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

2023-02-13徐海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强化训练外展肌力

徐海波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 222100

膝关节是承担人体绝大部分重量的重要结构,一旦病变会诱发明显的关节障碍,影响自身行走功能。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及受限障碍,改善其活动能力[1]。但多数患者存在下肢肌力下降、步态异常等问题,因此肌力训练成为关节疾病术后主要方法。由于髋部、膝关节功能连接紧密,躯体、髋部生物力学改变会影响膝关节负荷。有研究[2]指出,膝骨关节炎患者髋部肌肉功能明显降低,髋外展肌力量下降15%以上。因此髋外展肌强弱会影响机体行走,并会影响膝关节负荷程度。故此通过髋外展肌强化训练,是否能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探索。基于此,本文分析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1)均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术;(2)术前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肌力≥4级;(3)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重度骨质疏松、股骨头塌陷≥4cm、骨髓水肿者;(2)肢体瘫痪、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3)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周围神经疾病。按密闭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管理,术后当日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膝关节做主动屈伸、伸展抬高等活动。术后7d指导患者负重伸膝,并逐渐至负重练习。康复活动期间,患肢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康复管理基础上采用髋外展肌强化训练:(1)仰卧位:协助患者做桥式动作,骨盆向左侧、右侧移动;尽量伸直膝关节,做患肢抗阻外展。(2)患侧卧位:于患肢垫一10cm垫子,伸膝,患侧髋部抬离床面,维持3~5s。(3)患侧肢体站在10cm左右的台阶,健侧脚悬空,逐渐放松患侧外展肌群,骨盆倾斜至健侧,健侧足尖点地,收缩患侧外展肌群,逐渐拉回骨盆,健侧足尖离地。(4)患者站立在平行杠内,分开两腿,做左、右侧骨盆移动,努力收缩患侧外展肌群,控制骨盆,避免失去平衡,保持3~5s。然后双脚前后站立,与肩同宽,躯干维持正直平衡,随后逐渐缩小两脚间的距离,使双足前后保持一线。(5)辅助训练仪:侧卧位时,拍打患者臀中肌,刺激臀中肌收缩。仰卧位时,悬吊下肢远端做髋外展训练。采用髋外展辅助训练仪,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借助训练仪滚轮助力做髋关节外展、内收,关节缓慢外展至45°,内收不得超过身体中立位。术后关节锻炼15~20min/次,1~2次/d,由家属及护士共同督促完成。两组连续锻炼8周。

1.3 观察指标 (1)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3]膝关节功能量表对患者关节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屈曲畸形、肌力及关节稳定程度6个维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关节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4]对患者独立站立、站起、坐下等行为进行评估,有14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4分,总分为56分,若评分<40分,提示患者有跌倒风险。(3)步行功能:记录患者干预前后步频、站坐转换时间(STS),指导患者做6min步行试验(6MWD):在30m长廊上行走,保持呼吸平稳、步速稳定,记录6MWD距离。(4)日常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5]对患者步行、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等基本能力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 干预前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SS评分较术前增加明显,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分)

2.2 平衡功能 干预前两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BS评分较术前增加明显,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BS评分比较分)

2.3 步行功能 干预前两组步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步行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步行功能比较

2.4 Barthel指数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术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分)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缓解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协助患者重建关节功能、恢复活动能力的重要措施。有研究[6]表明,患者术后即使经历再长的恢复时间,仍存在下肢肌力下降、步态异常等问题,其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健康人群。因膝关节力学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健康的关节软骨若无法适应外界负荷改变,极易影响手术康复效果。故此强化患者手术后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其肢体功能。由于人体下肢存在一条完整动作链,髋膝功能紧密连接,躯体、髋部生物学改变会影响患者行走时的膝关节负荷量[7]。其中髋外展肌群包括臀中肌、臀小肌以及阔筋膜张肌,Almeida GPL[8]研究发现在膝关节强化中加入前内侧和后外侧髋部肌肉组织锻炼,可减轻髌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Yuenyongviwat V等[9]研究指出髋外展肌力量训练,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改善膝关节相关生活质量。因此髋外展肌力量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关系密切,但当前的研究试验尚未完善,故证实了本文的探索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S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肌力是稳定关节、恢复关节功能的基本条件,亦能延缓关节退化。此时采用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可提高髋关节周围稳定性及髋、膝肌群的协调能力,使患者整体动作更加流畅;同时做好臀中肌、臀小肌恢复训练,可提高髋周力学传导的稳定性,恢复软骨残留的弹性,缓解关节疼痛,以此提高关节康复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因关节稳定性差、肌力缺乏,术后极易出现平衡功能差、步态不稳定的情况。同时患者术后关节恢复差、无法正常进行肢体活动,使下肢运动功能重建差[11]。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步频、6MWD高于对照组,STS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改善步态,增加下肢活动距离。分析原因:人体单足站立时,骨盆起到类似杠杆结构作用,股骨头则是一个支点,而髋外展肌群承受着超过3倍体重的重量,并起到因体重导致的力矩抗衡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性。Mirshams Shahshahani P等[12]在一项平衡测试中发现,维持准静态单腿平衡需要青年和老年人具备最大的髋外展力量,“髋关节策略”在恢复单腿平衡中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髋关节外展力量。故此采用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强化患者患侧肢体站立、肢体转移时的髋外展肌控制能力,使其具备横向移动能力以及“保护性跨步”功能,以此能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同时强化髋外展肌群训练,提高肌力,避免肌萎缩,有效拮抗肌髋内收肌群,维持髋周结构的平衡性,改善关节稳定性;随着肢体肌力增强,可促使患者患肢伸直功能,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伸肌群力量及关节稳定性,以此能维持患者关节平衡性,增强肢体步行功能[13]。

综上所述,髋外展肌强化训练可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更好康复,提高其平衡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步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强化训练外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