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学视角下的“躺平主义”社会思潮探究

2023-02-12刘恒新先濛逸

关键词:躺平主义个体

刘恒新,先濛逸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2021 年4 月17 日,百度贴吧一篇名为《躺平即正义》的文章出现,很快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该文所提出的“躺平主义”对奋斗精神形成了较大冲击。此后,“躺平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从上到下蔓延至整个社会,社会各界围绕“躺平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躺平”究竟是有理还是无理?是否可以任由其发展下去?学界关于“躺平主义”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①参见令小雄、王亚妮:《“内卷”、“佛系”、“躺平”:概念演进、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5 期;相雅芳:《祛魅与重构:“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反思》,《新疆社会科学》2021 第5 期;许纪霖:《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探索与争鸣》2021 年第12 期;马中红:《“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探索与争鸣》2021 年第12 期;陶东风:《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与中国的“躺平”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23 年第2 期;等。在知网上将“躺平主义”作为主题词搜索,截至2023 年8 月10 日,共有相关文献55 篇。通过对这55 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关于“躺平主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价值观”“内卷现象”“亚文化”三个视角。对于一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对价值取向的辨析无疑是重要的,学界也是沿着这条路径不断深入研究的。但是,无论是文化哲学的研究还是价值观的批判,对于“躺平主义”的研究始终都脱离不了人的概念,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却鲜有人将这个问题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提出,换言之,人学的视角并不是很清晰。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概念等本身没有自己的历史,只有回到“现实的人”才能得到解释,“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2 页。。因此,对于“躺平主义”的研究来说,对其价值的审视不应当仅停留于文化发展的解释或者观念的批判,而应当结合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来看,如工作领域中的加班主义、生育所面临的高成本、生活中的高消费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人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究“躺平主义”社会思潮所反映的问题,从劳动、生育、消费等现实领域具体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一、“躺平主义”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及特征

(一)“躺平主义”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

“躺平主义”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口号,提出所有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应该以实现人的自由为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躺平主义”围绕以下几大核心议题展开。一是人与劳动的关系。它认为,劳动是外界对人的强加,人要解放就要从劳动当中得到解放,而所谓的解放方式就是拒绝参与社会劳动。人在社会劳动当中得不到快乐,自己的价值就没有充分体现,因此就要舍弃劳动。二是人与生育的关系。它认为个体可以选择不生育,这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三是人与消费的关系。它认为,人的消费欲望具有虚假性,只有降低消费欲望,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需要,才能从虚假的消费欲望中解脱出来。

“躺平主义”集中表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在工作领域,“躺平主义”表现为将工作的意义降低为糊口的状态,以“三和大神”①“三和大神”是指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依靠打零工为生的一群青年,他们以低成本的生活著称,曾因日本NHK 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 日元的年轻人们》而受到人们关注。相关研究参见张锡明、程福财:《何处依归:“三和大神”是如何形成的》,《青年学报》2021 年第1 期。为代表。“三和大神”边缘化的生存方式显示了人的主体性遭到了矮化。“三和大神”以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方式来对待人生职业的选择,看似是积极地实现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消极的自由主义。它将人的生存降低为对眼前物质需要的满足,舍弃了人更为长远的目标。二是在生活领域,“躺平主义”表现为降低人的一切基本需要,从正常的吃穿住行变为类似于原始人类的山洞隐居,拒绝与外界交流,排斥人的社会性特征。他们忽略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5 页。。从人的进化历史来看,人正是因为有了相互协作才摆脱了动物的局限,超越了个体力量的有限性,改造了世界,创造了多元化的文明。三是在学习领域,“躺平主义”表现为只求及格不求努力进取,对知识的学习和学业的要求自主降低,将学习视作人生的负担。因而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被动且没有深层次的反思,不明白人为何要学习知识,坚持“知识无用论”的实用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混一个好的文凭。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花钱让人刷课、让人替自己做作业,到兼职赚钱牺牲上课时间等,都表明了这一点。

