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与策略*
2023-02-12吉铠东李染梦
吉铠东 李染梦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2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红色资源是“一种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是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1]。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红色资源是一笔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红色资源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承担着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任务,要善于挖掘、开发和运用好红色资源,赋能时代新人培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力量。
1 榜样赋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立德树人最真实、最感人、最权威的“教科书”,在历史与现实、显性与隐性、物质与精神等方面蕴含弥足珍贵的育人资源。中国共产党人是创造红色资源的主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的时代楷模。榜样力量无穷无尽,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启智润心的丰富养料和培根铸魂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开阔视野,充分挖掘、提炼和利用红色资源中具有代表性、模范性、价值性的人物精神资源,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中积蕴的导向、示范和激励价值。
1.1 发挥红色资源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4]理想信念是推动时代新人勇毅前行、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红色资源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结产生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高校肩负着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英勇斗争、对党忠诚的育人导向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精神,早立志、立大志,做最美奋斗者。正如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5]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摒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理想信念的侵蚀,在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从内心深处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勇担时代之责,建功于新时代。
1.2 发挥红色资源的承先启后示范价值
红色资源具有“红色属性”与“历史属性”等特点,具备难以比拟的双重优势:“红色属性”具有政治性、人民性的特征,蕴含着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史;“历史属性”具有客观性、权威性等特征,记录了党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编年史。与此同时,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辉煌磅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倾其一生投身于党的伟大事业之中,表征着老一辈共产党人赤诚忠党、敢于担当、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如辽宁档案馆举行“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档案文献展览”,生动直观再现抗美援朝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充分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浓厚的家国情怀与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6]。一张张英雄战士照片、新闻报道,一份份工作报告、家书、先进事迹,一件件志愿军战士奖章、战斗实物,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触动青年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田,唤起时代新人饮水思源、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热爱祖国、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奉献青春力量。
1.3 发挥红色资源的自强不息激励价值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弥足珍贵的红色财富,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红色资源蕴含着共产党人为实现远大理想、追求崇高信仰而舍生忘死的拼搏奋斗精神,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重要素材。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砥砺前行。又如“红旗渠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红旗渠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自强不息的激励价值,引导和激励时代新人在薪火相传中筑牢思想之魂,补足精神之钙,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在学思践悟中知行合一,锤炼优良作风,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力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2 方法赋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方法方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三因”理论不仅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而且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为高校如何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原则遵循,指明了方向。
2.1 因事而化,将红色资源“讲”起来
“因事而化”是指依据社会生活中的一定事物,通过抓住事物本质进而讲清道理,从而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价值与思想,外化为教育对象的行为与习惯。“因事而化”以“事”为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凝聚信念与弘扬正气等重要功能,其关键点在于“化”,意味着“转化”“内化”“外化”,使人能够体悟贯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循“事”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与精神理念,做到内外一体,知行合一。红色资源蕴涵着经过实践证明的深刻哲理,具有被人们广泛认同、被社会高度尊崇的价值观念。因此,红色之“事”凝结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向上向善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及自立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对当代青年思想产生润物无声的转化影响。
因事而化,要善于调动受众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通过讲深讲透讲活红色故事启发受众,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受众通过实践行动来接受与认同。如成立各类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实践小组,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遗迹等实践活动,积极接受、自觉认同红色之“事”,使学生从图片、展板、影像、红色实物以及一个个动人心魄、振奋人心的红色故事中,增强情感体验,强化沉浸感,深刻地感受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不断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强化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认同。
2.2 因时而进,将红色资源“活”起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因时而进”,要抓住“时”,落脚于“进”。“时”是指“时代”“时机”,换言之,即思政工作的时机、契机;“进”是指“增进、促进”。“因时而进”要求思政工作者立足现实,与时代同频同步,要善于把握思政工作的时机,用富含时代气息、反映时代愿望的方式,培养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正、专业技术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早已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新时代的育人工作也要因时而进,充分利用“云课堂”、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活用红色资源,重视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筑牢传承红色基因的宣传舆论阵地。此外,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赋能时代新人培育,拓宽了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路径。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红色资源中的人物、场景、故事以可视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静态的红色史料、红色文物从尘封的书籍档案中“活”起来,转化为动态、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党史国史上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2.3 因势而新,将红色资源“燃”起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意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顺应发展趋势,进行利己引导。“因势而新”中的“因”意为“循,顺着”;“势”意指为“形势,国际国内大势”,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包含“更新、创新”。因势而新要求思政工作者不能闭目塞听,要不断开拓视野、守正创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大势,丰富思想教育内容,提升育人成效。
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十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9]。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0]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斗争与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的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是反映革命年代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的活化石,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夯实国家安全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法宝。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开发、利用、赓续和弘扬红色文化,善用“大思政课”,让红色文化“燃”起来,纠正不良的和错误的思想,增强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凝聚党心民心,“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本色”[11]。
3 内容赋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三进”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同时又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红色资源中蕴藏着丰富且弥足珍贵的教育素材,特别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鲜活的思想理论资源和探索科学真理的故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和文化源泉。高校要善于活用红色资源,拓宽育人的内容与场域,讲好红色故事,“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
3.1 找准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
教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体,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本领,深刻认识红色资源对于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重视红色文化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通过学术研究挖掘红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元素,从而不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素材、注入新活力。在红色资源富集地区的高校要提高红色育人意识,组织精干力量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运用,编撰和阐发地方红色文化,编写独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教材,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充盈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感染学生心灵,厚植爱家乡、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3.2 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拓展红色文化的育人途径,让红色资源通过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提升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要善于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等育人元素,找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准选择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此外,重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而课程思政元素则是关键环节的关键要素,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将思政元素之“盐”融入专业课程之“汤”。如讲授航空航天课程时,通过展示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天问火星”等伟大成就,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从而使同学们感受中国航天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高贵气节,激发学生的科研动力和创新精神。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
3.3 用活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3]推进红色教育入脑入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通过“看、观、诵、唱、演”五个维度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看红色书籍、观红色影视、诵读红色诗词文章、唱红色歌曲、演红色话剧。同时,要重视育人场域多元化,构筑主题鲜明的红色校园文化,在学校广场、图书馆、校史馆、教室走廊、学生宿舍区、宣传栏等场所,通过举办红色主题展、粘贴红色标语、摆放红色书报等,全方面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尤其是注重挖掘地方红色历史与学校红色校史,为青年学生提供“内容新、营养多、价值高、视觉美”的红色素材,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更好地感知历史、触摸历史、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4]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迫切需要坚定不移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义不容辞担负起教育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做青年大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不断深挖活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创造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