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理解
2023-02-1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徐 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按照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规划,专门设置一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希望充分融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实现学科育人的联动效应。我们过去在语文课程中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更多是部分教师的尝试性探索。新课标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之后,能把这种尝试性探索变成制度要求和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分科课程实现综合化和实践化。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需要我们围绕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辨析和探索,深入理解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定位、关键内容和实施路径。
一、明确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定位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定位做了明确阐释。跨学科学习侧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这些阐释中我们可以得知,跨学科学习力求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建构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空间;强调基于现实话题的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坚守语文学科本位,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学习在新课标设置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内容整合程度最高,它能基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日常生活情境,以及文学阅读、文化体验等活动情境,成为连接其他五个学习任务群的辐射点,体现任务群之间交叉延伸、融合互渗的内在关系。跨学科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还能有效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基于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沉浸式学习,能全方位连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世界,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新课标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让跨学科学习在语文课程中具有合法身份,通过重构语文学习内容视角助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基于学生语文生活新变化和成长发展新需求统筹规划和实施语文课程教学。
二、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内容
跨学科学习保留了以往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素,同时又凸显了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课程内容迭代升级的新要求。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既对接学段目标,也呼应了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了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我们需要理解不同学段的关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一)聚焦生活中的学习主题,开展多样活动
学习主题通常是语文课程内部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往往包含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等要素。在开展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隐含的关键问题,在更为宽广的学习场域中重构自身的言语经验,获得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主题具有鲜明的学科聚合力,既是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凝聚其他学科的辐射点,在跨学科学习中具有统摄作用和引领价值。学习主题不仅能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还能促进教师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点”,把握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度”。为了便于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新课标提示了学校、社会生活中富有意义的学习主题,如“仁爱诚信”“和谐包容”“科学理性”“艺术精神”等。每个学段都要求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养护小动物、小植物,学习写作观察日记;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分享会等,积极展示和交流;小组合作策划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多种媒介分享研学成果;结合基于数理化等学科学习,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撰写观察报告、实验研究报告。跨学科学习主题具有鲜明的进阶性,随着学段上升内容难度和能力要求也有所提升,能覆盖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样。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主题和实践活动,为我们开展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实现课标、教材和教学的三级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融通多维语文实践场域,促进学生获得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贯穿四个学段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主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看,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等语文实践场域中的各类文化活动,包括传统节日活动、文化社团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沉浸到各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习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之中。从革命文化来看,建议学生阅读经典革命文化作品,建议教师充分挖掘革命影视、革命圣地、革命场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为学生建构立体可感的革命文化认知空间。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看,建议学生关注社区文化的新变化、环境资源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具体感受社会飞速发展产生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学生在参与这些文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使用到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信息技术、历史、劳动等学科相关的核心知识与思维方法,从而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此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核心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践行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会写作日常观察日记、策划文化活动方案、整理历史文化传说、学会写作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制作文化活动海报等。四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力求打通多样的语文实践场域,融合经典作品阅读、热点问题探究、社团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等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文化体验与感受,在协同合作、实践体验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借助媒介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关心社会生活,基于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能基于收集的资料得出有意义的发现,图文并茂地展示探究成果;运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整合信息、提炼观点,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跨学科学习在内容层面对上述学段目标做了积极回应,重点在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围绕校园安全、家庭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探究,学会资料收集和使用方法。同时,建议师生根据跨学科学习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媒介交流和研讨学习成果。这些学习内容涵盖了问题探究、方法运用、成果呈现等重要维度,将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探究作为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语文学习的多场域融通、多学科融合和多媒介融入。同时,新课标在第三学段还特别倡导学生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方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和畅想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生活的新形态,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些建议拓展了时代语境下跨学科学习的内容领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现实走向未来,提升联想想象、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综上可知,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话题,掌握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在多学科协同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根据课程方案不少于10%的课时要求,我们需要结合校情和学情对四个学段的课时进行统筹观照、合理规划。在明确教学定位和学习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领会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关注“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中与跨学科密切相关的基准和要求,有步骤、有效率地开展跨学科学习。
