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融·探: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内外融合教学实践
2023-02-12薛玉华
薛玉华
(江苏省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学习是获取文化知识、探究文化内涵、培养文化意识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开展语篇教学时,因课堂文化情境的缺失、课内教材文化资源的单薄以及文化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往往导致文化意识培养目标难以达成。教师应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认同和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笔者以执教的市级优质课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板块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内外融合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创:基于主题,创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意蕴
只有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文化学习情境,学生才感到有实用的价值,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需从主题出发,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及文化体验活动。
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中“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下的子主题“常见节假日和文化体验”。该文本主要谈论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文本内容从时间、风俗习惯、传统美食三个维度展开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比较熟悉,只是还不会用英语表述。因此,教师创设“be the recommenders of Chinese culture”的主情境,引导学生争做中国传统文化推荐者。基于主情境,教师设计“Make recommendation cards”和“Recommend Chinese festivals”子情境。在第一个子情境中,学生阅读课内外素材,梳理提炼结构化语言知识,制作传统节日推荐卡,体会多元文化;在第二个子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特色节日。最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以及祖国的伟大,培养文化自信,同时感悟主题意义:Special festivals,great China.
二、融:立足主题,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容
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 板块是学生感知、理解和探究单元主题意义的重要载体。然而,本课Story Time 语篇相对单一且篇幅较短,有关节日的描述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主题意义、体验多元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教材资源、拓展课外阅读以及融入本土文化等方式丰富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主题意义的理解。
(一)开发教材资源,填补文化盲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深挖课内教材文本中隐含的文化知识,引入多模态资源,以更多元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相关文化知识,填补文化盲点。
本单元Story Time 的文本信息中介绍了四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风俗习惯和传统美食等内容,但部分信息不够具体。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细节信息,增补相关文化信息。如关于春节的信息中有这样一句话:“Some people eatjiaozi.”教师融入相关视频,深挖文本中的“some people”,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过春节吃的食物以及不同的寓意,感知文化差异。通过文本内容的增补,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知识。
(二)拓展课外阅读,增进文化理解
教师不仅要深挖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还应适度补充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体验文化、增进文化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人们对家和国的美好期许。而学生对这一话题的理解通常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节日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融合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深挖节日背后的意义。
基于教材文本中关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信息,教师可通过团聚、吃饺子、吃月饼、赏月等信息引导学生猜测人们对这两个节日的美好期许,即祝愿家国团圆。而对于端午节和重阳节,教师则需要适当融入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增进对这两个节日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在端午节部分增加了屈原故事的英文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以此探究人们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节日期许。针对重阳节,教师补充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欣赏古诗,聚焦中国汉字“九”并深挖其隐含的节日内涵,即祝愿老人长寿。
(三)融入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增强英语学习的真实性、鲜活性和实用性。本土文化也可以作为文化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学习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进行一定的文化补充,帮助学生更多元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本土文化融入,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探:活动推进,探文化现象,实现文化育人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思维层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文化情境的引领下,梳理结构性文化知识,推进语篇挖掘,探究文化现象,实现思维和文化的进阶。
(一)读前激活文化思维,切入文化主题
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应设计与文化主题相关的导入活动,引入文化思考,进入文化主题。在本课中,教师播放文化馆里进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传统文化的场域,让学生观看并说出已知的传统节日的具体活动,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储备。随后,教师播放文化馆内外国游客的采访活动,并提出相关问题:Do the foreigners in the culture centre know a lot about Chinese festivals?Do you want to help them?通过以上问题的引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化主题:Be the recommenders of Chinese culture。
(二)读中内化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在读中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观察、概括、归纳、对比、分析、批判、评价等活动,指导学生在文化主线的引领下深入阅读文本,内化文化知识,探究文化内涵。
1.梳理文本信息,建构知识框架
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前提是习得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获得相关文化知识,为培养文化意识打好基础。
教材文本中对于四个节日的介绍都是运用类似的语言结构。在文本的学习理解环节中,教师设计“Make recommendation cards”活动,并将春节作为示范,借助节日信息卡提炼并描述节日的三个维度,即time、activities、food,同时梳理语言框架:“The...is in...”“At this festival,we...”“We eat...”随后,教师设计如下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一是和同桌阅读信息卡上相关的节日信息;二是用不同的标记画出信息;三是完成推荐卡并介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仿照春节有效提炼其他三个节日的文本信息并形成推荐卡,实现对节日文化要素的梳理。
2.比较文化差异,分析文化根源
新课标在二级文化意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感知、体验文化多样性,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表层文化信息比较文化异同、分析文化根源,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在梳理春节的时间信息后,教师呈现日历,介绍春节在不同年份的具体时间,并进行如下问答。
T: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n 2023?
