛患者;风湿性疾病或肿瘤引起的胸部疼痛患者;既往发生胸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2019年胸痛分诊人数129例作为对照组,男66例、女63例,年龄49~71(58.9±2.4)岁;将2020年胸痛分诊人数163例作为观察组,男88例、女75例,年龄51~70(57.6±3.4)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分诊流程对胸痛患者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进行规范化急诊胸痛分诊,主要内容如下。

1.2.1 组建多学科优化护理小组 以急诊科护士长为组长,成员包括急诊科、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心电图、心血管外科、介入科的医生和护士,每个科室各成立1个急诊胸痛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制订胸痛分诊流程,开通急诊胸痛绿色通道,多个科室之间互相沟通,保证绿色通道的有效性和快速性。急诊科负责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分诊和筛查,及时联系会诊及转运;辅助科室负责调整结构布局,方便患者在第一时间完成检查并配合上传检查报告,一旦发现危险值,及时与相应科室联系。

1.2.2 建立多学科分诊微信群 及时上传检查结果,每个科室均开通胸痛内线电话,确保第一时间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团队每个月至少组织1次疑难病例讨论或小讲座,开展业务学习、提升成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规范化的讲解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所有人员对急诊胸痛的重视程度。

1.2.3 优化分诊流程 急诊科与信息科收费处、心内科、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的密切配合。信息科设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信息,在患者未挂号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进行检查,方便医生开医嘱用药、抽血等,所有项目均标注绿色通道标志,使患者享受先治疗后收费、先检查后挂号、先住院后办理手续等流程,心内科和介入科设置24 h带班团队,随时准备急诊手术。

1.2.4 优化规范的护理流程 分诊护士在尽可能快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独自来院就诊的患者,尽早进行危险度的评估。评估思路应该从高危到低危,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患者需先稳定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如有压榨性胸痛、胸背不适等应提前就诊并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进行救治,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

1.2.5 优化抢救流程 由2名具有丰富抢救经验的护理人员负责进行抢救。一名护士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包括患者的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等,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安慰,嘱患者卧床休息,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取半坐卧位、吸氧,防止病情恶化。医护人员迅速与医生沟通,开通静脉通道与心电监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将血样本送化验室进行化验。

1.2.6 急诊科医生接诊流程 第一时间与心内科医生取得联系,由2名医生共同对患者病情作出判断,一旦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并符合介入手术指证,尽快完善术前准备,在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同时通知介入科做好准备,减少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高危胸痛分诊准确率。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治疗后有无心衰、再发心梗、再发心绞痛、死亡等。③比较两组分诊效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检验时间及救治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胸痛分诊准确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高危胸痛分诊准确率比较(例)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分诊效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分诊效率比较

3 讨论

多学科合作是通过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围绕胸痛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6]。通过将急救系统、手术室以及辅助科室等多系统和多部门互相联合,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分诊和救治,从而有效提升分诊效率,改善患者疾病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7]。

多学科合作优化护理分诊流程可有效缩短胸痛患者就诊时间。急诊胸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8],尤其是胸痛干预的治疗时间窗是关键,延迟处理、延迟就诊和延迟接受治疗是导致患者病死率高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急诊是胸痛患者的第一接诊科室,急诊科的分诊效率和处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9]。在常规分诊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是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被动干预,导致患者在多个检查科室之间来回往返,消耗了大量时间。一项研究发现,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长主要是对流程不了解以及分诊人员急救意识不够[10]。而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多学科优化团队,开通了急诊胸痛绿色通道,使患者先检查后挂号、先住院后缴费,有效避免了患者在检查流程中浪费时间。另外组建多学科团队后,团队成员可以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发送至急诊科和心内科,及时确诊并进行干预。

多学科合作优化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分诊效率。胸痛绿色通道是一种集中管理的医疗模式[11],借鉴了以往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的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人员和医生主导下,由急诊分诊护士进行分诊,协调各科室,通过信息科的信息平台,省略了挂号收费、检查预约等待住院等多个环节[12]。通过信息平台可以直接上传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报告,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可优先出报告,充分体现了绿色通道的优点。通过院内专属电话和微信平台可使多学科成员之间提前沟通,缩短了沟通时间。另外通过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强化了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危机意识,提升了高危胸痛分诊效率和准确率。

多学科合作优化分诊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成立多学科优化急诊分诊团队,通过不同团队之间互相配合与协作,提升了急诊分诊护士分诊效率,强化了抢救流程。每位护士各司其职,完成建立静脉通路、采血等一系列操作,并进行床旁心电图和抽血,缩短等待时间,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优化了急诊科医生接诊流程,以及与手术室或心内科联系的流程,缩短了科室之间的沟通时间。患者一旦确诊,则可以立即施行手术,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有效提升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有助于提升急诊胸痛患者分诊准确率,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分诊时间、检查时间及救治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和效率。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胸痛急诊科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有些胸痛会猝死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