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善美——对活动课程的哲学思考

2023-02-12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李海勇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真善美哲学思想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 李海勇

一、真善美的教育哲学解释

(一)教育之真

哲学范畴中的真,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认识关系,而教育哲学角度的真,是指教育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客体的观念把握状况。当教育思想、理论与客观规律能得到证实时,教育活动便达到了“真”。在教育体系开放性的影响之下,教育之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过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呈现出客观、真实、正确的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哲学角度的教育之真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形成了教育传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取得了不同功绩,从内部驱动教育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内在动力,逐渐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育之善

哲学范畴中的善,是人与世界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哲学角度的善,是指教育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满足主体的功利心理。当教育对象发生变化且与教育目标相符合时,教育活动便达到了“善”。当教育体现多数人利益时,广义角度的教育之善,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能使教育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被解决。哲学角度的教育之善包含范围相对较广,如思想道德观念、品质、理性精神、行为习惯、人格、特长等因素,相关因素的综合体,便是“善”的集中体现,其在逐步实现的同时,又呈现出永无止境的特点。

(三)教育之美

哲学范畴中的美,是人与世界情感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哲学角度的美,是在教育主体发挥本质力量的前提下,在客观世界中,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此时的教育活动便能达到“美”的状态。哲学角度的教育之美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具有观念形态的特殊属性,能从“具体对象”和“实际感受”两个角度进行理解。教育之美不仅能客观存在,而且可以与知识、道德相互依存,即在审美活动中实现和被创造。教育中的美是教与学的最本质特征,能认识、重视、依靠美的规律来改造和优化教育活动,合理调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彰显美,给人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哲学为中学活动课程研究带来的转机

(一)更新课程哲学内涵

课程哲学是活动课程思想中的具体实践方向,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提出实践哲学传统观点,赋予了实践哲学传统全新的定义,更新了课程哲学内涵。中学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课程,具有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特点,能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起点,驱动学生完成各项活动,被称为“动机论”。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活动课程思想,该思想认为一切学习均源于经验,而学习就是改造和改组经验的过程;学习活动需要与个体特殊经验之间发生联系,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学习者的固有经验;活动课程应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活动的限制,逐步扩充学习环节与教材内容,提倡生活与活动相联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善美哲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与活动课程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联系,相关哲学研究也逐渐成为课程思想领域的一种实践,研究主体角色由实践的性质所决定。活动课程组织者敏锐地捕捉哲学思想中课程改革理论境况,令其规则化的同时,将其视为普遍的行为模式,遵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模式,不断更新课程哲学的内涵,在多次实践中凝结出具有普遍性的活动课程思想理论。

(二)实践与理论互相贯通

中学活动课程中的实践哲学论,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入手,将日常生活实践与活动课程相融合,从而提高改革的科学化特质,号召多方协同配合,在学术引领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践、磨合,形成共同的活动课程愿景,代表着时代跨越和国家教育价值取向升华。

实践哲学论回答了哲学以及哲学角度的思考、实践问题,为探索哲学观铺平了道路。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中学活动课程论是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各类科目相互关系的中心,更是与学生本身相关的社会活动。哲学范畴的真善美思想能在活动课程内容编制过程中,使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经验发展顺序趋于一致,从而呈现出实践哲学理论与活动课程论相互贯通,为中学活动课程研究带来全新的转机,使得中学教师明确活动课程开展的角度和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中的实践活动具有完整性特点,认为实践意识、行为、人的存在之间有联系,由于活动课程改革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将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则能利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与活动课程论中的相互贯通之处,构建全新的活动课程体系。

(三)糅合中外课程理论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伟大的东方智慧,经过历代传承和革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哲学角度的真善美理论一直是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问题,为中学活动课程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向。而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专家的倾力付出和教师的不竭贡献,均为活动课程的创新提供了精神养分和能量源泉。由此可见,哲学思想为中学活动课程研究带来了转机,体现于中外活动课程哲学理论的糅合之中。根据活动课程实际来凝练、改造、创新的中外哲学理论,逐渐演变成研究者的常规思想路径,相关归纳逻辑也将从不同的活动课程思想中得到权威解释,从而增强全新活动课程理论的可信度,为中学活动课程研究提供保障。

三、真善美统一下的中学活动课程

(一)求真,符合人类本质活动

活动课程在新时期的教育技术革新和课程理论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特点,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要求较高。真善美哲学思想中的求真思想,能顺应中学活动课程发展潮流,是人类本质活动的精髓,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强调人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学教师应当坚持求真原则,在活动课程中增添多元化的符合人类本质的活动,契合求真哲学思想,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培养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在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实践、自主、创造能力。

