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休闲空间使用调查与设计探讨
2023-02-12徐阳
徐阳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景观休闲空间与停留行为匹配不均衡问题,以重庆大学B校区二综合楼旁景观休闲空间为例,采用行为注记法、文献调查、问卷访谈与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評价和分析。从空间识别性、环境设施、空间层次和空间流线方面提出提升建议,为校园小型景观休闲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景观; 休闲空间; 行为活动; 休闲活动
[中国分类号]TU98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校园景观休闲空间对师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术和学习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也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一定的空间场所。良好的校园景观休闲空间不仅是提升高校整体形象的关键,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现今诸多高校的景观休闲空间都存在使用率偏低的问题。
本文针对重庆大学B校区第二综合楼旁的景观休闲空间进行使用情况调查和设计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为校园小型景观休闲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实地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该景观休闲空间位于重庆大学B区第二综合楼西侧,休闲绿地旁边是通往运动场的台阶和图书馆,其南侧是B区校园的主要道路,连接宿舍区和教学区,是通往A校区和B区中门的主要干道,人流集中。北侧是草坡,草坡下是停车场,整个区域面积为462 m2,其中绿地面积为246.7 m2;区域内部有乔木20棵,石桌4个,石凳13个。
通过对该景观休闲空间内人员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表1),可以看出该区域存在最多的行为活动是个人的通话行为,其次是零星几人的餐饮行为,活动稀少单一(图1),以个体静态和动态行为为主,缺少群体行为[1]。从统计的活动分析,整天的人员使用频率低,高峰段集中在下午16:00~17:00;而且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具有私密性特征的,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通过观察,当一个人在使用这个空间时,几乎没有其他人共同使用。在所有的使用活动中,行为持续的时间都是比较短暂的,发生地点大多集中在北侧平台。从停留时间和人数上分析,行为活动中持续时间最久的是手机通话,使用人员以校内学生为主,人群最多、活动频繁的地方是北侧平台区,前区绿地很少有人,北侧4个石凳和石桌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前区的10个石凳,学生之间较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几乎没有(图2)。用人均空间量简单衡量该景观休闲绿地的人员聚集情况,人均空间量的随机性较大,会随着人们活动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此数据仅用来体现占地面积与使用人数在通常情况下的正比关系[2]。计算发现该区域的人均空间量为231~462 m2/人,平均使用人数是1.28人/次,对于本身就有462 m2的场地来说,其使用率是很低的。总的来说,该景观休闲空间在学生中的使用情况不尽理想,某种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个人的私人空间。
休闲被看作是一种改善和维持社会集聚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2]。校园里的休闲活动行为更有其意义存在,一个有利于促进交流和环境舒适的景观休闲空间不仅有利于校园的良好氛围营造,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根据文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仅仅占其休闲活动的5.81%[3],96.12%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作为休闲娱乐工具[4],尽管数据只是一个学校的调查,但是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彼此交流活动的缺乏和不足。且另有调查表示在校期间学生闲暇时间达到2 h以上的占总人数的71.37%[5],平均每天休闲时间4~8 h的占67.6%[6]。由此看出,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是有的,却缺少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良好的场所条件是诱发活动的主要原因。从该校的建筑与城规专业中抽查35人进行印象调查,41.9%的人对该景观休闲区没有印象,几乎不知道有这个空间的存在;45.1%的人对这个空间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知道有这个空间的存在,但是几乎从不使用;9.6%的人知道有这个空间,偶尔也会去,但是对其抽取调查发现大部分人主要是在此等候友人,使用这个空间的功能作用;只有3%的人会去使用这个空间(图3)。区域的识别性缺失,没有有效地吸引人流,创造适合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条件。
2问题探查和优缺点分析
该景观休闲空间位于校区主要的教学楼旁,临近图书馆且是进入校园后的交通要处,却还是使用率偏低,缺乏大众的交流互动行为。结合观察、访问和文献调查,可以发现后区平台使用率相对大于前区主要是因为后区树枝遮挡小,阳光进入,视野开敞,能眺望远处,并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且校园参与指数[7]相对较高。前区20棵乔木和几片矩形草地,景观层次缺乏,多样性差,缺乏修建的树枝遮蔽了顶界面,也削弱了场地的识别性,该空间实际是景观空间分类中的半封闭空间,虽然其满足夏季遮阳的条件,但是过于遮蔽,在阴天时缺乏阳光,使人兴致不高。人们行为活动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设施的管理缺乏,石凳石桌年久失修(图4)。现将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场地缺乏管理:比较脏乱,仅有的设施年久失修。
