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方法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02-13李三梅林雅军
李三梅 雷 敏 林雅军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肿瘤介入病区,福建省厦门市 361003
乳腺癌化疗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建立静脉血管通路,以保证化疗顺利完成。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能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1]。但PICC置管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风险性,置管或维护不当可造成多种并发症,影响后续治疗顺利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打破惯性思维,通过多个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更好地评估、诊断和协调处理,提高医疗质量[2]。同时,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缺乏自我维护导管知识,导管维护依从性相对较差,进而增加导管并发症发生风险[3]。Teach-back法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方式,其注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4]。为此,本文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法应用于乳腺癌PICC置管管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乳腺癌患者76例,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5]中乳腺癌相关标准,并经病理学明确诊断;②定期进行PICC化疗者;③年龄18~70岁;④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能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⑤均自愿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完全需要他人照料,无自理能力者;②有精神病史、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③临终姑息治疗者;④伴有严重并发症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8.35±8.09)岁;肿瘤分期:Ⅰ期5例,Ⅱ期21例,Ⅲ期12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8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及以上12例。观察组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9.35±7.87)岁;肿瘤分期:Ⅰ期4例,Ⅱ期24例,Ⅲ期10例;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9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11例。PICC置管均为4Fr型单腔三向瓣膜型导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期6个月,具体如下:(1)置管前专业护士简单向患者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势及相关并发症等,告知术中注意事项;评估血管后进行PICC置管,遇到问题凭既往经验或遵医嘱处理。(2)置管后对PICC进行常规维护,由导管门诊护士进行PICC宣教,告知患者定期维护导管的重要性,以及日常饮食起居、并发症自查方法、功能锻炼方法。(3)要求患者定期至导管门诊进行导管维护,记录置管侧手臂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
1.2.2 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结合Teach-back法,为期6个月,具体如下:(1)组建多学科团队。由PICC专科护士、超声科技师、乳腺外科和肿瘤科医师、影像科医师、介入科医师、药剂师等组成多学科团队,建立微信群,方便日常沟通。职责分工:①PICC专科护士:PICC置管、维护、质量检查,患者健康教育、导管评估、并发症处理等,对于本科无法解决的难题负责联络并组织成员进行多学科会诊。②超声科技师:评估和筛查血管条件差、置管困难病例,诊断导管静脉血栓。③乳腺外科和肿瘤科医师:协助处理并发症。④影像科医师:对导管尖端定位检查和分析,提出导管调整策略。⑤介入科医师:处理导管异位、断裂、打折等异常情况。⑥药剂师:提供治疗药物评估与使用咨询服务。(2)多学科计划与实施管理。护理实施前,收集院内PICC置管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导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确定管理目标及监控指标。①经过调查分析,确定院内PICC置管存在以下问题:置管前评估不充分、置管专业护理培训不足、PICC维护未同质化。②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导管管理质量,确定监控指标:置管一次性成功、导管维护合格、患者自我管理、导管并发症。③拟定PICC导管质量管理计划书,包括:多学科团队管理可行性、导管质量监测指标、小组人员培训、置管与维护流程、导管风险防范、导管质量评价标准等,计划书经医院护理部质量审核批准后实施。④PICC置管特殊情况处理: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提出申请,如并发症处理、导管穿刺困难等,经科内讨论后确定拟请专家,通过院内电子系统将患者电子病历传送给会诊专家,专家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提出诊疗建议,并跟踪随访至问题解决,会诊结束后专科护士将治疗方案与对策填报病案管理系统,在护理部备案,并在微信群内分享。(3)Teach-back法。专科护士收集各大中英文数据库,查阅关于乳腺癌、PICC护理相关高质量文献,提出健康教育方案;向多学科团队介绍教育方案内容及Teach-back法实施步骤,通过整理专家意见及预实验,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并设计《PICC教育单》,内容包括PICC基础知识、并发症、置管前准备、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后护理、功能锻炼方法等,具体实施方法:①专科护士以《PICC教育单》为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次教育10~15min;每次讲解完毕后,让患者复述对PICC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提出1~2个问题(如置管后多喝水的目的是什么?),若患者回答正确,则给予表扬,若患者回答错误,则重新讲解,使其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进行开放式提问(如你还有其他知识的需求吗?)。患者每周至护理门诊进行1次导管维护及Teach-back法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采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6]评估,共3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1~5分)计分法,得分越高提示PICC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统计两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3)统计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 护理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分)
2.2 PICC一次穿刺成功、非计划性拔管情况 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对比[n(%)]
2.3 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33<0.05)。见表3。
表3 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需要长期规律的治疗,PICC管道的质量安全是治疗的安全保障。化疗间歇期PICC置管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导管维护,但患者大多对导管维护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导管管理质量低下,存在安全隐患[7]。
常规PICC护理均由专科护士来完成,受到护士执业范围、知识技术水平等限制,护理效果欠佳[8]。本文引入多学科团队合作理念,由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PICC置管的管理工作,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方法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管理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其原因为本文通过成立多学科团队,各学科相互融合促进,在诊疗、护理上达成共识,保证护理的同质化。常规护理中专科护士单独进行PICC置管,缺乏经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而多学科团队护士经过多学科培训,并由介入放射科医师协助进行置管,能够降低穿刺时的心理压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由PICC专科护士主导,其他相关科室成员承担专业领域职责,能够提高专科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协调能力及观察能力,从而及时发现PICC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有效预防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10]。方案实施过程中专科护士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反馈,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最佳处理方案,可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常规健康教育仅注重单向传递的知识,导致患者对PICC管理知识认知不足或理解错误,自我管理能力低下[11]。本文采用Teach-back方法,按照解释、评估、澄清、理解的步骤进行PICC管理教育,使患者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能够纠正其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PICC管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保障PICC置管居家管理效果,更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2]。
综上所述,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方法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