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2023-02-12王丽娜
王丽娜
(廊坊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 POA)是一种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学理论,2008 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基于英语教学实践提出,并于其后十年间不断完善,其主要应用领域为外语教学。成熟的产出导向法是一个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四个部分,强调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与“用”同时发生、融为一体,旨在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的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假设由“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学习假设”“以评为学假设”四个部分构成,主张“产出”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和目标,输入要为明确的产出任务服务,强调以实现产出目标为导向的重点学习,实现评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流程是由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其中,驱动环节通过产出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成环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产出提供支撑;评价环节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采用新型评价方式“师生合作共评”①彭湘岚、杨文滢:《产出导向法实践与研究(2008—2018 年):回顾与展望》,《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 期。。总体来说,产出导向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这种品性使其在当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浪潮中迅速扩展应用到工科、文科领域,尤其是实践类课程上,转变为“依照岗位生产流程,以整体及分阶段产出目标设定为开端,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选定、教学活动组织再到教学评价,都以预设产出目标为导向进行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唐敏、田军、高文智、贾红:《产出导向法在高校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9 年第2 期。。平顶山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纷纷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写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应用型或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史论批评能力”的重要支撑课程,其主要实践环节包括理论学习、史论评述、批评实践②刘道全:《基于OBE 理念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河南教育》(高教版)2019 年第2 期。。如何把产出导向法运用于这门课程?如何解决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总结和探析。
一、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分析
把产出导向教学理念应用于“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其要点在于革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假设并实施新的教学流程。
(一)革新教学理念
如上所述,产出导向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四个部分。用这种教学理念观照“戏剧艺术通论”,就是要明确地回答以下问题: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如何做到“用以致学”和“学用一体”?如何使学生旧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如何使学生在未来面对丰富繁多的戏剧文本、戏剧门类等具体现象时能够从容应对?
首先,作为戏剧的入门课程,“戏剧艺术通论”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发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二是为学生提供欣赏、分析、评论戏剧的理论工具。引发兴趣和掌握理论武器就是学生能够从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其次,要贯彻“学用一体”的理念,充分提炼这门课程的实践要素,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完成理论学习的任务并引发学生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的思考。再次,要在学生可能已然熟悉的文学、绘画、舞蹈、音乐、雕塑、服装等艺术门类和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戏剧的独特魅力。还要注意努力“授人以渔”,着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文本分析能力等,使其在未来应对复杂不可知的情境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假设
如上所述,产出导向教学体系的教学假设由“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学习假设”“以评为学假设”四个部分构成,以此观照“戏剧艺术通论”课程,就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依据输出来确定输入的内容和深浅层次,挑选出重点学习的对象,实现评与学的有机结合。
“戏剧艺术通论”课程的输出目标应设定为史论批评能力。一方面,这种能力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认知上熟悉戏剧作品史和戏剧理论史,在感受上既具备剧本阅读必需的“场面思维”③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35 页。,又具备观看舞台演出的审美能力,在意向上有通过包括概念、原理在内的理论武器来审视戏剧现象的意识。另一方面,史论批评能力具体体现在批评实践上。此外,产出导向的教学实施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④张森、陈登曦:《OBE 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大众标准化》2020 年第19 期。,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综合以上两点,“戏剧艺术通论”的输出应该改变以“教”为中心的现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过难过深的状况,依据“以学助用”⑤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现代外语》2017 年第3 期。的原则,一方面,要尽可能早地让学生接触批评实践,另一方面,为促进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所输入的内容相对于教材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所用教材包括“史”“论”两大块内容。考虑到尚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等后续课程,“史”的教学应代之以自学和阅读经典剧本,“论”的部分则要尽可能全面地涉及,切忌理论内容过深过难。为了落实以产出为中心的原则,除了教学内容输入上的有选择性,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反馈,这就是以评为学,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完善和提高。