“躺平主义”的出现,表明当前人们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看法,区别于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起来之后,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感的追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使得个体感到了生命无意义、人生无意义。这种“无意义感”被视为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症候。周晓虹指出,“无意义感”是“躺平”“摆烂”等情绪滋生的前提,“无论是躺平、摆烂,还是佛系、社恐……,无聊都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状态或精神托词”③周晓虹:《无聊:意义感的抽离与再造》,《探索与争鸣》2023 年第6 期。。也就是说,“躺平主义”的背后反映了当前个体生命意义失落和迷茫的问题。现代化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庞大的商品堆积和景观制造带来了个体精神世界的眩晕,个体内心却愈发匮乏和空虚。这就有必要回到“躺平主义”本身,仔细分辨其合理因素和明显的局限性。

(二)“躺平主义”社会思潮的特征

“躺平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因素。一是“躺平主义”是一种对功绩主义的抵抗。当下社会已经不再是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功绩社会是指个体为了达成目标,受到绩效的催促自发地作出努力,其结果就是导致了“内卷”,即害怕被他人超越而不停地自我加速。“躺平主义”是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加速发展的时代化症候,其中,时间结构的加速产生的“内卷”让个体的生命体验下降,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加班主义”,它迫使个体沦为工作的机器。在各种“996”“007”的加班压榨之下,青年群体萌生出了“躺平主义”,以此来抵抗功绩主义对人毫无底线的压榨。二是“躺平主义”是对消费主义的反思。让·鲍德里亚指出,人被商品所包围,也变成了功能性的人,我们最终被一种物的感觉所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 页。。从“618”“双11”等节日来看,消费主义已经融入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且正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着影响。消费主义在暗地里鼓动消费者,多买多花,“它们总是要想方设法打开指示性的道路,诱发人们陷入商品网中的购物冲动,并根据自身的逻辑,进行诱导、提高,直至获取最大限度的投资,达到潜在的经济极限”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 页。。消费主义通过高消费制造个体身份、地位的符号幻象,诸如商家以获得所谓的“名媛身份”“成功人士”的标签来引诱个体实现身份地位改变的愿望,从而迫使个体购买奢侈品,追求明星代言的衣服、包包等,让消费者以为自己买了这些商品从此就获得了某种身份地位,这些都体现了消费主义对个体消费愿望和行为的规训。在这个层面上,“躺平主义”所宣称的“不消费”,并不是完全不消费,而是对奢侈品这种虚假消费意识的抵制,其所提出的“极简生活”带有反抗消费主义陷阱的先锋意识。三是“躺平主义”是对特权主义的嘲讽。当代青年实现阶层跨越非常困难,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③林龙飞、高延雷:《“躺平青年”:一个结构性困境的解释》,《中国青年研究》2021 年第10 期。当人们向上“流动”较为困难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压力就势必会引起精神梗阻,诸如“小镇做题家”④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 年第7 期。“985 废物”⑤魏杰、黄皓明、桑志芹:《“985 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中国青年研究》2021 年第4 期。等称呼都指涉当代青年群体在实现个体阶层跃迁中的困境。实现个体身份地位的跃迁,需要个体积累一定的文化资本,但是对于青年来讲,二十多岁的年纪正处于积累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躺平主义”则表达了当前青年群体想要谋取更多社会资源条件的愿望。现在青年面临较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还没有办法积累起足够的社会资源,而这个时期他们又对未来充满各种向往,现实条件和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使得他们产生了奋斗焦虑。再加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富分化、利益藩篱固化的问题,各种“富二代”“官二代”“学二代”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对现实状况的焦虑,使得他们对父辈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产生了不满情绪,尤其是对特权主义极端不满。在这个语境之下,“躺平主义”就成为他们表达自身需要的话语,具有了亚文化中所指涉的符号抵抗的特征,显示出当代青年对特权主义霸权的“不合作”态度。正如赫伯迪格指出的:“他们通过风格隐晦地进行反抗……也就是符号层面,他们表达反对、呈现矛盾。”⑥[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修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年版,第21 页。也就是说,青年群体想要以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当然,“躺平主义”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躺平主义”在对待不利环境时所持有的消极态度人为地否定了个体改变环境的力量,抑制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个体陷入“躺平”困境。在《躺平即正义》一文中,作者提出,“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①人民资讯:《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百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188673204508468&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3 年1 月2 日。在这里,我们必须仔细审思作者所说的“人的主体性”是什么。在作者的语境当中,他认为不工作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我们承认,那种使人身心健康受到极度摧残的劳动的确使人异化。马克思就曾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劳动异化的问题。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7—60 页。但是,是否可以简单片面地将当前人们的一切劳动都说成是人的异化劳动?很显然这个观点是失之偏颇的。这里混淆了劳动异化贬低人的主体性和劳动本身贬低人的主体性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而结合作者所说的语境,他所指的明显是后者,即认为劳动本身贬低了人的主体性。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恩格斯曾指出,人正是因为劳动而使大脑得到进化,正是因为劳动使语言等一切的意识形式得以产生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992 页。。劳动是人发展的根据,对于生命存在和社会历史具有本体论地位。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当中的“劳动”是高度抽象的,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极其宏观的角度来谈的。而我们当下所说的“劳动”指向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语境之下的劳动,指向的是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能够使劳动者得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劳动形式。因此,在当前的语境之下,我们不能否定劳动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要重申劳动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然而,当我们回到“躺平就是实现主体性”这一观点上,就会发现,它表面上高举人的主体性旗帜,而实际上采取的却是贬低人的主体性的做法。“躺平主义”对当前劳动存在异化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而办法就是不参与社会性劳动,不积极地去争取自己合理合法的劳动权利,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地改变环境。因此,在实现人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上,它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只是选择性地回避了问题。我们从“三和大神”的身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三和大神”群体面临生存压力是事实,他们缺乏技能无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依靠打零工的方式养活自己。由于物质环境的不理想,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也放弃了主动改变环境的动力。④张锡明、程福财:《何处依归:“三和大神”是如何形成的》,《青年学报》第2021 年第1 期。“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72、173 页。,环境与人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不利的环境制约了人的发展却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因为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但前提是,人要积极地主动地寻求改变。反观“三和大神”这一典型的“躺平”实践者,他们放弃主动改变环境的精神力量,对待不利环境选择屈服,认同所谓的“躺平”是对人自由的实现,其实他们已经丧失了人的主体性。这恰好说明,如果个体对待不利环境就此“躺平”,只会换来更坏的结果。

