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提升导向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廊坊师范学院“网络传播学”课程为例

2023-02-12

关键词:传播学职业能力

王 玲

(廊坊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76.4%,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1 亿。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访问时间2023 年8 月31 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兴媒体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和流程,而且重塑了整个传媒生态和信息场域,媒介融合、跨界发展已成为常态。传媒业态的改变对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除了要掌握传统的新闻技能外,更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运营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输出适合新兴媒体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高校新闻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少高校的新闻专业都开设了“网络传播学”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廊坊师范学院新闻专业“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团队为改善教学现状,积极开展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革新等几方面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新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

2015 年,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作为国家战略被提上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目标。①邹奇、孙鹤娟:《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对于新闻专业而言,培养适应新兴媒体需求的、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专业培养的应然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建设、师资供给、教学方式、实践平台、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使得当下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不能适应现代媒体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职业能力观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如今,以开放、融合、交互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新闻制作技能,还要拥有互联网思维,具备产品运营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快速适应不断迭代变化的媒体工作环境。人才需求的变化呼唤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而传统的新闻专业教学大多仍坚持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讲授轻职业能力培养,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在课堂中教师多是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的分析、解读,侧重对理论概念的解释、说明,而对实践内容则轻描淡写,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显不足。教学中常常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收,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传统的新闻教育以某类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中的一类媒体)的采、写、编、评、做等技能培训为主,重媒体轻用户,重内容轻产品,重专业轻市场。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行业、岗位现状的认知,所学无以致用,知识无法产生有效用途,而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较难适应新兴媒体对新闻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新闻专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尤其是“网络传播学”这类新兴课程。

首先,教材更新度不足,前沿知识摄入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致使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网络传播学”课程有其独特性,与传播技术紧密相关,需要紧跟技术的发展步伐,时刻关注新涌现的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作为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内容普遍滞后,很难跟上传播技术的发展,难以形成对新兴传播现象的有效解读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对于进行网络传播所需的技术类内容,教材中多为轻描淡写的概括性描述,在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入度方面都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教材也较多地受到单一媒体时代形成的知识框架的限制,无法真正形成融合媒体知识体系。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新闻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始终与行业的实际运行状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的新闻专业仍将为传统媒体输出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传统媒体出现萎缩,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新兴的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机构却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都在逐步增加。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时代的单打独斗、内容为王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探索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然而不少新闻专业与这些新兴的媒体机构、人才需求单位联系不紧密,对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了解不足,缺少对他们的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仍然按照以往经验,以新闻基础理论和采写编评等业务能力的培养为主,因而难以培养出媒体融合趋势下所需要的具备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整合思维的媒体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新兴的社会化媒体机构(包括个人创办的自媒体、企事业单位创办的自媒体、各类政府机构创办的自媒体)存在数量多、较分散、人才素养要求多样化、作为独立的需求单位对人才需求量不大等问题,也给高校开展调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受到隶属关系、行政区划等的束缚,不少高校与地方政府、经济单位、社会机构间联系不紧密,对地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不足,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难以与行业需求适配。二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足。新闻专业是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社会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工作环境。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新闻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洞察力、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新闻专业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传授上,忽略了对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行业认知、社交、沟通、协作等能力以及创新、奉献、敬业、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的培养。不仅在教材中鲜少涉及职业素养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缺少职业素养类课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鲜有走出校门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对行业、对岗位的认知不足,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三)实践教学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内容生产能力的训练,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训练,都要求学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成,还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搭建,都存在理论内容比重大、实践内容比重小的问题。此外,由于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实践任务往往是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实践教学往往以课堂模拟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再加上新闻专业往往班级人数较多,导致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的难度较大、频度不够、监督力度不足,从而难以保证学生人人得到锻炼,人人得到指导。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以致实践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一方面,教师多为学院派,缺少传媒实践经验,对行业了解不足,其实践教学多为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经验的转授;另一方面,教师多为文学或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对信息技术、媒体艺术的了解和掌握不足,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践。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不足。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多是以学生自建的平台为主,缺少和媒体单位的联系,实训项目也多以校园信息、模拟训练为主,缺少走出校门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现有的实践训练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但多为自娱自乐,无法形成对行业环境、市场状况、实际需求的真实感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业要求不符、就业后需要重新培养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提升导向下“网络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新闻传播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新闻专业教学中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从明确职业能力目标、改变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机制、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所需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①邱飞、邱国荣:《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媒人才职业能力内涵与培养途径》,《传媒》2015 年第16 期。对于新闻专业而言,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等一般能力,融媒体内容生产、整合运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深度学习、职业规划、工作发展、高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重知识习得、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学生从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基于此,“网络传播学”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强调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结合网络传播编辑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调整并明确了课程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及情感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认为通过对“网络传播学”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目标:首先,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基本规律,认识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其次,认识网络媒体的市场特征、运营流程,掌握网络传播内容生产原则及工作流程、网络传播渠道的内涵及特点等;再次,认识网络用户的构成及其特点,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思维从事网络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以往的“网络传播学”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设定侧重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掌握,但对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市场特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把握网络传播的独特规律。调整后的知识能力目标,在对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互联网思维,使其基于产品理念重新认识和掌握网络媒体的运营流程,掌握网络传播的独特规律。