(三)实现教学流程的循环化
教学流程“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检验‘教学假设’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POA 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手段”①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现代外语》2017 年第3 期。。产出导向教学体系的教学流程是由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基于此,“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要设计合适的任务,激发起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二是要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支撑;三是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使其自信地进入下一轮的教学流程之中,完成教学流程的循环化。为了完成以上三项任务,总体上,“戏剧艺术通论”课程要改变以往线性的讲授—作业—考试的长时段教学流程,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专题,每一专题实施大致相同的短时段教学流程,并且依据持续改进的原则,使这些短时段教学流程之间形成一种循环式前进的关联。
就驱动环节而言,任务可以采取剧本感悟、剧本分析、剧本评论、戏剧观摩、戏剧录像鉴赏、戏剧原创大赛等形式。以剧本分析为例,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字阅读能力,还需要了解剧本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所特有的文体特征,把握剧本的戏剧冲突、戏剧动作、戏剧场面、戏剧情境、戏剧结构。此外,剧本终归在演出中才能展现其全部魅力,所以剧本阅读还需要场面思维,才能了解到剧作家是“以一个假想的舞台为支撑进行创作构思的”②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35 页。。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些场景和任务,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知不足’和‘知困’的机会”③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现代外语》2017 年第3 期。,为促成环节提供内在契机。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倾向于以教师的兴趣点为转移,教学内容的深浅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而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为了完成实践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支撑?一方面,学生需要阅读剧本、观看戏剧,这是感性的输入;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剧本、看懂戏剧、体味戏剧之美,还应输入理论知识。考虑到“戏剧艺术通论”作为入门课程的定位,理论知识在广度上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被搭建成一个编、导、演、观众、剧场五要素俱全的体系,相应地在深度上应适可而止,因为理论的深度往往需要对剧本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初识剧本的学生来说,过深的挖掘可能会使其对这门学问望而却步。此外,理论的深度还需要通过评价来动态地确定。
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中,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但是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教学体系中,评价不仅不是最后一个环节,而且应成为新旧两轮教学流程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中间环节的评价意味着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学生的产出,新旧教学流程之间的相继以循环式地提高和改善学生的产出为目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产出的成果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要找出不足的原因,并据此调整驱动环节的任务和促成环节的输入内容,为下一轮的教学流程作好准备。
教学流程的循环式前进意味着驱动环节设计任务的不同形式之间应该区分出一个难易的梯度,比如从易到难,可以排序为戏剧观摩、剧本感悟、剧本分析、剧本评论、戏剧录像鉴赏、戏剧原创大赛。与之相应,输入也要遵循由浅至深的顺序,首先分述剧本之戏剧人物、矛盾冲突、情节结构、戏剧语言,在此基础上谈舞台风格、戏剧技巧、戏剧的审美类型,最后谈综合性较强的表导演艺术。评价环节应本着可实践性的原则,对学生的每一次产出都既肯定其成绩,又指出其不足,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都能保持不断进步。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应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率,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达到以评为学的目的。
二、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举措
基于以上原因,“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实践方案是: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并督促学生大量地接触戏剧感性现象,少讲戏剧史精讲戏剧理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调整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模块
《戏剧艺术通论》教材总体包括“史”“论”两大部分,其中“史”包括中外戏剧理论史和中外戏剧作品史,“论”包括剧本各要素(戏剧性格、矛盾冲突、戏剧语言、戏剧情节、戏剧结构)、舞台风格、戏剧情节技巧、戏剧的审美类型、表导演艺术。根据输入要促成输出的原则,结合教师历年教学的经验与教训,配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为了避免讲授的平铺直叙,“史”的教学主要代之以学生的自学和按照史的线索对于经典戏剧文本的阅读。至于“论”,教师分专题重点讲授,但是各章节并不平分秋色。考虑到《戏剧艺术通论》教材在编排顺序上采取了先分析后综合的原则,在实际教学时,剧本各要素章节是重中之重,在讲授时详细讲解,进度较慢。舞台风格、戏剧的审美类型、表导演艺术是综合性内容,在讲授时稍微略讲,进度较快。