二是对消费主义的抵抗方式采用的是主动降低个人愿望,全盘否定,因而在否定了人们不合理的欲望的同时也否定了人们合理的需要。如它提出的“极简生活”“慢生活”等另类生活方式,虽然其中暗含了对奢侈化生活的反思,倡导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注重个体生命体验,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消费主义符号对人的裹挟,只是用新的消费符号代替了旧的消费符号。“极简生活”“慢生活”等语词常常出现在各种网红旅游地,他们以此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体验所谓的“慢生活”,而实际上这些语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已经被抽空,已经从一种亚文化的实践话语转变为服务于商品消费的噱头。因为它所提出的解决方式,只是不要消费某类商品,而要消费另类商品,它只是在引导消费者作不同的商品选择,并没有反思在消费本身这件事情上的符号问题。

三是“躺平主义”对特权主义的抵抗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躺平族”的产生与社会阶层流动有密切关系。个体阶层跃迁与文化目标、文化资本条件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通道有窄化的趋势,但重要的不是提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躺平主义”并没有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它不是鼓励人们积极地改变世界,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而是采取了肯定人们放弃挣扎、随波逐流的方式。“躺平主义”以所谓的“自由”来倡导人们抵抗社会阶层流动固化的问题,但放弃挣扎的状态真的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可行路径吗?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何为真正的自由,即投身于实践中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地利用规律,才能实现人的目的,从而改变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0 页。。此外,“低欲望躺平主义”是“躺平主义”的极端化形式,它表现出个体意义感、幸福感、价值感的丧失,在身体上也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理化特征,诸如“精神内耗”、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

综上所述,“躺平主义”社会思潮是对功绩主义、消费主义和特权主义的另类抵抗,它包含了积极的因素,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对待“躺平主义”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即关注当前青年群体生存的实际困难,重视对青年群体颓废、消极社会心态的疏导,引导其理性平和地正确认识自我,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体系。同时,也要警惕“躺平主义”助长自由主义的倾向,避免其给奋斗精神带来冲击和不良影响。