(一)统筹规划跨学科学习方案,体现任务的进阶性
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习容量往往较大,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积极与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合作,建立良性互动的教研共同体,统筹规划跨学科学习方案,形成学科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学段目标筛选学习主题。在明确新课标学段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梳理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逐渐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主题。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选文、语文园地、习作要求等都包含丰富的跨学科学习元素,可以作为确定学习主题的抓手。明确学习主题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段特点组织学习内容,设计适宜的语文学习任务。在开展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统筹安排一定学习周期内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同时,还需要注意各学段学习任务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进阶性。我们需要明确学段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业质量的呼应性,尤其要参照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综观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将四个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大致提炼为十类,包括自主观察、提出问题、规划活动、整合信息、合作探究、解释推断、提炼观点、解决问题、表征成果、交流反思。根据这些关键能力,我们对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设计可以有所侧重,比如,第一学段以观察、提问为主,第二学段以信息收集、交流展示为主,第三学段以调查访谈、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为主,第四学段以活动策划、研讨交流、成果发表为主。因此,我们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要统筹规划实施方案,处理好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课时和学习任务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依据学段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区分不同学段之间学习任务的共性和差异,体现学习过程的螺旋进阶。
(二)探寻学科间的联系,促进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
根据前面梳理的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内容,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话题、社会热点问题等视角出发,结合语文教材的编制特点,逐渐确定富有意义的学习主题。在特定学习主题的统摄之下,我们需要探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点,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作为载体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从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来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可从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关键能力等多个维度来探寻。我们前面提及,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建议学生养护小植物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学习写作观察日记。学生在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需要完整记录动植物成长过程,包括借助生物学知识探索动植物成长规律,借助数学知识记录动植物成长状态,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拍摄动植物成长影像,配合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说明,完成动植物成长记录报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调用不同学科知识,还需要运用信息提取、直观描述和抽象推理等思维方法,持续提升自主观察、提出问题、整合信息、表征成果等关键能力。这些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能融入各类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成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衔接融通的锚点。
(三)考量学习主题特点,开发和使用优质学习资源
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时需要借助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撑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比如,前面提及的动植物生长过程记录报告,我们可以推荐相关科普读物,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动植物的特性和成长过程;借助数学学科测量动植物重量、大小的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依托图片拍摄、影像记录方法说明书,指导学生完成图像信息采集任务。优质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学习活动,能为学生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要深入领会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明确学习资源的基本类型、主要来源、使用策略和共享机制建构路径等,坚持“精要”“好懂”“有用”的基本原则,筛选与跨学科学习任务相匹配的优质学习资源;尤其要关注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载体形式,紧扣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主题,聚焦跨学科学习的重难点,全面拓展学习资源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社区文化活动等资源,增强学习任务的开放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场域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收集学业表现证据,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跨学科学习还具有鲜明的过程性、探究性,需要全面收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性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的现实依据。首先要体现评价取向的激励性。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肯定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创意思维和探究发现,及时引导学生自我监控、自觉反思,通过完善和改进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持续提升跨学科学习质量。其次,要体现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学生参与语文学习任务的现场表现,以及完成的活动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等学习成果,都是典型的学业表现证据。我们建议为每个学生建立过程性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再次,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们可以针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实际需要制定学业评价量表,根据评价目标适时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主体参与跨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最后,要体现评价重心的集中性。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开展问题探究、凝练学习成果等学习环节的实际表现,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尤其需要参照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关键能力表现收集过程性成果,增强学业评价证据与关键能力的匹配度。比如,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策划创意活动,收集相关学科资料,运用材料合理解释、推断并提炼自己的观点,整合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等等。此外,还要关注新课标在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阶段性评价等部分提出的跨学科学业评价建议。比如,过程性评价要求拓宽评价视野,重点考查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作业评价建议关注学生完成多种类型的作业之后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阶段性评价则建议依据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学业成果,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状态,等等。从这些评价建议中可以得知,跨学科学习要始终贯穿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融合“关于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即学习”等学业评价理念,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和育人价值。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在课程理念和内容层面的新突破,在语文课程中还有深广的研究空间。无论是学理辨析还是实践经验总结,都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耕耘。我们热切期待语文教育同仁深入探究,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学习理论体系和典型教学案例,在世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