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视域下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实践改进

2023-02-11任晓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对比分析小学数学

任晓霞

[摘 要]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文章从对比分析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出发,从对标相关理论高位引领、横向对比提炼核心本质、纵向对比丰富教学内涵、对比生活融合跨学科资源等方面阐述如何将教材解读从线性的流水式分析向结构化的对比式分析迈进,从而提高教材分析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关键词]对比分析;教材解读;实践改进;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75-03

对比分析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研究者通过对比辨别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内涵、变化规律,发现研究对象的个性化特征。比较分析的方法已渗透到各类科学的研究中,运用在各行各业的实践中。当下全国小学数学教材有不同版本,但核心素养目标和知识体系是一致的,只是在编排体系、内容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同时,同一版本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编排又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前后教学内容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这两个因素就让对比分析这一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中具有实际操作价值和研究价值。

解读教材时,需把教材的相关素材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异同、同类沟通,可以辨析其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核心本质和蕴含规律等,便于教师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科学分析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对标理论: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准确选取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材对比时,部分教师容易只关注教材内容的对比,忽视最重要、最上位的目标要求,也就是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理论支撑是教师选择教学素材、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1.对标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指导,但在实际教材解读中却容易被忽略。在教材对比前应先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对比时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对象,能更准确地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背景、呈现方式,从而合理定位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路径和制订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内容,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的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但具体内容却有所区别。在解读教材时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学段对于“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描述,不难发现这个阶段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体会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体会数据中的信息。同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这样,教师教学时就不用拘泥于某个版本的特定表示方法,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更丰富、目标更明确。

2.对标教育理论,确定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学习理论是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因为学习理论比较深奥,所以常常被一线教师忽略,但优秀的教学课例背后都有着教育理论的影子。分析特级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课之所以精彩,能唤起听课教师的共鸣,不仅仅是因为精湛的教学基本功,更主要是从课堂中传达出的教学理念。例如多元表征理念让教师关注学生资源的多样性,建构主义理论让教师设计更完整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有了相关理念的支撑,数学课堂才能更有深度,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横向对比:全面把握教学素材,合理设定教学逻辑

对几大主流教材进行对比,以及对国内外教材进行对比,更利于发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比思考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素材,以便在教学设计时求同存异、好中择优。

1.对比教学素材,理解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质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版本教材选择的素材是不同的,相关描述也不同,将这些素材包括情境、核心问题、学生资源、旁白、练习等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来说,相同的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质,不同的内容是促进学生理解的多样途径。只有两者结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取舍有度。

例如,对于“百分数的意义”的内容,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是从统计意义入手,通过收集、整理比赛数据,用百分数来描述和分析数据,学生更容易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人教版则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生活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版本教材都有三个关键点:一是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叫百分比、百分率;二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统计意义;三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

2.对比教学结构,分析学生思维的逻辑特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内容的编排结构有不同特点,映射着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这也说明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内容编排结构的对比,可以帮助理解教学内容的各种演绎方式,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法。教学研究中的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呈现不同的教学推进逻辑。

例如,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内容,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公式探索部分的推进结构发现,两者都是通过数学实验的方法,用表格整理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获得实验结论。虽然都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人教版呈现的是猜想验证式的结构方式,苏教版则是发现归纳式的结构方式。

3.对比拓展练习,丰富知识运用的現实情境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形式丰富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应用意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练习的编排都有各自的特点,苏教版教材会将各大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经常提前渗透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体现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北师大版的课后习题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境更丰富。在解读教材时,对比各个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师设计内容多样、贴近学生实际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三、纵向分析:建立知识方法结构,逐步促进整体认知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的教学逻辑结构、思想方法结构和活动经验结构,也有自己的编排特色。将教学内容放在同一版本教材的体系中纵向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既有助于保持教学的一致性和阶段性,也可促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有序提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着眼内容变革,关注新旧教学内容的前后对比