二、“躺平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劳动时间与两性关系的错位异化了奋斗实践

“躺平主义”社会思潮的本质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1 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2 页。。马克思指出了理解一种社会意识的科学路径,那就是回到“现实的个人”当中。理解“躺平主义”拒绝劳动、拒绝生育的观念要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来思考。“异化”提供了理解当前青年群体工作和生活两大领域出现困境的线索。一是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失衡,表现为劳动时间严重挤压个体休闲时间,这体现为部分行业中的“加班主义”“996”“007”等无限制延长劳动时间的劳动形式。这种使人身体和心理健康遭受压抑的劳动形式,不是真正的奋斗,而是一种“伪奋斗”。它将人完全降低为工作的奴隶,人成了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④[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50 页。青年群体在工作中出现的“摸鱼”现象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在工作当中不愿意积极投入,而是消极地只想赶快耗尽劳动时间。这种无法全身心积极投入劳动的表现说明了劳动本身对于个体的异己性,而正是由于这种劳动的异己性,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自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⑤[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50 页。。“躺平主义”所提出的拒绝劳动最初就是基于这个语境来谈的,是对劳动异化的一种不满的发泄。二是就业中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女性同男性一样,都是劳动者,都拥有劳动的权利。女性因为承担了生育的职能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而企业却不愿意承担妇女由于生育所带来的成本,最后采取辞退的形式让个体去承担生育的代价。在这种情形下,女性劳动的自主权被相对剥夺,这无疑也是“躺平主义”为什么提出拒绝生育的现实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当中解放出来,却在职场当中又面临另外的不平等。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指出的:“只要女性还在生育孩子、抚养孩子,为孩子尽心尽责,视其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那么孩子就会继续构成她职业竞争中的可预期‘障碍’,孩子也会诱导女性主动作出不利于经济独立和职业生涯的决定。”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张文杰、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8 年版,第134 页。

(二)传播“奋斗无用论”的媒介环境弱化了奋斗动力

“奋斗无用论”的大肆传播,使得个体产生了奋斗焦虑,弱化了青年群体奋斗的动力。这种舆论环境诱发了人们颓废、消极的社会心态,成为接受“躺平主义”的心理基础。传播媒介以猎奇的新闻放大社会焦虑,将所谓的个体“失败”案例扩充到整个青年群体,导致青年群体产生“内耗”的社会心态。如比较典型的“孔乙己文学”现象,将个别高学历的青年找不到工作的事例以偏概全地说成是整个青年群体的现状,从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现象上升到总体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加工和意识形态的转向。本来这个新闻的价值在于反映当前青年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号召国家和政府关注青年群体的基本需要,着力解决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但媒介更多的是倾向使用“孔乙己”脱不下“长衫”的隐喻来批评指责当前的青年群体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做脏活儿、累活儿。媒介在背后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这种“孔乙己文学”现象的背后实质是在否定青年群体的创造性,否定他们在追寻自我价值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诸如饱受批评指责的川大哲学硕士送外卖的问题②《对话失业的38 岁哲学硕士陈涛:外卖员已辞 想结束北漂回成都》,百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035963038369912&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3 年4 月2 日。,由此得出“读书无用不如早点进厂打工”的结论。这种观念冲击了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文化目标,使得个体面临了价值观的混乱,所带来的结果是个体陷入焦虑。卡伦·霍妮曾指出,“当前焦虑普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潜藏现代文化之下的价值与标准本身受到了威胁”③[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叶颂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年版,第198 页。,“个人经验到的这个威胁,并不是对生存的威胁,甚至也不会威胁到个人主要关心的名望,它所威胁的是我们认定的文化生存基本假设,也是身为文化参与者的个人所认定的存在价值”④[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叶颂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年版,第199 页。。它是两个层面的否定:一是“读书无用论”,意思是拥有高学历也难以摆脱去做一些所谓的“低等职业”的命运;二是“奋斗无用论”,即认为做外卖员是不体面的工作,没有意义的工作。在这种否定青年群体多元化尝试、探索自我的舆论环境当中,青年群体深感自我焦虑。这使得在奋斗过程中的青年产生了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努力读书,花费较多的时间、金钱成本到底值不值得,是否真的应该像媒体新闻上所说的,不如早点“进厂打工”。因此,青年群体为了回避风险,求稳社会心态滋生,不敢开拓创新,日趋保守,这是“躺平主义”广泛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泛娱乐”的文化氛围物化了奋斗的情感体验

