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探究
——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为例
2023-02-13曹志磊
曹志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应对的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角度阐述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共141178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老年人口占比较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并且形势比较严峻,预计2035年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2021年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相比于2010年减少16436万,其中以青壮年人口为主,老年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相对较少,这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面临劳动力匮乏问题,快速的老龄化进程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分析淮阳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
从养老资源供给来源看,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有学者提出我国农村现存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如果将养老模式继续细分,则分别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集体养老和个人养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庭养老功能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模式受到了影响。此外,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社会养老保险扩面难、保障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养老方面发挥作用有限。
二、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自我养老模式逐渐弱化,而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加剧了农村养老问题。虽然目前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即子女负责赡养老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只有在节假日期间才能够回到农村履行其赡养老人的义务。
从农村社会角度来看,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种趋势,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现阶段,虽然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但是青壮年常年生活在城市,家庭养老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子女的经济支持仍然是农村老人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支持程度有限。虽然国家积极推行新农保,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大幅增长,但是保险数额较低,不足以让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从老年人自身角度来看,他们没有足够的积蓄和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农村老年人存在身体失能化程度高、需要专人照料现象,其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自我养老意识淡薄,精神慰藉缺乏。农村还有大量空巢老人,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发现,农村养老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之道。
三、淮阳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
(一)淮阳区基本信息
淮阳区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2014年年底,淮阳区总人数130.35万。2018年年底,按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区总人口的13.08%;按常住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区总人口的16.9%。2020年年底,淮阳区常住人口102.2322万。淮阳区是户籍人口大区,也是人口流出大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老幼妇弱人群留在农村,导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高于户籍老年人口比例。
(二)谷刘庄基本信息
谷刘庄隶属于淮阳区刘振屯乡,典型的人口流出村庄,大部分青壮年人口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常年居住在城市,老人则被留在村里。根据村内调查统计信息,2021年,谷刘庄共计99户,户籍人口437人,常住人口190人。18岁以下人口121人,占总人口的27.69%;18岁至60岁人口251人,占总人口的57.44%;60岁以上人口65人,占总人口的14.87%;65岁以上人口51人,占总人口的11.67%,其中独居10人,夫妻共居28人,与子女共居13人。大量外出人口中,以夫妻共同外出务工和举家外出两种形式为主,这两种家庭的共同特征是老人被留在农村,成了村里的主要常住人口,独居和留守老人养老成为一个难题。
(三)谷刘庄独居老人养老现状
谷刘庄的老人全员享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基本上都没有参加其他社会保险,只有5位当过兵的老人和退休干部有一定的退休金用于养老。2019年始,国家每个月给60岁以上老人发100元养老金,对于该地区老人的养老是远远不够的。
现阶段,土地仍然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谷刘庄独居老人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一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通常是老人全部的收入。通过种植农作物也可以获得一部分生活资料,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给自足。
农村老人身患疾病呈普遍现象,谷刘庄独居老人收入较低,该村75岁以上老人由于劳动力的丧失,其子女要求老人放弃耕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要依靠子女供养。经走访调查,2021年,4名老人身患重大疾病,给其子女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谷刘庄独居老人养老问题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通过调查,发现谷刘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大部分年轻人在城市就业,每隔一段时间给老人一些钱或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陪老人的时间非常短暂,形成了一批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独居老人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小院,即使子女在家,对老人的照顾也比较少,家庭养老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对谷刘庄老人家庭收入和消费情况数据的分析如图1所示。和子女共同生活能够产生“搭便车”的效用,老人能够享受共同生活的规模效益,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图1 两种类型老人年均家庭收入与消费对比
老人收入没保证,社会养老作用微弱。独居老人和夫妻共居老人收入渠道较少,主要包括土地种植、政府补贴和子女转移。土地的经济收益有限,保障功能逐渐弱化;政府保障性补贴金额较少,满足不了老人基本生活所需;子女转移有限,在逢年过节会给老人一些钱,老人基本不会主动向子女要钱,被动接受子女馈赠是主要现况。
谷刘庄仅有1名老人在养老院生活,这名老人没有子女,在公办养老院居住。淮阳区各乡镇仅有17所公办养老院,只有五保老人才能被接纳享受一定福利,养老院能够满足老人基本生活所需,但是医疗和娱乐设施不够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人员。民营养老院覆盖率为零,民营养老机构的空白反映出社会养老的不足。
精神缺乏慰藉,社交被边缘化。独居老人与外界交流较少,缺少子女陪伴。疫情阻碍了当地庙会、集会和“文化下乡”等传统与新兴聚集活动的举办,外地工作的子女减少回家探望次数,客观上造成独居老人外界交流活动减少。农村独居老人很难融入信息化社会,老人没有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与现代信息生活分裂造成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数字鸿沟。传统的娱乐项目不断被淘汰,各种时尚娱乐场所老人难以进入。随着社会重心向中年一代倾斜,亲戚交往过程中老人普遍被子女取代。
小病缺少有效防治,大病就医难。独居老人缺少医学常识,又因为经济困难和出行不便长期缺乏检查,导致小病变大病。没有子女的照顾,即使生病也不能及时去医院就医。将谷刘庄独居老人和非独居老人面对疾病困扰的自我认知程度用0~4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老人越认同自己受疾病困扰。如图2所示,独居老人面临更大的疾病困扰。
图2 两种类型老人疾病困扰情况对比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在经济不发达、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的农村,独居老人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身患疾病、精神缺乏慰藉是农村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独居老人收入较低,生活质量没有保障;独居老人退出农村社交中心,逐渐被边缘化;独居老人出行不便,就医困难,小病缺少防治。研究发现,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导致独居老人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难题。
(二)对策
一是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落实更多实惠保障。在完善养老救助政策方面,政府不仅要加大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而且要为农村养老保险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政府应保障农民依法承包经营土地的权利,充分发挥土地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养老院科普宣传,破除传统陈旧观念。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行为,老年人也不认同这种做法,他们不愿意到养老院生活,即使在养老院可以生活得更好。政府应加强相关宣传,引导农村居民消除偏见,向农村居民展现美好的、真实的养老院生活,增强农村居民对养老院的认可度。
三是建设村活动室,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外出交流活动比较少,特别是独居老人,缺少娱乐活动和交际活动,并且大多数老年人不再参与生产活动,因此产生大量的闲暇时间。基于现实情况,可以建设专属老年人的活动区,加强老年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四是加装紧急报警装置。在独居老人的住所加装紧急报警装置,可以一键报警,增强老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因为无人看护导致悲剧发生的情况。紧急报警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负责人要及时处理老人面临的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