2.技术能力目标

“网络传播学”课程的技术能力目标,是依据在生产流程中的策划、制作、分发等几个核心岗位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工作要求而设定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从事信息获取、选择、处理、创造和有效传播的网络媒体运营能力,具体来说应达到以下技术能力目标:(1)应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选择以及图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新闻稿件的制作;(2)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各种平台、工具的特性,应掌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使用技能;(3)应掌握一定的市场调研方法,能够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为选题策划提供决策依据;(4)应具备一定的创新、策划能力,能够撰写选题策划书、制作内容大纲、设计推广方案;(5)应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能够以产品思维制作内容产品、进行多元分发、进行用户数据分析。以往的“网络传播学”课程的技术能力目标设定,侧重于媒体中心观下专业的网络传播内容生产、制作能力的培养。但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这套“传播者中心”的专业化生产理念已经不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传播环境。因此,在设定“网络传播学”的技术能力目标时,我们在传统的新闻采写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用户需求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对产品思维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融媒体产品生产与运营的技能。

3.情感能力目标

在“网络传播学”的教学中,应通过理论知识讲授、实践项目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情感能力目标:具备网络传播人才的基本素养,积极进取,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良好的沟通、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大局意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以往的“网络传播学”课程目标中,情感能力目标未进行明确的设定。在教学中,该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职业伦理道德的讲授,侧重强调政治素养。经过探讨,我们认为在当下极速变化的传播环境下,综合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成为不可缺失的环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以及能够快速适应不断迭代、不断创新的媒体工作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提高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担当作为、良好沟通、团结协作等职业综合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混合式教学

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采用探究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简言之,教师应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而学生应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网络传播学”课程依托学习通在线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契合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在“网络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我们的教学团队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程内容等进行课程设计,制定教学方案。由于本课程的开设对象为新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学习过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课程,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就业的压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对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较高需求,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阶梯式设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方式上则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把线上和线下贯通起来。我们对“网络传播学”课程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性掌握的前沿知识的提供。在基础知识的讲授部分,教师将职业素养融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中,结合学生碎片化、随身化的学习习惯,以自己制作微课程和部分引入优质慕课相结合的方法建设课程资源,将所授知识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进度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频次,实现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不同,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主要兼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也为其提供了知识拓展的渠道,即教师在教学平台中建立知识拓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资料,介绍最新的新媒体传播案例,推荐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了解学界、业界的前沿知识,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这部分内容相较于基础知识而言,难度有所提升,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线上教学以学习通平台为支撑,其中的智慧教育工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对学习数据进行管理,为线下教学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实现精准教学。

