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2023-02-12范和生
范和生,孙 乐
(1.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颇受学术界关注,围绕“乡村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价值层面主要探讨了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有何意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升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凝聚文化振兴社会活力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②胡剑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19 年第5 期。;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③马骁:《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人民论坛》2019 年第5 期。、消解农民精神贫困④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中州学刊》2021 年第2 期。,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次,困境层面主要指出了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学者们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政府管理薄弱①黄振宇、李俊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4 期。、投融资机制缺失②张仁枫、肖曾艳:《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路径探讨》,《当代经济管理》2012 年第7 期。、人才队伍匮乏③王丹玉、王山、奉公:《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6 期。、产业发育不足以及资源过度开发④邵明华:《我国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生态升级:基于供给侧的视角》,《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4 期。等问题。最后,路径层面主要探讨了以何种方式建设高质量乡村文化产业。学者们主要试图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强调市场作用与注重科技赋能来建设高质量乡村文化产业。但是在成果丰硕的同时,学界对于乡村文化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研究视角太过宏观。学者们大多从国家整体视角来研究乡村文化产业,没有关注到中西部脱贫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在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产业与经济发展程度、消费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人才储备与吸引力等方面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显著差异,所阐述的发展方式和建构的方法路径对中西部脱贫地区难以具有针对性。第二,研究成果稍显滞后。大多数对乡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产生于“新农村”建设时期。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的研究成果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拟通过诠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针对性地阐明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四个维度的困境,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有志农民”四维分析框架,努力探讨中西部脱贫地区以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价值意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五位一体”全方位振兴,这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改善的顺势之举,也是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应然之策。
(一)产业融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富饶且亟待开发的文化资源、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休闲文旅需求的持续上升几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时代契机。一方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依靠乡村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其他业态共同发展,为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振兴培育新动能;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能够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中西部脱贫地区农民的内生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改善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例如,安徽省宣城市大南坑村通过构建“三产融合、茶旅一体”的发展格局,以茶旅产业融合提升茶叶等农产品价值,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创业,就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二)人才培育:积聚乡土文化人才的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化产业具有高增长率、产业链条的多维度延伸性等特点①刘艳辉:《文化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人民论坛》2017 年第22 期。,属于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政策铺路和乡情感召下,通过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以更好的公共服务、更有前景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可能全部靠引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始终是农民。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与以往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差异较大,需要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知识。在认识到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之后,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以及满足潜在需求,脱贫地区村民的内生动力会被充分激发,主动学习乡村文化产业相关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努力成为乡村本土“文化精英”。毋庸讳言,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中西部脱贫地区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例如,江西省九江市双井村一方面依靠“黄庭坚故里”打造核心景区,开展专业化运营,并对乡村风貌进行改造,成功吸引外来人才就业创业;另一方面,不断组织村民进行乡村旅游培训,并派出骨干赴各地学习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希望以人才推动乡村持续发展,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文化复兴: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务实之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612—613 页。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振兴意义非凡。首先,对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蕴含着对乡村优秀文化的再认识,强调了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增加村民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注重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能够在增加村民经济来源的同时,提振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让脱贫地区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最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所培养的本地“文化精英”和吸引的外来“文化人才”能够持续推动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加速乡村文化的重构,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总而言之,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中西部脱贫地区农民提升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振兴的务实之举。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火把节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而且带动当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日渐成为凉山州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四)生态美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首先,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的破坏或者失衡都会降低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条件。