S:It’s in January.
T:What about in 2022?
S:In February.
T:Sometimes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January,but sometimes it’s in February.The foreigners are really confused,Listen!
随后,教师播放文化馆中的外国游客提出的问题:For us ,we always have fixed time for our holidays.You know Christmas is in December in our country.Why don’t Chinese festivals have fixed time?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由此引出中国农历的视频介绍:
In China, we use lunar calendar to date Chinese festivals.学生通过视频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深刻感知:The time of Chinese festivals is so special.
3.适时追问启思,深化文化认知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聚焦于文本的细节,通过有导向的追问引领学生充分地读,更为深入地解读文本。同样,这种追问的方式也可运用于与文化相关的文本细节。如在教学春节时,学生习得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汤圆后,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春节传统美食背后蕴藏的含义。此环节师生对话如下。
T:Why do we eatjiaoziortangyuanat this festival?
S1:We eatjiaozibecause we wish to have a lot of money.
S2:We eattangyuanbecause we wish to get together with families.
T:Yes,Food always have best wishes.Jiaozilooks likeyuanbao.People wish to get a lot of money in the coming new year.Tangyuanis round.People wish to get together with families.That means reunion.So,round things always mean...
Ss:Reunion.
学生通过问题链逐步探究春节美食背后的寓意,习得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色:Chinese food is really special.在教学中秋节时,教师聚焦“look at the moon”这一活动,追问赏月背后的意义,学生根据所学有效输出:Round things mean reunion.They look at the moon and wish for reunion.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摘取文化馆内的中秋节祈福卡,感悟中秋节时驻守边疆的战士的思乡之情,同时习得:The activities of Chinese festivals are special and meaningful.
(三)读后实现文化输出,塑造文化品格
教师可以在读后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意义,深入文化探究。同时,教师还应迁移情境,创设真实的文化运用场景,设计相关语言输出活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表层文化知识和深层文化内涵进行加工、整合,并在情境中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彰显文化品格,提升文化素养。
1.深挖主题意义,探寻文化内涵
除了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外,在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寓意,获得文化体验,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不仅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风俗习惯、传统美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节日传达的文化内涵。
在应用实践环节,教师播放PPT,让学生观看一家人过不同节日时墙上日历、桌上食物、窗外活动的变化,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节日信息,并探究教学过程中已初步感知的不同节日的内涵,即春节、中秋节“We wish for reunion”,端午节“We wish for peaceful life”,重阳节“We wish for long life”的美好期许。同时,教师将节日信息卡丰富至四个维度,并梳理出如下语言架 构:“The...is in...or...”“At this festival,we...”“We eat...”“We wish for...”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Festivals are different.But festivals are always the same.What is that?学生进行观察、分析:We always get together.And we always have best wishes.教师随即总结:Chinese festivals are full of best wishes.这样的节日文化内涵探究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同和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2.合作探究表达,传播中华文化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结构化地梳理语言知识,感悟文化内涵,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的语言支架向他人自信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文化传承。
在本课的迁移创新环节,教师创设“Recommend Chinese festivals”的子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核心语言,基于节日的四个不同维度,向文化馆内正在参观的外国人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以此传播中国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介绍完传统节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外国友人听完介绍后的感受:Chinese festivals are so great.I want to take all festivals home!随后,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T:The foreigners like Chinese festivals.How do you feel now?
S1:I’m very happy, because they like our festivals very much.
S2:I am so proud, because Chinese festivals are so special.
T:We are proud,because we have special festivals.We are proud,because we live in great China!
这样的合作探究表达,实现了文化和语言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最终获得主题意义:Special festivals ,great China!
总之,在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内外融合教学中,教师应基于主题,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意蕴;深挖课内资源,融入适切的课外资源以及本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容;设计关联的学习活动,推进语篇挖掘,探究文化现象,实现思维和文化的进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塑造文化品格,实现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