(二)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实现循环式教学流程
“戏剧艺术通论”讲授部分包括戏剧人物、矛盾冲突、情节、结构、语言、舞美、戏剧技巧、戏剧审美类型、表导演艺术九个专题,由教师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包括剧本阅读笔记制作和展示、剧本阅读笔记评析两种形式。教师拟定好反映戏剧史的经典剧目名单,要求学生依照史的线索阅读其中的18 本,按照一定的格式撰写剧本阅读笔记。格式要求包括剧情梗概梳理、分幕(本)分场(折、出)人物动作概括、感悟或分析。根据对剧本的领悟力和理论素养,学生一般初期采用感悟、中后期采用分析的形式。初期时,学生尚未接触到专业的分析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结构、戏剧分类等知识,因此多采用印象式的感悟。这种印象式感悟式分析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此时便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剧本的脚手架,使其能够借助概念、原理对剧本进行剖析。中后期时,学生已积累了一定剧本阅读量和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教师便可以引导其从如上所提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既积累了剧本阅读量,又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果说剧本阅读笔记的制作和展示环节尚属学生的个人行为,那么剧本阅读笔记评析则是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在听完一个学生的剧本阅读笔记陈述之后,教师就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点评,引导该生以及其他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教师评析的范围包括学生从剧本中获得的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剧本的艺术手法以及某一剧本的搬演方式。涉及前者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把高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和当前的艺术文本关联起来,把学生已然具备的音乐、绘画、服装、雕塑等艺术知识和戏剧关联起来,做到新旧知识相联系;涉及后者则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理论教学视频。评析环节还采取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的方式,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对学生敢于表达个人观点进行充分肯定,对学生考虑到而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勇敢承认,使学生和教师思维互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剧本阅读笔记的制作和展示以及剧本阅读笔记评析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剧本阅读的任务可以使学生收获故事,体验人生与世界,同时触发问题意识。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线上理论视频不仅要一般地讲授戏剧理论知识,还要对线下剧本阅读笔记评析工作中收集到的学生的易错点、不足及缺陷及时地予以回应,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剧本阅读笔记评析是评价环节,教师点评和师生共评都是为了未来的剧本阅读笔记做得更好、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在阅读剧本和评析剧本中产生的没有找到答案的疑问,还可以像种子一样埋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向往以后的中外戏剧史类课程和中西经典戏剧研究类课程的学习。
(三)组织戏剧观摩和戏剧原创大赛,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戏剧剧本阅读是“戏剧艺术通论”课程常规的实践活动,戏剧观摩和戏剧原创大赛是第二课堂,每年度举办一次。戏剧观摩可以使学生亲临剧场,立体地感受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等因素;戏剧原创大赛则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关戏剧的一切。戏剧原创大赛有剧本征集、剧本遴选、初赛、决赛等环节,涉及的学生比较多,学生从中可资体验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包括剧本的打磨、服装道具布景的准备、表演的改进、导演构思、场面调度以及戏剧的节奏等。要解决这些环节遇到的问题,学生就不得不查阅书本、询问教师。
初赛和决赛之后,教师迅速地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可进一步点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使用理论武器去解决实际的创作、表演、导演、舞美设计等遇到的问题。经历过戏剧观摩和戏剧原创大赛之后的学生,会以不同的心态带着说不清的问题面对常规的剧本阅读笔记制作、展示和评析工作。因此,戏剧观摩—戏剧原创大赛—点评—剧本阅读笔记制作又可以形成一次循环,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剧本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戏剧观摩、戏剧原创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面临戏剧学核心能力的挑战,诸如把剧本想象成具体场面的想象力、体验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并用形体动作和台词加以表现的表演能力、导演构思所需的文本剖析能力、舞美设计所需的审美能力、涉及戏剧节奏之把握的情感体验能力等。在解决实际困难时能力的不足,可以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把提高这些核心能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产出导向教学体系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收获了什么成果?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在这里尚需作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历程回顾
产出导向教学体系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正式实施以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 级和2020 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但是关于如何通过学生的产出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探索,从为2015 级学生讲授“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时就已经开始了。