其次,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产业实则互为依托、双向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优质产品供给,高质量的乡村文化产业也必须以优美生态为依托。最后,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为中西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增速、基础设施完善提供了基础,提高当地人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的能力,从而推进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更好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毫无疑问,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是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持久振兴的基石。云南芒市回贤村通过关停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石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修复生态环境,通过修建回贤古寨等旅游景点,就成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五)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的有力支撑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西部脱贫地区组织振兴。第一,有利于建构新型党群关系。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吸纳统筹,带动当地农民齐心聚力振兴乡村。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思想引导作用,重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激发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拓宽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渠道,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助推集体经济多层次发展,促进集体经济产业化运行。第三,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管理水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村民在德高望重抑或是颇具影响力的“能人”带领下,能够有效调解彼此之间的利益纠纷,规范文化产业经营秩序,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如陕西的袁家村,利用当地“关中民俗第一村”的招牌,通过“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不仅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构建了一套村民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增强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意愿和能力。总体而言,发展文化产业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二、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现实困境
中西部脱贫地区在脱贫攻坚的诸多帮扶措施之下,产业发展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四个维度的困境。
(一)政府之维:产业政策支撑乏力,管理体制受限
1.政策支撑乏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 3 月13 日。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的战略决策,体现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在不断完善,但是具体到产业基础转为薄弱的中西部脱贫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仍然存在着许多可供完善的地方。一是政策供给不足。从既有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其方针和目的都很明确,但中西部脱贫地区的农村地区与顶层设计相适应的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和人才政策却略显不足,尤其是落后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当前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成为限制当地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壮大的“硬骨头”。在投融资方面,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村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难以获得行政专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金融机构僵化的贷款办法,缺乏作为抵押的固定资产而陷入融资困境;在土地方面,因土地对农民具有社会保障和增收作用,使得乡村文化产业难以获得合法建设用地,导致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二是政策执行错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③杨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农村经济》2017 年第8 期。,同时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面向广泛,架构较为宏观,缺乏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以致地方政府在制定当地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中缺乏合理遵循,从而产生政策执行的错位。三是政策监管缺位,一方面,在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缺少对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市场的资本和企业逐利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导致乡村文化产业环境规范不足。
2.管理体制受限。近年来,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虽然也在持续发展,但总体发展程度不高,与这一区域如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所拥有的缤纷绚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与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并不相称,其原因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意识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大多是“为管而管”,缺乏对于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视,没有认清乡村文化产业对中西部脱贫地区单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一些地方官员也缺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视野格局和对于文化产业布局的深刻思考,以致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全面。二是政府定位模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逐渐分离。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兼备的产业形式,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管控,以致乡村文化产业陷入“一抓就死,一死就放”的困局,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干,村民看”的现象,难以发挥农民和文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混乱。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权责划分不清楚,职能交叉和管理缺位的现象也是老生常谈,导致乡村文化产业面临低俗、文化产品泛滥、产权制度缺失、产权主体不明晰等问题。①谭元亨、吴良生:《激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民论坛》2018 年第36 期。因此,外来的文化企业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上。
(二)市场之维:生产要素供给欠缺,产业发展落后
1.要素供给欠缺。我国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悠久且深厚,西部地区则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②梁君、陈显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经济纵横》2012 年第4 期。,二者都具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然而,据统计,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90 429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75.95%;中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7 036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14.31%;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0 557 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8.87%③李萌:《2021 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2.htm,访问时间2023年2 月22 日。;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之和。究其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生产要素的局限,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一是投资吸引不足。