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2023-02-12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杨婉洁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杨婉洁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课程尤为重要,旨在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和幼儿特性来设计科学的社会活动方案,促使学生有效提升社会教育能力。加强社会教育的实践性,对未来工作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要,除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行业适应力。从社会教育现状来看,本课程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过于复杂、思政元素不受重视的问题。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当中,不仅可获得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可使得重教学、轻育人的问题得以改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特点
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提升课程教育实效性、充分整合专业课程与师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这一教学工作,能为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创新,真正为幼儿全面发展及德育素质提升夯实基础。一方面,对学前儿童来说,开展社会教育能促使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使之在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中能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将自身融入社会发展中去;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个人与集体意识、道德与法治内容、规则意识等,可以从情感态度层面更好地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让学生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和进步。
(一)该门课程难以单独实施
社会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和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教育课程一同构成主干课程体系。这5门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不同方面推动儿童行为规范、交际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是不可单独实施的,否则将难以达到想要的培养效果。
(二)该门课程属于学理性的理论课
社会教育属于学前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主要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学前儿童在社会实践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活动设计推动幼儿社会化发展。该门课程的开展,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确保专业知识和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三)该门课程属于方法论的实践课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目的之一在于,将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品格和行动智慧,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施成效,而并非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幼儿。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好活动设计的层面,更需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自我品德,在实践中言传身教。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促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双向转化,以此来更好地保证学生自身理解力和实践力的高效统一,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使命的必然选择。
总之,社会教育课程可让学生对5门主干课程的关联性有深刻感悟,形成更为科学的保教意识,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已受到较高的重视,但从当下的教学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给人才培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一)教学内容较为混乱
从目前的社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普遍存在较为混乱的问题,使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成效被大幅削弱。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社会教育课开展过程中会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一是明确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三部分,但三者并未有效衔接,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这就使得教师在这三部分教学方面耗费过多的时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教授。此种方式可让教学更具实践性,对学生未来就业非常有利。但具体教学时,教师所选的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常存在不符合的现象,使得实践教学有着明显的内容重复问题,继而影响了学生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从社会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教师已全面讲述知识内容,也借助相关案例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但时常出现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已充分理解,但课后很快就会忘记的问题。这实际上也体现出社会教育采取的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知识掌握只是一时性的,很难铭记于心。而某些教师尽管应用了多媒体演示教学,但并未深入分析评价视频内容,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观看学习,这必然会限制学生辨析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考核也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设计教案,并未让学生讲解教案内容,这如同让学生进行纸上谈兵,难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评价注重终结性考试
从社会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来看,期末考试占比很高,日常教学考核占比偏低,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考核基本是知识记忆,由此使得某些学生认为听课并不重要,只要考前花些时间死记硬背即可。而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关注的重心通常都放在教学大纲齐全与否、课程设计科学性、教学语言流畅性、教学思路清晰度等方面,而不够注重对学生兴趣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价值评价。
(四)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学生基础差、学习意识不强的,时常会出现迟到、旷课等问题,教师利用点名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到课率,反而使得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无法提高到课率,还会使课堂秩序混乱,学生积极性减弱,教学质量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因教师的评定往往都是以论文和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教师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在课堂管理上,管理工作自然也难以执行到位。
三、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得知,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使这些问题获得有效改善,因而在具体的教改工作开展时,应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弥补以往教学存在的缺陷。而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要体现于第一课堂,还需体现于第二、第三课堂,将不同课堂模式具有的育人价值一同发挥出来,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具有的育人优势
第一课堂也就是面对面的线下教授课堂,此种传统的面授模式,可让师生进行情感、思维互动,课程也更具亲和力,这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使育人目标更为顺利地达成。教师在线下课堂可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第一课堂具有极强的教育优势,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能实现情感融通、思维碰撞、行为互动等,从而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和说服力,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张。这种线下课堂更加强调“教学体验”,教师在进行知识传输的过程中,还能在无声中实现自身品德、言行的渗透,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将自身的经历作为教学案例来讲解分析,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且通过一同探究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使得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更为了解。在自我意识方面,教师让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认知自我;在讲解外貌特征相关内容时,可选择整容过度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自我与他人的外貌客观评价,不会存在容貌焦虑,并学会自我调控。再者,学习儿童道德发展相关知识时,以海因兹偷药事件作为讨论的对象,师生一同探讨,无须有过多的身份顾虑,不需要一味地附和教师或其他同学,以开放心态畅聊自身的看法,并说出自己观点的理由。
(二)借助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体验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坚持以成果为导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课堂形态。在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和重塑,从而设计出专题化、系列化的课堂内外实践项目,促使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在情境模拟和角色体验中完成活动,借此来极大延伸课堂实践效果。时代的不断更替,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内容也在加快更新效率,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如今社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提升对社会认知与理解等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社会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以此来引导学生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利用能力,以便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都可以灵活应对。教师通过细化课程目标及重新建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实践项目群,通过任务驱动、体验教学等方式的配合应用,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下有更真实的学习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可将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贯彻于教学过程,并通过将多种方式整合的做法,让学生实现边学边做,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落实建构主义思想的课程教学方法。
例如,以“学前新闻早知道”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新闻播放,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在“社会认知”这个章节学习时,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形式,深刻感受社会的规则。同时,教师可把握好学生见习与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完成探讨为何要遵守规则等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设计“我与规则同行”情景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活动,以此来更好地让学生在深入活动实践中感受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可让学生深入幼儿家庭中,和幼儿家庭建立互助关系。在教师助力之下,学生可更好地开展教育研究工作,能不断深入了解幼儿,提升专业水平,对自身的专业有更高的认同感,以及对未来的就业充满期待。
(三)延伸第三课堂的跨时空育人价值
第三课堂是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的,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有着交互性、跨时空等特性,这是第一、第二课堂都不具有的特性。第三课堂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师生可以依托移动工具、在线直播等多种途径来开展教育活动,另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可利用慕课、超星泛雅等平台,有效延伸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通过虚拟课堂的模式,促进师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更加便捷的沟通交流。它旨在抢占网络育人领地,积极探讨网络育人目标顺利达成的路径,力求将新媒体具有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课堂中播放纪录片《爱——中国幼教名师》,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中国百年来的幼教事业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人,并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嵌入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的道德情怀和思想深度能被进一步强化,对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学习通等工具在课前发布“我要坐犀牛角”等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幼儿社会规范认知应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与家长换位思考,应采用何种方式来引导孩子“不坐犀牛角”,在此基础之上引发“遵守规则”的讨论,这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规范认知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虽已备受认可,但在以往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与思政教育衔接不足,师德教育和专业课程融合不够深入,后续还应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探讨课程改革工作,使得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获得有效改善,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而为我国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