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介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2023-02-1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常劲川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常劲川
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互联网文化和高科技对日常生活的不断干预,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将架上创作作为他们唯一的艺术表达手段,“综合”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他们的创作中。因此,“当代艺术”这个名字似乎更准确地反映了新世纪出现的多种艺术创作。当然,所谓的“当代艺术”并不指向特定的绘画类别或特定的概念倾向,而是表明“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表达手段,而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在新世纪初,虽然当代艺术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教义上的建构和对其解释中的大量模棱两可的陈述,导致当代艺术在思维逻辑方面成为形而上的存在。大多数时候,艺术家们认为微妙的“想法”通常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可以说,在新世纪以来的几十年中,人们很难对被称为概念或视频、装置或合成的艺术进行分类,也很难区分艺术家的年龄、性别和学习背景。然而,可以确认的是,所有这些艺术都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在精神上,可能是在行为上,也可能是在历史背景下。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大部分艺术都在2000年左右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它们从个人或工具上逐渐开始走向公共空间和概念化,开始在公共生活和事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环境现状
当下在我国艺术教育方面,各种艺术方式呈现一种科学系统化的现象,在现阶段的大学艺术理论上的教育已经成为艺术学的重要分支和主要形态。中国的艺术呈现作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认知渠道,但艺术仍停留在传统的技艺传授上,较少和当今出现的当代艺术进行很好的融合并衔接恰当。在新世纪,若有套成熟的当代艺术教学理论体系,或许可以弥补当今艺术课程上新部分的空缺。
达达主义的法国艺术家,也是当代艺术鼻祖的马塞尔·杜尚在博物馆放入一个小便池并命名《泉》,引起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思想扩张,在脱离大众认知的架上绘画创作和雕塑展后,把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一个思想向另一个思想转变。当然,在此转变中大众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后来的发展再由各个派系,西方当代艺术家的思想再碰撞下,形成现当代艺术,并一直发展至今。1983年5月20日,中国现当代艺术家森达达引领国际当代主义艺术运动,现当代艺术先由国内艺术家熟知并改变了当时艺术家的艺术形式及创作手段,同时国外也产生了一波当代艺术热,形成高涨的艺术氛围。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等艺术作品所展现的艺术形式,使其艺术语言具平行性、超越性、发展性,当代艺术或许会和哲学进行挂钩。从杜尚之后,艺术的发展开始变得各式各样,到后来的德国魏玛市,由包豪斯创办的包豪斯学院开始从不同的艺术角度,通过艺术设计创办一个专业的艺术院校。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使高校的课程发展及学生的思想理念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此类的艺术教育形式是在当代艺术的推动下更新换代的教育理念产物,它不同于以往的美术院校,教育理念由架上创作转变到了实际的生活中,与后来人类的生活有了紧密联系。
在国内,徐冰、蔡国强、张恒、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据分量。蓝庆伟、李国华、宋振熙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和杨诚在《试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困境》中,对中国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当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演变做了梳理,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及高校教育乃至社会艺术家的介入可行性和影响力。杜乐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论述了传统艺术精神性的方法和风格,对比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冲击下,高校教育的艺术适应与各自价值和作用体现。郑小红、耿纪朋在《中国艺术高校当代艺术生态考察报告——以四川美术学院及其周围艺术生态环境为例》中,介绍了在四川美术学院校区艺术氛围环境影响下,学校、教师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提出并阐述中国艺术高校在创作怎样的艺术,中国艺术高校当代艺术生态是怎样的状况,以四川美术学院及其周围的艺术生态环境为例,分别就艺术品、教育家和艺术家、学生、当代艺术市场、当代艺术区等几个方面,结合实地调查展现中国艺术高校艺术生态情况,试图实现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当代艺术媒介下的融洽相处。在国内种种氛围影响下,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今校园似乎是种共生关系,校园会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同样需要当代艺术的理论来润色。
二、当代艺术理论教育发展趋势
在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学生自主对当代艺术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模仿、照搬艺术家作品的现状,创作上不能推陈出新,而是重复做其他艺术家做过的事情。许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代艺术,都有各自的观点想法及创新性,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应发挥思想能动性。当代艺术继承了现代艺术否定一切的既有的社会价值观,否定艺术,甚至否定自我的特质,以达成和升华为一种超能的艺术经验,所以谈当代艺术史就回避不了现代艺术史。当代艺术亦继承了后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观,同样回避不了后现代艺术史。博伊斯和他领导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艺术语言扩展到人的身体内部,以强化其社会参与及社会批判的功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理论促使艺术语言在无限复制中获得无穷力量。当代艺术语言是在现代、后现代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时空方位使得当代艺术语言的外延获得了更大的扩展。包豪斯学院把美术家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在包豪斯学院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它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教育一体中,现阶段当代艺术穿插于教学实践中仍还在发展和完善中。