对新旧版本教学内容的对比,主要是关注教学内容的变化,新版新增或减少的内容大多是对旧版内容的修订,体现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将新旧教材中的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做到既关注内容的变化,又分析变化背后蕴含的教学思想的变化,那么在教学时就能避免经验误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例如,对于苏教版中“简单的周期”这一教学内容,在老版本的教材中这个内容是放在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现行版本则将它放在综合实践的找规律部分。一个是单元内容,一个是综合实践,位置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老版本偏重应用,花了较大比重编排除法模型,新版本则偏重规律的探索过程。老版本中,呈现情境图后,直接给出各个物体分布的规律;新版本则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再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盆花的排放规律。在这样的对比中就可以发现,本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除法模型,更要重視规律探寻的过程和经验。

2.着眼探究方法,迁移相似学习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同一版本教材体例中,特别是同一结构体例的教学内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要善于找到其中的联系,它们有的可能是教学内容的一致,有的可能是教学结构的一致,有的可能是思想方法的一致,打通其中的关联,教学时便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才会从一课时的零散经验多次循环积累形成稳定的学习经验,后续遇到相似问题情境时也能灵活调用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苏教版“认识面积单位”“认识厘米”这两课的编排,导入部分都是因为测量单位不统一导致对测量结果的描述各不相同,引发对统一单位的需要。认识面积单位,还需调用长度单位的经验,教师会用问题引导学生:“测量长度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呢?”这属于一致的结构。

3.着眼单元整体,明确课时内容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

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性、层次性比较明显,后续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总体呈螺旋上升的结构,因此要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另外,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素养的提升都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通过长程规划、课时学习来逐步提升。在教材解读中,只有将课时内容置于整个单元或整个知识系统中,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定位,做到既不缺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拔高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培育也更有系统性。

例如,六年级“比的意义”这一课所在单元教学分数除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解决相应的分数实际问题。对于“比的意义”这一课教学,小学阶段将比看成是两数相除的关系,将认识比纳入分数除法单元,有利于学生丰富对分数的认识,拓展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比在这个单元中的作用,又将这个单元放在分数的整体结构中,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分数和除法的角度去认识比,同时关注后续知识的顺利引出。

四、对比生活:深入融合跨学科资源,创设主题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11年版相比,在小学阶段增设了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式学习。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伴随着复杂的情境、纷繁的信息出现,能从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特定主题的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

1.联系其他学科,体现数学运用的灵活性

单学科知识的运用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的应用价值变小。在解读教材时,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不仅可以使数学学习走向开放、系统,还能使学生的认知更完备,以便于后续能灵活调用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例如,“折线统计图”内容可以与体育项目、语文写作等学科融合。暑假期间很多学生需要打卡跳绳,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主题活动,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训练效果,又能掌握“折线统计图”知识。

活动主题:跳绳训练效果监测。

活动目的:分析学生跳绳训练的效果。

活动要求:(1)每天坚持跳绳打卡,记录1分钟跳绳的次数,以次数最多为准;(2)汇总一周的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3)与自己的预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跳绳训练的效果和得到这样效果的原因。

有的学生坚持跳,有训练效果;有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不理想。但不论是哪种,都会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对问题的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联系实际问题,彰显数学运用的综合性

大部分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读教材时,可以结合教学情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挖掘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性运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对于三年级“简单的数据汇总”内容,苏教版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四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知道全班同学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这又能解决什么生活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创设“十岁成长礼”情境,提问:“你觉得学校在哪个月举办十岁成长礼更好?”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认为看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多,就在哪个月举办。这就产生了收集每个学生的生日数据的需求,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当统计对象比较多时可以分类收集再汇总。

五、结语

总之,在解读教材时,要善于发现同类内容之间的关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质;根据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学习基础进行取舍,探寻更合适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学习的最佳路线,合理形成教学资源,去掉重复的、无效的环节,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样的教材解读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蒋敏杰.指向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提升的教材解读[J].小学数学教育,2019(22):10-11.

[3] 刘志彪.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四重境界[J].教学与管理,2020(29):36-38.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数据分析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6/2021/02/7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对比分析小学数学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中外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