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分层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02-13张晓琳王洪梅
张晓琳,王洪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山东济南25001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骨科疾病,中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或腰痛,可伴有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现阶段,手术为该疾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案,临床常采用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但是术后可能会残留腰腿痛等症状,患者完全恢复还需经历漫长的康复过程,然而出院后,大多数患者无法长期坚持康复锻炼,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2]。延续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形成长期康复行为,但是该护理方式受限于医疗护理资源而难以推广,致使发展受限[3]。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分层护理是以患者康复自护知识与能力为依据,实施量化分级并匹配护理人员的差异化护理模式。有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分层管理及护理人员分层配置,可充分整合护理资源,提高利用率,也能够有效保障护理针对性[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的分层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65岁;③接受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②合并免疫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④无法感知疼痛。将纳入研究的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男34例、女18例,年龄66~87(69.92±4.81)岁;观察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67~86(70.73±5.7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给予患者吸氧、体位管理等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康复期间指导家属照护患者的相关事项及细则,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并做好护理文书记录工作。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6个月,出院后每个月1次常规电话随访,必要时家庭访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的分层护理模式干预6个月,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分层护理小组:组员由护士长1名、专科护士6名构成,结合护理人员职称、年限、能力综合评定护理级别;其中,一级为主任护师或副主任护师,二级为中级主管护师,三级为护士或实习护士。②量化评估患者护理级别:以临床分层护理理念为导向,根据出院时患者后续康复自护知识与能力水平,划分患者护理级别,其中,<7分为一级护理,7~8分为二级护理,9~10分为三级护理。③分层匹配及方案实施:一级护理患者配备一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1名,采用电话随访方式,社区卫生服务站采用家庭访视方式,联合实施康复管理,频率为每个月1次,必要时医院专科护士联合社区护士进行家庭访视;二级护理患者配备二级护士1名,社区实施康复管理,家庭访视每个月1次,社区康复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应主动寻求对应护士支持;每2名三级护理患者配备1名三级护士,转入家庭康复并在社区建立档案,家庭康复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寻求社区或者相应医院护士支持。④康复管理实施:发放后续康复行为宣传手册,全面指导康复自护行为,如睡硬板床、腰部保暖、科学腰背肌功能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总分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②生活自理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分,该量表总Cronbach′s α为0.934,一致性较好,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③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④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⑤满意度:采用自拟满意度表进行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VAS评分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SF-36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SF-36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外力损伤、退行性改变、突然负重、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腰腿部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8]。保守治疗方式周期较长,且效果不甚理想,临床多推荐手术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对患者术后康复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术后护理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9]。常规护理模式针对性有所欠缺,依据症状给予对症干预,容易导致术后恢复滞后,并且患者出院后难以形成长期正确康复行为,术后康复效果因此受限[10]。陈晓萍等[11]研究表明,长期延续护理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但鉴于医院护理资源有限,出院后延续护理仅在个别病种或部分患者群体中应用。因此,亟需寻找新型的科学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
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护理干预依托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康复自护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患者护理等级划分、护理人员等级匹配以及护理频率调整等方式,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的分层护理,能够最大化保障护理干预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12]。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Barthel、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量化评估的分层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究其原因,患者在看待疾病态度、疾病认知、自身健康意识、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依从性及家庭支持度等多方面存在区别,住院期间经专科护士康复指导后,各自康复自护行为及定期践行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分层护理模式将患者病情与需求作为分级原则,并匹配与患者护理需求级别相适应的护理资源及服务内容,从而实现护理差异化、层次化。对自护知识与能力水平较高的患者,直接转入家庭康复环境,并匹配三级护士,有需要时给予社区或医院支持,即为三级护理;对自护知识与能力良好的患者,转入社区康复管理,并匹配二级护士,社区人员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寻求对应护士支持,即为二级护理;对自护知识与能力水平有限的患者,配备一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1名,医院电话随访与社区家庭访视相结合方式实施康复管理,频率为每个月1次,即为一级护理。这样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护理资源高效化,使延续护理工作落到实处,不再流于形式。基于量化评估的分层护理模式充分对社区护理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与提倡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疾病康复护理任务的趋势相符合,社区机构在疾病康复护理中能够分担大部分医院护理工作压力,并且家庭康复环境也得到有效利用,延续护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患者出院后能够定期开展康复训练行为,有利于促进恢复,进而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的分层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获得较好康复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