“泛娱乐”的感官愉悦将人物化为不断吞噬短暂快乐的官能性动物,以庸俗的情感需要代替了人真正的情感需要,使个体难以体验到崇高的奋斗情感。各种综艺节目、恋爱偶像剧等被用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诱使个体停留于片面、肤浅的快乐。它不仅遮蔽了人对于真实情感的需要,同时也贬低了人的情感需要。各种恋爱综艺节目,无非是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剧本以“真实”方式展现给观众,观众则通过所谓“磕CP”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其实是通过在他人身上进行表演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对爱情的幻想或者臆想。个体消费的其实是自己对美好感情的期待,个体并不能通过观看一部综艺或者电视剧就获得美好的感情。因为情感需要的满足,对象是人,而要实现真正的满足,就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构建现实的个人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2 页。如果个体沉溺于这种虚假的情感之中,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耽于幻想而懒于行动。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下,个体的精神萎靡,停留于肤浅的感官娱乐,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充满着私己性、占有性、功利性的娱乐世界遮蔽了真实的生活世界”②邹贵波:《泛娱乐主义:精神生产的“遮蔽”及其“解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 期。。在此种情形之下,个体会逐步丧失追求崇高的情感体验能力。

三、“躺平主义”社会思潮的破局

(一)高校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体核心竞争力培育相结合

一是加强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83 页。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清楚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让大学生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是如何在艰难困苦当中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才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认同国家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于提高亲和力、有效性,更新思政教育的方式,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措施让更多大学生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社会舆情。二是注重青年学子实践本领的训练,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别大学生可能会将奋斗过程中的困难一律归结为社会环境的原因,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尽管“内卷”“996”等工作方式不合理,但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打铁必须自身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身本领,才能在这种困境当中掌握主动权。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能力评估方面进行制度化的再设计,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体系。而这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关注个体需求和发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内卷”。

(二)网络媒介将弘扬正能量与抵制谣言相结合

一是网络媒体要输出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对于“躺平主义”的蔓延来说,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当前青年是否接续奋斗”的社会舆论,其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青年群体仍旧在接续奋斗,大多数的人都在为目标而不懈努力,真正放弃奋斗的人只是极少数。“躺平主义”的出现反映的只是当前青年群体在奋斗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网络媒体应当把握住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能量纾解青年群体的奋斗焦虑。网络媒体对待负面舆论应当从客观角度予以评价,不能为了博眼球避重就轻,毫无底线地渲染焦虑。二是网络媒介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抵制谣言。当代是一个“后真相”的时代,存在许多假新闻,个别媒体或者网络领袖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传播一些新闻消息,往往会诱导公众。网络新闻媒体需要对社会信息起到一个把关的作用,能够有效预估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和后果。网络媒介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网络信息传播筛选机制,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为公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同时,还需要网络媒体做好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升政治素质和信息素养,对于一些“网络大V”来说更是要注意自身言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客观事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三)政府将加强社会治理与引领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是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有效联动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青年学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进一步提升工会帮助劳动者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同时,需要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注重向社会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将女性就业权利的保障落到实处。对于高校青年学子来讲,要打通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壁垒,为高校青年学子提供公益性的就业培训、技能训练等讲座,缓解青年学子的就业焦虑,从根本上拒绝“躺平主义”。对于已经工作的社会青年,要注重对其进行社会心理的疏导,为其提供法律咨询等公益性服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以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平等就业权利。对待就业市场当中男性和女性不平等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物质保障条件,诸如增加女性就业的补贴、提供女性职业培训和法律援助,增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等等。二是政府要引领红色文化建设,积极寻找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诸如红色剧本杀就是两种文化之间融合的产物,它借鉴了游戏文化对人的情感激发作用,同时又用红色元素改变了原来只是单纯娱乐化的内容,红色基因的融入使得游戏本身具有了教育意义,能够有效地深化青年群体对于红色文化故事的认识和认同。政府要充分关注这一文化事务,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需要,采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

结语

“躺平主义”有其合理内核,包括对“伪奋斗”的抵抗、对高消费欲望的矫治等,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表现在采取片面的做法拒绝劳动、拒绝生育、拒绝消费,忽视了人类基本需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也将人的生存贬低到了动物的层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矫治“躺平主义”,需要高校、网络媒介和政府三方面协同配合,努力疏通青年学子奋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强化青年学子的奋斗动力,引领青年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之中。

猜你喜欢

躺平主义个体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新写意主义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