目前我国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难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乡村文化产业既存在制度门槛和行业壁垒,也面临着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所导致的投资大、见效慢等问题,使得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无法有效吸引外来投资。二是科技赋能缺失。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产品生产手段、创新产品流通方式和重塑产品市场边界带来了良好前景。然而,我国如“5G”“AI”等新兴数字技术多集中于东部或中西部大中城市,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普及程度不高,限制了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中西部脱贫地区由于本土文化人才流失、重点院校较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激励机制较为欠缺等问题,不仅面临着本土“文化精英”的消失,还存在着外来人才引进的困境。技术人才、工艺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文化人才的缺失,无疑限制了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发展滞后。囿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经营,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较东部相形见绌。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效应欠缺以及规模效益不足,都是限制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中西部脱贫地区由于专业创新人才的缺乏,供给的文化产品流于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引发恶性竞争,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在旅游景区中随处可见的农家乐,市场过于饱和,缺乏个性化的吸引力,容易出现过剩的状态。其次,品牌效应欠缺。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树立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以产品的外溢效应延展产业链,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通过汇总各省市国家级文化产业品牌的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市是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四川,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在列。由此可见,中西部脱贫地区对于“品牌效应”的重视不足。最后,规模效益不够,2022 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 442 亿元,占全国75.7%;中部、西部分别为8 289 亿元、4 892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4.8%、8.7%。①《2022 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7/t20220729_1886898.html,访问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从数据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
(三)社会之维:总体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渠道不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 年2 月23 日。以投身家乡公共事业的乡贤和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进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却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1.参与程度不高。在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乡贤以及社会组织虽然能够弥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起到链接资源、广纳人才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乡贤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尚未完善能够推动“商贤”“学贤”等“新乡贤”回村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也并未完备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所依靠的仅仅是“乡情乡愁”,难以完全激发乡贤回乡创业的热情。同时,村民对于乡贤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年长辈高的老人是乡贤,而年轻但富有学识和技能的“新乡贤”却被排除在外,导致乡贤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多,中西部较少。同时我国当前的社会组织由于自身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内部管理混乱和公益属性偏离等局限,对中西部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只能提供一些“输血式”的物质上的帮助,难以推动当地建立长期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2.参与渠道不畅。乡贤群体和社会组织虽然能够为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但目前依然存在缺乏持续性、常态性的有效参与平台和机制的问题。首先,中西部脱贫地区的政府在“晋升锦标赛”的绩效考核压力下,视野局限于经济建设,对于乡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搭建乡贤与乡村之间沟通渠道的规划,导致在外功成名就的乡贤想要有所贡献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引导”较少,“领导”较多。在农村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行政权干预居多,帮扶引导较少,一些规模较小的社会组织在参与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获取的障碍,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国家政策和文化产业建设情况,以至于不能有效发挥其人才和资源优势,达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四)农民之维: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职业素养缺乏
1.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中西部脱贫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大多数村民都未能认识到乡村文化产业的价值所在。第一,部分民族地区村寨基本都是刚脱贫的状态,而且基于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不希望生活产生多大的变化,满足于每天能够吃饱喝足的生活状态,并不追求通过发展产业走向富裕。像一些西部民族地区的村民,白天山上放牧,晚上篝火晚会,觉得生活很开心,不需要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发家致富。第二,中西部脱贫地区村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文盲和半文盲不在少数,不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乡村文化产业的潜在价值。同时,部分当地村干部也片面地追求经济最大化,并不重视对当地文化氛围的培养,忽视了乡村文化产业对于当地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一些中西部脱贫地区群众参与度较低,认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村干部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躺着等政府兜底,“等”“靠”“要”的风气盛行,缺乏借政府资源帮扶和政策引导而主动作为的思想和意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限制了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职业素养缺乏。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农民,然而中西部脱贫地区的现状是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不具备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技能。一方面是本土人才留不住。中西部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日益明显,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实现更多的价值,选择流向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村里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他们思想较为落后,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难以利用新兴技术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同时,怀有技能的乡村文化艺人逐渐流失,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手艺,选择外出务工,使得乡村优秀文化和珍贵才艺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外来人才难引进。中西部脱贫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人居环境较差、医疗和娱乐设施不完善等条件限制,加之缺少人才激励机制,导致难以引进专业的文化产业科技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以及文化产业经营人才,也就难以有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赋能的创新路径
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要克服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外在不利因素,也要解开限制脱贫地区群众内生动力的枷锁。所以可以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概念,结合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自身特点,搭建一个“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有志农民”的四维分析框架,以便深入探讨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