在2015 级学生的“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正式进行理论讲授之前,先安排一位同学展示剧本阅读笔记,教师即时点评。此时剧本阅读笔记并没有格式要求,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往往在感悟分析部分下功夫,查阅资料,润色文笔;教师的即时评价给予教师本人极大的挑战性。2015 级的剧本阅读笔记展示和即时点评虽然活跃了课堂,但占去了课堂教学相当一部分的时间。2016 级“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沿袭了剧本阅读笔记展示—即时评价的模式,整体上减轻了理论内容的难度,加快了教学进度,使讲授内容涵盖了编、导、演、观众、剧场五大方面。这一级学生沐浴着廊坊师范学院应用型转型的春风,有幸赴北京喜剧院观摩了孟京辉执导的戏剧《恋爱的犀牛》。这次活动点燃了学生们对于戏剧艺术的热情,多名同学参与了戏剧原创大赛并获奖,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或诗意盎然或寓意深长或活泼明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2016 级学生开始,以戏剧方向为选题的毕业论文数量陡然增长,独立的戏剧方向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组得以成立。考虑到上一轮理论教学不够充分的因素,2017 级“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除了保留了戏剧原创大赛,其余实践活动都未能实施,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实践成果寥寥且乏善可陈。2018 级“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重拾剧本阅读笔记展示—即时评价的模式,还尝试了通过学生朗诵剧本片段来辅助理论讲解的活动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理论授课课时不得不因此大幅压缩。在戏剧观摩活动中,2017 级、2018 级、2019 级学生都观看了于廊坊壹佰剧院上演的话剧《乌龙山伯爵》、北京曲剧《骆驼祥子》《龙须沟》《正红旗下》以及昆剧《牡丹亭》。经过2017 级的低潮,2018 级、2019 级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有回暖倾向。由于防疫的客观要求,2019 级“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尝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模式解决了2015 级以来持续存在的由于剧本阅读笔记展示—即时评价、剧本朗读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的理论授课时数不能保证的难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也相对从容。学生们抓住一学期几乎仅有一次的展示机会,课下熟读剧本,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精心制作PPT,课堂展示时长有的长达50 分钟,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潜能得到发挥的同时,教师也愈来愈感受到了给越来越优秀的实践成果做即时评价的困难,于是在评价方式上开始采用“师生合作评价”,这样不仅解决了评价环节的难题,同时又给予了优秀学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激励其更多地阅读剧本、更努力地学习理论知识。除了使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中还相应地调整了难度和重点,实现了教学流程的循环式前进。在2019 级的“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真正感受到了产出导向法“学习中心说”以及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真正魅力。2020 级的“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采取了完全的线上教学,剧本阅读展示—即时评价的模式仅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被实施,师生的实践活动空间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较少,教师即时评价的兴致也较索然。
从以上“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曲曲折折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对“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性的追求呼唤产出导向教学法的指导,而这一教学法的正式引入也解决了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法之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不仅为其大量具有实践品性的教学活动正名,而且为其建立了学生走向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成为引导者、主导者的新格局。实践证明,“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产出导向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收获
整体说来,自重视产出导向以来,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得到激发,为后续中外戏剧史类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2016 级以来,学生的观剧热情持续不减,除了学院集体组织的观剧活动,很多学生还自发地、定期地去北京、乌镇等地观剧。2019 级以来,疫情原因线上观剧活动大幅增加,哔哩哔哩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戏剧录像资源,方便了师生的实践活动。2016 级以来,有些学生开始以戏剧作为考研方向。同时,第一位在剧场工作的同学也在2016 级学生中出现。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2016 级学生之前,戏剧方向的选题寥寥,2016 级以来直至今天,戏剧方向的选题稳定地占据总选题的约1/4。在戏剧创作方面,从2011 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立算起,迄今为止,文学院已成功举办9 届戏剧原创大赛,产生了57 部风格多彩的获奖作品,其中有针砭时弊书写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亦有借古讽今以史明志的历史剧;在秉承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精神的剧作中,既有诗意浓厚极具象征主义色彩的,又有浓郁荒诞派戏剧色彩的。戏剧原创大赛所带动的不仅是编剧,还催生了导演,它使大量学生参加到演出、舞美制作、剧场管理与服务中来。戏剧原创大赛是未来戏剧人才的孵化器,对于“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而言,它也是戏剧理论教学的助推器和戏剧批评与鉴赏现成的试验场地。
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还使得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2015 级学生的剧本阅读笔记没有明确地要求剧本分析,学生对于理论武器的使用是自发的,其所获警句往往是理论运用的结果。从2016 级学生开始,剧本阅读笔记明确要求运用课堂上所学理论进行剧本分析,学生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去梳理剧本和解决剧本阅读带来的困惑。2016 级和2017 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生硬,到2019 级、2020 级学生则已经做得较为圆融。前者体现在其剧本阅读笔记中,后者则体现在期末卷面上。比如,对于论述题“如何理解戏剧情节的完整性?请结合你所熟悉的一部作品予以说明”的作答,2020 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援引戏剧情节完整性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一部作品的“起”“承”“转”“合”各部分进行较为合理的分析。
