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以美育德的现实审视与战略取向
2023-02-12孙静
孙 静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美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更能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本身所带有的美去塑造美好的灵魂,使人向着和谐美好、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因而愈受各大高校的重视。“以美育德”思想在我国的思想教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德,滋养着华夏儿女。随着时代的变化,“以美育德”思想也不断地发生着动态变化,高校应遵循新时代以美育德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审时度势,立足实际,开创以美育德、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一、解析“以美育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礼记·乐记》里曾说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又说到:“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因此,在中国古代文明教化历史上,审美观念和道德教化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是便有了“礼为分,乐为合。礼乐合统,则亲仁致矣”。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正统的思想、文化、道德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教化,以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任务[1]。美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内容的重要分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内容一致性
思想政治德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序”,即为了保证社会有序发展而进行的教育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即为了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愉快相处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用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政治理念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感化,使学生能正确、理智、客观、辩证地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并能做出自主评价。这是通过说教和灌输方式,使学生学会遵守规则秩序,个性要服从社会规范的教育。而美育则是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能够对自然、社会、艺术等美的实物产生自我感受和评判,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其主要通过引导、熏陶的方式实施,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德育采取理性的方式,美育采用感性的方式,共同朝着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正常审美观的新时代人才的方向前进。
(二)功能目标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人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和引导,即向人灌输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以此培养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旨在培养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时代青年。而美育的功能则是利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等美学内容熏陶学生,使其心灵美、行为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自我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以美育德,以德促美,培养审美能力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当代大学生。
(三)教育方式关联性
美育与思想政治德育在教育方式和实践途径上具有关联性。从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实践途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校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方教育,且需要多方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树立。美育同样离不开家、校、社会的多方熏陶,才能真正提升审美能力,实现对学生审美观和审美价值的引导和形成。
二、审视高校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更趋于多元化,面对海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当代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出现了审美庸俗化、对美的辨别能力低下、低俗化、盲目从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性问题,还与当前高校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一)审美趋于庸俗化
庸俗化的审美即学生将审美单纯的理解为直白的物欲享受和直接的感官刺激,消解了审美本应是指向崇高的、高雅的、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受虚荣功利主义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将美理解为豪华的服饰、包包,高档的餐厅、奢侈品傍身等一些讲面子,论排场,满足虚荣心的东西,这种不正之风,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奢靡浪费被当成时尚流行捧上神坛,勤俭节约被当成落魄寒酸踩在脚下。这不仅是美育的庸俗化,更是思想道德价值观不正的问题。
(二)审美观念扭曲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偏离传统的优良的主流审美标准和水平,且片面的认为审美只是个人问题,与他人无关,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影响。偏离社会主流审美观的行为主要体现在:首先,个人审美盲目追随偶像明星,服饰形象风格与个人身份不符,给人不伦不类之感;其次,在审美上没有个人主见,没有自我判断,对社会上盛行的所谓时尚潮流,不加选择、不加辨别,盲目跟随模仿,在审美观念上追求个性化,辨别能力低下,忽视可能给大众集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不适感;最后,人与人的交际交流审美上,学生的审美观背离了优良的传统道德伦理,传统美德中仁、义、 礼、智、信等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共识,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低下、对自我价值认知不准确。
(三)美育资源短缺化
越来越功利化的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考证、考级、就业、创业等学校硬性要求和就业问题上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只将重心放在了政治理论、政治思想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上,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只有这些政治内容相关的课程,比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材中讲解的主要以马列主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理念等内容为主,审美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只能从政治角度方面开展,而审美内容资源严重短缺。美育课程资源短缺,还体现在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师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自身审美能力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美育能力不够。
(四)美育模式单一化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美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方式自然也是一样的。这种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必将使美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长久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必将对美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其难以形成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审美标准。当美育及美育评价局限在课堂、课本、书面知识记忆中时,且与具体专业和生活实践发生脱节时,那么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无法得到培养和提升的,且对美的认知过于抽象,也不利于学生将美育实际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男学生推崇追捧“伪娘”形象,涂脂抹粉,行为举止阴柔,若高校能采用多种方式从根本上告诉学生这种现象是不符合时代审美的,比如,播放一些热血男儿,精忠报国之类的电影,告诉学生们阳刚也为美,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口头批判这种扭曲的审美观,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加强以美育德的教育战略取向
(一)优化美育环境和氛围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说明审美教育与好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因而美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美育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显得更加重要。在对优化美育环境的过程中,应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组织,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向美转变。我们可以以四季变化构建主题开展校园活动 :“春日读诗,古韵流芳”,让学生在和煦的春光里,和古人一起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风景;“演绎经典,诗意盛夏”,在蝉鸣声中诵读国学经典,一起静心感受古人的文化智慧;“金色年华,传承创新”,在桂花飘香的季节,一起读丰收的故事,感受中国农民勤劳朴素的美好品质;“欢歌暖冬, 艺美迎新”,在白雪皑皑中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还可以在国庆节举办主体演讲比赛,在中秋节举办赏月茶话会等活动,在校园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以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不断明确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2],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学生班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加强以美育德思政教育的宣传,明确美育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坚持做好动静结合的美育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工作。
(二)丰富美育资源和美育实践性活动
清代诗人郭钟岳曾在《瓯江竹枝词》中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通过诗词内容我们会发现,即使在传统社会,审美教育就已经开始走出学堂,通过积极利用各种社会集体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美对大众进行审美教育,如庙会、传统节日、婚嫁等活动,立足实践,以美育德。高校应积极对美育的实践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展多元化的以美育德实践活动,打破美育只能囿于课堂书面教学的传统局面。高校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开展美育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学校就可以举办电影节,在学生课余时间播放相关主体的电影,让学生在电影中领会优秀的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坚毅、沉着、诚信等优秀品质,并进行学习交流,增强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认同感。还可以利用绘画作品、文学作品、歌舞作品等美学资源,提高学生对美的学习和品鉴能力,使学生对高雅美、自由美、个性美产生更加理性、深入的认知。另外,校外的红色旅游景点、战争纪念馆、抗战英雄旧居等都是非常好的“以美育德”资源。最后,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美育特色培训,提升教师的审美育人能力[3],进而有感染、熏陶学生的能力,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深挖各种能够进行美育的资源和实践活动也是提高美育的途径之一。
(三)改善并增加美育方式
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美育要求,高校美育必须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摒弃脱离实践的理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生动、有趣、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进行美育培养,使美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滋养。课堂教学中采用新时代所带来的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的曲调中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播放电影片段《战狼》,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学习中国青年军人坚定的爱国之心、坚韧不屈的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铁骨铮铮的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建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对社会大众化的审美具有导向作用,对整个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以美育德,充分分析学校的美育实际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改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拓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美育实践活动,明确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范畴,将美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根本上加强以美育德,只有这样我们社会大众的审美能力才能提高,才能真正辨别善恶、美丑、雅俗,从而使社会风气日渐清朗、清新、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