(一)有为政府: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主体力量不强,政府在资源使用和管理中存在“失位”“错位”“越位”现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规划统筹、制度推动和政策引领。
1.构建有效市场环境。中西部脱贫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时,近年来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十分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主体培育、资源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介入和干预过多。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走市场化道路,建设好市场环境。农村市场环境建设具有软硬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西部脱贫地区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交通、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建设,要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硬环境。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产业政策、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当地市场意识的觉醒和法治文化的形成;同时要建立多元且科学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软环境。如甘肃安定县通过县政府出面邀请农业专家深入调研、派遣专员了解市场和增加交通运输能力,就推动了安定县产业的快速发展。①王勇:《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学习与探索》2017 年第4 期。可见,政府构建的有效市场环境对于乡村产业而言十分关键。
2.营造有爱的社会氛围。推动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一方面,政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志愿文化,宣扬公益精神。要激发高校社会责任感,释放企业家的乡土情怀,依托新兴科学技术赋能提高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和文化工作者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便捷性和透明度,同时降低社会力量参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门槛,促进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完善针对志愿和公益活动的政策激励。通过政策引导拥有相关技术和能力的企业以及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高校学生等积极投身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为乡村文化产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中西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补齐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短板所推出的“善品公社”项目,以及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为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社会组织发展的“活水计划”,都为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3.培育有志农民意识。在中西部脱贫地区,农民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民的热情参与。首先,中西部脱贫地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和培训资金的投入,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注重对于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注重发掘当地“能人”“带头人”“手工艺者”,以他们为重点展开技能培训工作,培育契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要加强政府在提高脱贫地区农民教育、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上的政策供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潜移默化影响中西部脱贫地区农民的“贫困文化”,从根源上打破农民低文化现状。最后,中西部脱贫地区政府必须根据新发展格局形成以来的种种变化探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新模式、新方法,如“农村职业经理人”“乡创特派员”“首席运营官”等,汇聚各方面人才带动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有效市场:以完善文化市场释放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资本下乡背景下,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文化市场尚未发育成熟,亟待加快有效市场的建设步伐。
1.以要素禀赋为依托,树立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积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②张胜冰、宋文婷:《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2 期。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需要立足于自身相对于城市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在乡村文化产业打造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带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项目打造,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出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同时构建乡村文化产品推广平台,宣传一批乡村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如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丽江古城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等,这些立足于自身资源所建立的文化品牌对于游客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保证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打造交易平台。产权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主体参与预期,是夯实中西部脱贫地区共同富裕经济基础的重要路径。因此,要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以“三变”为核心的制度设计,不断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一方面要摸清集体家底,厘清成员边界,明晰产权关系,将资产确权到户,保障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文化产权制度的完善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带来更繁荣的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从而激发乡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打造产权交易平台,降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规范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以此盘活农村集体文化资产,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西部脱贫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3.以利益联结为基础,激活市场主体。要在持续完善文化产业的产权交易制度基础上,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打造“股份农民”,积极组织农民以社会资本如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自有资金、物资、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入股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变股东,增强农民参与意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二是加快金融赋权,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结构,弥补农村专业合作社金融短板,鼓励当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加强对乡村文化企业的普惠小微贷款服务水平,为乡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农民与合作社贷款难等问题,从而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三是优化利益联结,按照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农户平等协商的原则,对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协商,合理确定股份合作关系。