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理论指导下预警管理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3-02-13肖亮丽
周 芳,肖亮丽,阳 洁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湖南衡阳421001)
白内障主要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眼科疾病[1]。白内障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畏光等,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目前临床针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式,但该疾病手术后极易引发眼内压升高、角膜水肿、后囊混浊等并发症,影响手术预后[3]。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预警管理是指以安全管理为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对潜在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评估、规避和干预,以保障患者安全[4]。危险源理论主要是指由医护人员评估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将事故中的危险源进行分类处理,找出各种危险源在事故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模型,从而针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措施[5]。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我院74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眼底镜检查和临床症状体征确诊白内障[6];接受临床针对性手术治疗;眼压及色觉均正常;无眼科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合并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合并眼内感染;合并角膜或结膜炎;眼部畸形。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实验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8~78(64.58±3.89)岁;疾病类型:老年性白内障18例,创伤性白内障8例,并发性白内障11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58~78(65.63±3.33)岁;疾病类型:老年性白内障20例,创伤性白内障7例,并发性白内障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后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对患者眼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强观察;术后指导患者有效保护术眼,避免机械接触等;嘱患者进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干预时间1个月。
1.2.2 实验组 实施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收集危险源:由责任护士准确评估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危险因素,术前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况、用药情况、营养活动状况等,评估手术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手术室消毒工作、手术时长、麻醉剂等风险。术毕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术后康复护理及感染预防等。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对风险识别的能力,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成员学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共同探索白内障术前、术中、术后的常见风险事件和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并实施相应制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参与手术的护士及医生进行白内障手术工作流程系统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②医生和护士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处理,医生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者,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手术。对患者术眼进行术前评估,检查视力、光定位、色觉、眼压、眼底等,判断视力与晶体混浊程度的相符情况,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术前给予对症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白内障相关知识、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和治疗过程,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③医生和护士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并处理,做好手术间环境净化和器械物品消毒,以免发生感染。患者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观察其情绪状态,及时安抚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若术中出现血压升高等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中止手术。④医生和护士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处理,术后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嘱患者保持休息良好,减少头部活动。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眼部保护,勿用力碰撞、挤压眼部,忌用手揉眼,遵医嘱佩戴眼罩,术后尽量避免用力咳嗽。遵医嘱按时滴眼药,滴药前注意双手清洁,滴2种以上眼药间隔10~15 min。术后1周密切观察切口恢复情况,若有出血症状,立即联系医生对症处理。术后嘱患者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眼部卫生,以免发生感染,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忌长时间用眼,术后1个月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眼压升高,导致切口裂开,影响预后。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规律作息。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防止眼压升高,医护人员与患者根据术后情况和生活习惯共同制订术后康复计划,协助家属监督患者执行。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眼角膜出血、眼内炎、眼角膜水肿、角膜内皮损伤等。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采用Orem自护理论量表[7]评估患者自我效能,该量表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4个维度,共43个项目,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③比较两组术前24 h及术中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舒张压、收缩压、心率。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8]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术前24 h及术中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24 h及术中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白内障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发病率增加,白内障发病率递增并呈年轻化趋势[9]。目前临床认为引起白内障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增长、合并青光眼、高度近视、糖尿病、眼部外伤或炎症等[10]。由于白内障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容易出现漏诊,严重者可导致失明,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针对该情况要及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是指在危险源理论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预警管理,是临床较新型的护理干预方式,针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可有效降低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以往研究[12]结果一致。其原因为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针对患者术后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术后心理状态等,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相应护理计划,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告知患者存在的风险,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加之术前不仅对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评估,还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订措施,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说明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护能力。分析原因: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在术前针对患者疾病和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且术前通过系统化培训,熟练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加之术前向患者讲解白内障疾病知识及手术方式,提高疾病认知水平,术后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协同家属监督执行,利于激发患者自身潜能和责任心,从而提升患者自主意识和参与感,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中应激反应,与既往研究[14]相似。其原因为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不仅在术前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和手术过程,还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护理措施,术中安抚患者,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订相应风险应对措施,且针对疾病和风险进行系统化培训学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并给予日常生活指导,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白内障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危险源理论的预警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和自护能力,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