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显细节 教学彰显有效
2023-02-11何海华黄韵烨
何海华 黄韵烨
[摘 要]教师不仅要从整体着想,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还应从细节着手,践行“行知”理论。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预设教学细节,进而打造课堂精彩。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发展自我的平台,让数学课做到细微之处突实效、细微之处显精彩;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精心预设每个教学细节,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探究的热情就会被点燃,课堂为此而更加精彩,更有魅力。
[关键词]细节;实效;想象;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51-03
阅读一篇题为《细节决定成败》的文章后,笔者触动很大,也对许多问题产生了思考。深入思考后,笔者发现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学细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精心设计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或学习过程。虽然教学细节看似微小,但能反映出教育的大理念和智慧。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从整体上考虑,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还应从细节入手,贯彻“行知”理论,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思考,并提前预设好教学细节,以打造出精彩的课堂。
一、导入时抓细节,自然过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新知,他们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起来。
【案例】找规律
师(出示图1):图中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生1:4+3+2+1=10(个)。
师:1个1个地数,简单吗?4个4个地数,简单吗?
生2:简单。
师: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呢?
生3:不简单。
师:看来,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时蕴藏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分析:在教师提出“1个1个地数,简單吗?4个4个地数,简单吗?”“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呢?”问题后,学生在观察时就会得出“原来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往后移着数呀!”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设计就为后面教学新知打好了基础。
二、重点时抓细节 ,实效显现
在数学课中,最精彩或最值得教师研究的部分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环节。建立清晰的概念呈现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充分预设,在课中采取恰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小问题或细微的举动都能产生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案例】平移和旋转
师(出示图2):想一想,这两列火车平移的距离相等吗?
生1:不相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一个间隔大,一个间隔小。
师(出示图3):和刚才比,现在的间隔怎么样?
生2:更小了,小到没有间隔了。
师:观察物体平移的距离,要找到同一个点,通过它的起点和终点位置,再确定它的长度。
分析:研究平移的距离关键是找准观察点。针对学生把“找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误认为“看间隔的大小”,笔者设计通过观察小火车的平移,让学生感受到观察平移的距离只要找到同一个点,看它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的距离就可以了。
【案例】轴对称图形
师(出示图4):比较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是对称的。
师:怎样算是对称?
生2:两边一样、对折后能重合在一起。
师(出示图5):这个图形的两边一样吗?对折后能重合吗?这个图形的两边一样和刚才的三个图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3:两边虽然完全一样,但对折后只是部分重合,还有部分露出来。
师:对,只有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分析: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晰、更牢固地建立概念。对于“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学生往往以为两边形状完全一样就行。为此,笔者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很好地突出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一概念实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时抓细节,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要过分追求直观,课堂上挂满了直观教具,这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然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渗透。
【案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出示图6):猜一猜,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很快想到可以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看,但每个学生手中最多只有10张小正方形纸片,无法把长方形摆满。)
生1:我和同桌两人的小正方形纸片合在一起后能将长方形纸板摆满,得出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生2:沿长边摆出两行,每行摆5张小正方形纸片;或沿宽边摆了3行,每行摆3张小正方形纸片还多出1个,剩下的用画一画的方法发现还需要摆5张小正方形纸片才能摆满,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生3:沿长方形的长摆5张小正方形纸片,沿长方形的宽摆3张小正方形,也就是每行5张小正方形纸片,摆3行。一共15张小正方形纸片,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如图7)
生4:直接计算。5×3=15(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4:通过摆一摆,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纸板长5厘米,就说明沿长边可摆5个小正方形;宽3厘米,就说明沿宽边可以摆3个小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有15个单位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
分析:学生不仅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达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想效果。而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学具的“留白”所给予的思考和实践空间。
【案例】旋转
师(出示图8):请试着画出最后的图形。
分析:学生解这道题的错误率很高。于是笔者利用“手势模仿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即用左手代表旗杆,右手手掌搭成旗面的形状。没想到这一细小的演示动作,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支撑,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果然提高了。
【案例】认识小数
师(出示图9):根据这两个图,想象一下“3.8、 20.5、 14.9……”这些小数可以用怎样的图来表示。
分析:有了清晰的表象支撑,学生对于小数的理解就更透彻了。这小小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将来学习小数的组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反馈时抓细节,点石成金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知,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然而,仅仅给予简单的反馈并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抓住一些好的细节资源并加以利用,那么反馈的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案例】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师(出示图10):钟摆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分析:用一个金属物件串上绳子模仿钟摆的运动(摆时幅度大些,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其运动轨迹),让学生感受钟摆(金属物件)的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通过观察和感受的物体的运动过程,学生真正明白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的区别,学生的思维在钟摆摆动的细节中得到了提升。
五、结尾时抓细节,余趣犹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这些似乎已成为数学课堂结尾的常规问题。然而,面对这样苍白的提问学生又会有怎样精彩的回答呢?一位教师对课堂总结的细节处理,使笔者明白了一节课的结尾也可变得更精彩、更具价值。
【案例】认识百分数
师:如果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你掌握了新知的百分之几,会是多少呢?
生1:我掌握了新知的90%。
师:继续努力!你会更优秀。
生2:我掌握了新知的80%。
师:没關系,只要不断努力,你会更棒的!
……
分析:将课堂评价与所学新知有效结合,并将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结合,是一个巧妙的课堂结尾方式。这样的课堂结尾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信心。
细节虽小,但将课堂比作一首乐曲的话,细节就是其中跳动的音符。只有教师精心安排每一个教学细节,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发,学生对探究的热情也会被点燃,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彩和有魅力。让我们的数学课程在这些“细节”中展现出灵动之处,呈现精彩的景象,绽放美丽的光芒!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