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流程设计,形成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衔接。我们在“网络传播学”的线下教学活动中,着重在线上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和实践项目的训练。一方面,改变以往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以主题讨论、辩论、分享等形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另一方面,针对以往实践训练力度不足的问题,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策划分享、作品讨论、项目成果展示等形式,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指导与交流,使学生真正形成选题、策划、制作、传播的媒体技能。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补充、拓展、深化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短板,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自主性的学习选择、阶梯式的知识体系、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形成全员、全程、全效式考核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考核机制的转变。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多样化能力的考核与评估。为此,有必要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转变考核理念,重视对过程性学习的评价,构建起师生、人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效的考核机制。

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期末考试往往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一次性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而考试内容侧重于概念、原理的强化记忆,缺少对应用型、实践型内容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改革中,我们构建了过程性、多维度的考核方案。一是将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等智能化教学工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表现的全景数据,并将这些过程性数据纳入到考核范围内。这部分考核内容包括线上课程的学习情况,如视频的观看时长和频次、章节测试的完成情况及成绩、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成绩、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绩等。这些内容按一定比例赋予分值,纳入到最终考核成绩,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员、全程监督考核。二是将课堂参与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教师利用智能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并将这些量化数据纳入到考核范围。这部分考核内容包括线上线下各种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作业、作品的展示、评定情况。一方面,教师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在线上课堂中开展抢答、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签到、主题讨论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所形成的数据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在线下课程中组织案例分享、课堂辩论、作品展示、分组任务等活动,学生的参与情况与成绩也按照一定比例赋分后纳入考核范围,形成全员、全效考核。三是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在作业评定、作品展示、主题报告等考核形式中,采取学生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组内与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给每种评价形式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最终形成的综合成绩作为单次活动的评价结果,降低教师评价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学生在成绩评定中的话语权,使评价更趋明朗化、公平化。四是调整考试内容的侧重点,注重应用型综合能力的考察。加大实践项目在整体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规定在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中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占60%的比例;期末考核采取综合性实践项目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试卷命题中避免简单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设置侧重能力考核、紧密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等应用性较强的题目,使评价目标更加趋向于应用型、能力化。

上述考核机制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学习习惯。评价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高的主动性,按时保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学生间互评方式的采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以项目为载体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在“网络传播学”教学中,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力度,锻炼学生的职业实战能力:一是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学生实训的比重,夯实技能基础。鼓励学生自建平台进行自媒体稿件的创作、发布与运营,如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结合自身兴趣、能力,自主设定主题,按照媒体作业流程,开展组内讨论与选题设计,撰写选题策划书,撰写自媒体作品,结合传播规律定期发布、更新。这类实践项目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导向性,像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及其点击、点赞、阅读人数、粉丝数、转发量等数据,均来自现实反馈,带有较强的实战意味。教师定期组织评定,从选题、文章、数据等方面对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该类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环境中了解用户需求,熟悉内容运营、媒体分发等传播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由教师设定情境,以综合仿真型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方面,由学生结组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制作,开展调研、明确选题、撰写策划案、创作融媒体作品、设计分发推广方案;另一方面,由教师组织项目成果的公开展示,在生生、师生间开展互评。这类实践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网络新闻活动的运作流程,锻炼学生从事综合性传播实践活动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效沟通、分工协作、担当作为的职场能力。三是以赛促学,在竞争性氛围中、实战型项目中完成知识转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专业赛事,如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阔视野、提高心理素质、提升专业能力。

总之,我们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改革中,以项目为载体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愿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语

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媒体行业对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因此亟须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需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搭建符合融媒体发展趋势的知识体系;需要探索教学方法,融入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教学;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改革探索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缺乏真正的业界实践项目的引入,线上课程资源丰富度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与课程融合度不足等。如何将能力导向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仍需我们持续探索与改进。而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兄弟院校的改革探索,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传播学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