不断推广“龙头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元组织方式,推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综合全要素以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六盘水市舍烹村通过“公司+合作社+产业+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组织当地村民将自身的承包土地经营权、自有闲散资金以及村集体所有的林区、湿地等资源资产量化入股到当地公司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经济实体,塑造了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扶贫的乡村振兴格局,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三)有爱社会:以倡导多元参与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总则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民日报》2021 年4 月30 日。。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1.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对比政府,社会层面的帮扶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社会帮扶力量对中西部脱贫地区的产业帮扶因缺乏规范有效的对接平台,导致帮扶缺乏精准度。因此,要强化社会帮扶平台建设,注重社会帮扶意识的宣传,增强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帮扶的扶持和引导,推动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如诸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所参与的“万企帮万村”,成功地利用热心企业推动了贫困地区的乡村建设,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也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更为典型,其利用自身的抖音、今日头条等数字平台,成功推广8 个省266 个县文旅资源60 亿次,帮助乡村文旅产品3.4 亿元,有效地通过自身平台精准帮扶乡村文化产业。②《关于推介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http://fp.hebei.gov.cn/2022-10-25/content_8890009.htm,访问时间2023 年2 月22 日。
2.加快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能够在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人才扎根脱贫乡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的上胜町,曾在20 世纪80 年代面临极其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和产业危机,但在农业协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更换了一套产业模式,最终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因此,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社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第一,要以“新乡贤”为引领,培育乡村内生社会组织,激发乡村内生力量,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第二,中西部脱贫地区地方政府既要加强对于社会力量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相关社会组织,也要推动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项目库,采取更加精准的文化产业帮扶措施;第三,要不断优化涉农社会组织孵化机制,推动政策、资金和技术人才向涉农社会组织倾斜。
3.坚持广泛宣传引导。推进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乡村振兴,不断将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本注入中西部脱贫乡村,以不同村庄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社会力量相对于政府而言的专业优势,如农业高校学生深入中西部农村志愿服务、民营企业对口帮扶、社会组织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等,助力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实用人才培育。另一方面要树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并加以推广,激励更加广泛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
(四)有志农民: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而建设“有志农民”队伍是以文化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1.坚定农民发展信心。只有将乡村文化繁荣起来,将产业振兴的相关知识宣传起来,才能为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依靠农民,因此,激发农民群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中西部脱贫地区一方面要以基层党建、乡贤回归为引导,以共同的文化、精神价值为纽带,以短视频、自媒体平台为载体,将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瑰丽的优秀文化展现出来,强化农民的文化认同、提振农民的文化自信、坚定农民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宣传引导,想方设法为农民解开精神贫困的枷锁,培育农民自立自强的意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动力,做到扶民于“志”。如曼夕布朗族乡村文化的发展在这方面便可圈可点。文化自信对于曼夕布朗族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国家“非遗”项目重塑了曼夕村民的文化自信,而这一自信有力推动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当地村民通过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创造与转化,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品牌资源,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
2.培育专业文化人才。中西部脱贫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文化技能的从业者,而人才匮乏却成为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政策供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地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兼顾初等文化教育和成人技术教育普及,从根本上消除潜移默化影响脱贫地区人民的“文化贫困”,打破农民低文化现状;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注重发掘当地“能人”“艺人”,重点支持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优良,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产业带头人,以他们为重点展开技能培训工作,使其发挥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带动农民的学习热情,以培育契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做到扶民于“智”。例如,贵州凯里苗族以刺绣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对绣娘开展集中培训,持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水平,并对绣娘生产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的消费需求。针对当地苗族村寨的妇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识字率不高等问题,制作凯里方言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并且邀请省级大师传授技艺,有效地解决了苗绣标准化难和绣娘缺乏市场观念的问题。
3.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参与式理论认为,尊重农民意愿有助于催生农民内生动力,自主决策能够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能够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挥才能。①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两大贫困县的调研》,《探索与争鸣》2018 年第2 期。因此,在土地、宅基地和房屋等文化产业资源交易过程中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权利。中西部脱贫地区基层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项目选择和推进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赋予农民更多权利,让他们自主选择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而不是政府包办代替。只有让中西部脱贫地区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建设规划中,才能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情,农民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拥护者和受益者,并以此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振兴的能力。
结语
本文剖析了乡村文化产业对于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针对性地探讨了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四维分析框架,阐明了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总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方面国家政策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社会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中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中西部脱贫地区应整合各种资源,把握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突破中西部地区乡村发展困局,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