活动课程的真理还体现在其本身的开放性、相对性之上,中学时期的活动课程是独立的课程形态,教学全过程皆为动态体系,因此教师对活动课的认知无法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不断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深化认知,最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角度出发完成活动的设计。在“求真”过程中,教师必须完成学科课程观与活动课程观念的统一融合工作,保证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构建出全面化、现代化的整体性课程活动,从课程理论到教学体系,实现全面飞跃。教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完成课程活动构建,实现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对真理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比如,设计“低碳生活,幸福人生”活动课程,让学生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调查学校周边范围内的绿化状况,在课后查阅资料后,制作低碳出行生活倡议书,教师则要发挥引导作用,从学生的调查、制作和宣讲三个环节入手,辅助解读环保行为中的人类本质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明白甄别环保行为的正确方式,从而科学调查空气质量、环境指标等信息,运用互联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不同数据。同时,教师要在倡议书的制作环节融入合作竞争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制作精美、完善的环保倡议书。在宣讲环节中体现辨别真假环保行为、环保理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造思想、劳动观念、集体荣誉感,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

(二)为善,彰显求善文化价值

中学活动课程本质上是指导学生为善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中革新思维,集中体现当代先进教育思想,能彰显求善文化价值,全面反映社会求善的发展愿望。真善美哲学思想中的为善思想,可以凭借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彰显活动文化价值。中学教师应当坚持为善原则,在活动课程中鼓励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善意地了解不同信息,高效进行交流并大胆创新,深层了解影响人思维习惯、生活、价值观的不同善恶道理,从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契机,彰显活动课程的求善文化价值。在具体的活动课程设计过程中“为善”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追求真理,并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坚持原则,能做到遵从真理、不向偏见屈从,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2)理智自律,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坚持这一科学态度,真正做到“先知而后行”,避免出现空想及不切实际的想法,在遵循客观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理智思考、规范实践,养成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创新自主,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必须展现出自主、创新的精神风貌,不将思想局限在一个僵化的逻辑体系之中,在事实和已有经验之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会独立思考、会活用知识,多多动手操作,体现出活动课程的优势,也印证了“善”的本质。

(4)自强实干,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对真理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实干,不能出现轻率、马虎的状态,只有在坚持努力、辛勤探索的前提下才能获取经验、体验成功,学生学习后能不说空话、多做实事,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社会责任感,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

比如,设计“立德树人、遵纪守法”活动课程,围绕社会公德和法律常识开展德育表演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教育氛围,彰显活动课程求善文化价值,使学生能在德育活动中,树立与人交流的自信心,学会明辨善恶,熟练地说出违反纪律、法律所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行为准则和校园行为规范,在制定环节鼓励学生自我反省,使之对比自己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表现,将“为善”视为反思标准,使之明确自身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中有待改善之处,制定契合实际的准则和规范,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升华德育,彰显活动课程求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三)至美,凸显哲学美育优势

马克思主义中的至美思想,是经过教育主体本质力量优化的理想形象,能使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审美,凸显出哲学的美育优势。真善美哲学思想中的至美思想,与活动课程的根本趋同,均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缓解因学科知识学习而产生的课业压力。中学教师应当坚持至美原则,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做到直觉与理性的统一,避免学生产生较重的功利心理,侧重发展其审美素质,从而发挥真善美中的至美思想优势,凸显哲学美育优势,实现学生的“五育”并行发展。

“动”是活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调动自己的多元感官,主动参与到实践操作之中,其间处理人、事、物的复杂关系,体现出和谐美、创造美,明确美与人本质力量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自由、平等,他们能释放出自身无限的潜能,在身心舒畅的前提下参与活动,得到快乐、满足,这种美是人意识活动的明显反映,让自然、艺术、社会之美和谐统一,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活动课程的美育优势还体现在神秘美、崇高美之上,教师在活动中引入代表社会新风貌的元素,如科学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等,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面向未来,观察世界,并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的信心,在对新事物生出崇尚、赞叹之情后得到思想的升华。

比如,设计“多样生活、展现自我”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主题开展研学项目,利用中期汇报和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其站上讲台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教师则要在准备环节为学生提供指导,从审美素质培养角度来帮助其完善活动流程和展示细节,鼓励不同性格的学生以多样的形式演示,教师则通过表现性评价调动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坚持至美原则,凸显活动课程的哲学美育优势。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其能明辨美丑,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对生活充满信心,实现审美素质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学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在哲学范畴内思考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向,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分析人类本质活动,映射出活动课程的真理性,使之能理解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哲学美育活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学活动课程既紧迫又有特殊机遇,唯有利用哲学范畴的真善美思想作为活动指导,才能优化活动课程,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和教育自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真善美哲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菱的哲学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