(2)树枝缺乏修剪,遮蔽严重,造成了许多潮湿的角落空间。
(3)铺装尺度相对较大,造成本来缺乏集中区域的场地更显狭小。
(4)夜晚缺乏照明,19时后几乎没有人来此活动。
(5)处于庞大人流的一侧,无内部经过人流和明显的聚集场地,没有吸引人流的优势。
(6)缺乏标志性景观或装饰,空间隐蔽,没有依托。
(7)道路平直,不符合人们走捷径的习惯。
(8)没有明显的集中区域,空间划分不明确。
(9)景观植物过于单一,贴瓷面的坐凳材质过于冰冷。
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空间即非积极空间有多种:一为尺度非人性空间,二为非文化空间,三为矛盾空间[8]。该休闲区则可以归为矛盾空间,即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具体存在空间缺少一定的识别性,环境设施陈旧、缺失,空间层次单一,流线过于平直,缺乏聚集区域等问题。
3设计策略和建议
“如果空间使散步、停留、小坐、观赏、倾听、交谈等成为乐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质量,而且还意味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游乐、体育运动、公共活动等——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9]”。扬·盖尔的这段话点明了以参与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的高质量空间设计是人们产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大学校园的休闲绿地应该具有文化功能、使用功能、教育意义、保健功能[10],即一个体现校园文化,环境优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交流探索的空间。植物的配置要点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表达,突出特色;植物的选择具有多样性,景观层次感丰富;空间塑造合理,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合理思考的空间,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灵感,不要过于遮蔽潮湿。此外,校园的景观设计要注意整体性。现对该景觀休闲空间的设计建议:
(1)加强空间识别性:修剪部分树枝,纳入阳光,取消西侧的4个停车位,关注道路上人流的视线可达,能让行人发现北侧后区观景平台的存在;可以采用设置雕像的手法增强识别性和文化传达,景观雕像具有再现历史、审美艺术和传达文化的作用;再者增设夜晚的灯光设计,充分考虑傍晚的活动需求。
(2)完善环境设施:增加景观植物的多样性,以乔木为主,与灌、藤、花、草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可为1∶3~1∶6;落叶乔木结合常绿乔木,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色,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比例可为1∶1~1∶2[8]。更新石凳、石桌,经常维护,注意场地卫生环境;可以考虑采用受人们喜爱的木质长椅或者结合花台设计座椅,材质的使用可以偏暖色,以增强空间的亲和力。也可以加入一些花廊、绿篱等,限定空间的同时创造怡人的交流空间。
(3)丰富空间层次:适当扩宽北侧区的观景平台,前区设置集中区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道路的铺装区分设计,停留区与行进区不同;铺装尺度可以适当变小。可考虑结合二综合楼外集散区域一体化设计,即扩大了区域规模,也吸引人流,能很大程度上激活该区域。
(4)优化空间流线: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突出自然野趣,形式上以自然和抽象为主,根据人为行径增设汀步(图4),满足人们走捷径的心理,丰富空间联系和游走路线。通过景观再现历史与文化外,积极赋予使用主题,例如“社团活动”“户外观察”“健身锻炼”等。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下,户外休闲交往活动的需求上升,校园景观休闲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环境优美,使用效率高的休闲绿地是增强校园交流活动的要点,良好的校园休闲绿地设计要根据主体人群的行为需求和使用特点进行设计,保证后期使用基本符合设计构想。
参考文献
[1]张霞,万书程.基于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的武汉大学校园开放空间停留行为适应性评价及应用[J].华中建筑,2022,40(1):106-111.
[2]付俐媛.校园健身与休闲空间景观设计[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3]蔡艺,彭艳军.株洲师专学生健身休闲现状调查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6,52(5):96-97.
[4]薄遵霞,王庆华,刘骙骙,等.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现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117-118.
[5]郭冰琦.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运动,2018(21):45-46.
[6]王亚萍,汪金菊.“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休闲文化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市高校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2):41-44.
[7]多贝尔·理查德P.校园景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吴雄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9]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6-96.
[10]钟小军,杨务发,杨建欣.大学校园休闲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J].林业科技,2011,36(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