三、当代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课堂教学的意义与方式
高校艺术课堂教学在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的软环境下,试图通过探索当代艺术理论与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两类艺术模式,以我国艺术发展与当代艺术作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后现代艺术思潮中的平行性、超越性、发展性作为论述基础,结合我国艺术的多元特点,从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甄选典型案例,以当前态势和热点为视角,论述我国当代艺术现状,解读传统艺术、当代艺术作品等在同时代下吸引观众的要素。各艺术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从艺术教学的发展历史、美术本身的文化渊源两方面出发,多注重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当代艺术影响下介入绘画与理论之中,阐述视觉化呈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进而体现出不同艺术模式在学生课堂实践转换上产生的特色。同时,课堂教学试图厘清发展至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与理论的经验得失,为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给予借鉴及参考,借此拓展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维度。
在此过程中还存在新与旧的冲突,这既要把握传统艺术思想,又要在传统中创新,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体现传统。例如,徐冰的《天书》,在汉字与英语中独创一种字体。分析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总结归纳出当下高校教育的不足和需长久继承发展的教育学科,通过运用经典的作品案例来分析,以高校工作室和作品思考为线索,展望专业教育的新方向。
基于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下中国当代艺术介入绘画与艺术理论的研究,体现在教学实践课程中,研究对象为具有特色的作品,以现代性的教学创作理念与科技元素的应用为研究视角。研究拟采用例证法、比较法、实践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同时借鉴环境设计、雕塑、公共艺术、视觉传达、工艺美术与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介入绘画与艺术理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在对不同实践课程的创作主题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去除传统艺术教育培养的弊端,建立新的、多维度的艺术应用型实践框架,探讨艺术介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实践教学可行方法。
课堂教学以当代艺术为主线,结合阐述各个国家的艺术实践具体案例,重点对当下艺术作品和学生创作思考进行研究,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进行比较,试图厘清其创作方法与技巧,更好地作用于今后的创作。这一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到外部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创作的社会性与公众性,这种着眼于“关系”的研究型实践,有力促进了我们的艺术教学更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当代艺术的发展,深入地就当代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展开讨论与即兴实践。这是一种将群众聚集起来,针对一项或多项讨论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并凝聚共识的方式,要求参与者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调研与分析,最终完成创作。由讨论议题的背景和去特定地点创作两部分组成。思考、讨论、调研、实践是方法论的完整体现。
四、对当代艺术教学的思索
长期以来,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关注度多停留在画得像的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内在情绪,制约了艺术对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面向观众时人对社会的思考。由于理论视角的匮乏,大多数人对艺术品的思考有限,思维的不开阔阻碍了艺术的良性发展。在现当代艺术思潮下,人们大多对其保持怀疑态度,缺乏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一味追求具象,停留在表层。由于国内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当代艺术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希望和阻力并存。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语境,只能在少数人的些许努力下进步。创作者作为主体,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当代艺术向社会推广,打破常规,对表现力和审美性进行研究。课堂上突破具象思维,拓宽思路,以自身为导向,挖掘自身能力进行创作。
五、当代艺术教学理念对未来的帮助
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整理,可以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省市的校园本土区域性创作提供参考资料。当代艺术教学理念将当代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依据,以艺术塑造校园、城市,发展文旅经济等寓于宏观的国际视野中,有利于国内艺术氛围的营建。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让他们对中国艺术教育体系有着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进而突破新的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