除了激发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还对学生进行了美育陶冶,启发了学生对于人生、社会、他人、历史、现实的认识,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关联起来。在“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中,驱动环节对于实践任务的设计、促成环节对于任务完成的支撑、评价环节对于任务完成水平的衡量,这一切都围绕批评实践展开,而批评实践是以剧本、剧本的舞台呈现为媒介的。如果说戏剧理论是此媒介的形式方面,那么剧本所呈现的人物、故事、情境、情调等则属于此媒介的内容方面。教师在评价环节对于剧本阅读笔记的即时点评,既要回应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剧本的情况,又要回应学生以人生、人性、世界、态度等为重心的感悟、心得、困惑甚或质疑。如果前者属于专业教育,那么后者则归属于戏剧教育。“戏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立人。……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从事戏剧工作的技能,是为了立业……”①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62 页。由此看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理论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属于专业教育的收获,而美育则是戏剧教育的目的,后者“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重视的是参与者的交际、表达、情感、想象力、集体意识等素质的养成和体悟”②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戏剧艺术》2010 年第1 期。,“侧重于培养人在情感领域的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③傅谨:《美育视野下的戏剧教育》,《美育学刊》2021 年第2 期。。戏剧教育最终使学生“学会戏剧欣赏”,“学会表现自我”,“了解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学会以平等的、对话的精神对待人,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④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62—363 页。。这种“生命化教育”“其旨趣应在于对人的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⑤黄克剑:《什么是“生命化教育”》,见黄克剑著,亦咏编选:《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2 页。,是针对偏狭地落于实用的素质教育。当然,“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不会即时地收获这些成果,学生对于剧本的阅读、分析以及教师的即时评价充其量只是开启了这一维度,学生将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于人生的问题走向后续的戏剧类课程,甚至带着这类问题走向社会,在未来真实社会生活的某一刻,才会真正有所解悟,所以这些收获属于延时评价的范围。
(三)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发现:感受、批评等实践活动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并非任何实践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是戏剧观摩,《恋爱的犀牛》带给2016 级学生的不仅是对于戏剧兴趣的高涨、艺术感受力的迅猛提高,而且还有看待人生、爱情、现实的视角变化。比如,此剧引发了一名学生对于爱情观的思考,他把这个思考一直带到了两年之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与之相比,观摩“开心麻花”出品的《乌龙山伯爵》以及改编自老舍小说的北京曲剧《骆驼祥子》《龙须沟》等剧,并没有在2017级、2018 级、2019 级学生那里掀起大的浪花。同样格式的剧本阅读笔记,2019 级学生甚至参考博士论文来深化自己的思考,激发起教师点评的热情,而多数2020 级学生的剧本阅读笔记读来索然无味,没有什么个人看法的闪光点。这是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之一。
困惑之二在于,产出导向下“戏剧艺术通论”课程教学向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同时是一个合理任务的设计者、深浅适度理论内容的传授者、懂得主持人艺术的犀利敏锐的点评者。教师不仅要深谙理论,而且要熟悉一部作品的批评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共情力,教师应该首先具备这些能力。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必须精选剧本和戏剧,应该选择那些既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又有着无可置疑的艺术成就的经典戏剧作品。这是因为,学生所面对的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只有其中的素材与他们相关,他们才会投入本真的自我去感受、去评价,其阅读笔记才会凸显个人的特色。同时,也只有具有个性的批评实践才能激发起教师的点评热情,由此才能创设一个具有审美氛围的课堂空间。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在短时期内,教师水平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要满足教学的要求,应该整合课程,成立课程的教师团队,各有所长的教师各司其职,团队协作,为更佳的学生实践成果而共同努力。
结语
实践证明,相比于以“教”为中心,产出导向教学法指导下的“戏剧艺术通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更加有效。戏剧理论是从具体的戏剧评论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其旨归在于更好地理解、审视具体的戏剧作品,“戏剧艺术通论”课程的教学应该还原戏剧理论原初的应用场地,回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上来。以学生批评实践为导向,经过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的循环化前进,使学生走向批评实践的“范本”,在使学生亲炙经典戏剧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其从事戏剧工作的技能,使其得以立业,而且令其懂得真善美,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得以立人。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批评实践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美学的规律,应该成立教师团队,以便更为有力地支撑产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而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