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圈建构校本研修新样态

2023-02-11徐军礼林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

徐军礼 林华

[摘 要]学习圈理论是建构校本研修新样态的基础与支撑。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可组建以常规诊断为主的助力圈、以教学提升为指向的引力圈、以理论创新为目标的活力圈,共同打造学习圈,以解决教师个人成长的共性问题,高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经验学习圈;校本研修;新样态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96-03

当前,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培训方式的单一与形式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研修形式相对简单且自由度不高;二是教师发展缺少目标和动力。由于年龄结构、学习背景、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许多教师再成长的意志力不强。如何破解这个怪圈,让教师产生研修的活力、动力,自发、自主、自觉地投身到研修中来,是学校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学习圈理论提供了一种参与性强、互动性好的研修方式,可以破解学校教师研修难题。学习圈理论是大卫·库伯提出的一种经验学习模式,他将学习模式描述为四个阶段,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构成一个闭合环形的学习系统。学习圈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交互影响的教学实践模式,而且指出了认知过程中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圈中其他个体的反思交互提升的意义。下面以学习圈理论为支撑,结合我校的教师研修实践,展开基于学习圈的校本研修新样态研究。

一、校本研修新样态的提出

基于学习圈理论,学校分别组建了以常规诊断为主的助力圈、以教学提升为指向的引力圈、以理论创新为目标的活力圈这三类学习圈。具体来说,学习圈是指在一个核心导师的带领下,由5~7名教师组成的解决某个教学问题的学习组织,是在多任务驱动下多进程、多目标运行的,实现由“单”到“多”的教师交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圈由较少人员组成,易于运转,活动形式灵活多变。在专家指导与教学实践研讨中,学习伙伴可以互相学习,实现共教共研,在集体反思中共同成长。

校本研修新样态以学习圈理论为基础,以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为参考模式,使得学习圈内各成员在多重内在驱动、多任务交互协同中,解决教师在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校本研修新样态基于教师个体的研修目标,从教师成长“教—研—悟”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二、校本研修新样态的实施

学习圈的构建要跨越原先的学习边界,建立知识、能力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单一学科的螺旋架构、多个学科的结构化提炼,去解决创造性问题,以此促成深度学习,提升教师的关键能力。浙江台州市路桥小学基于学习圈理论进行校本研究新样态的探索,开展破界项目式研修活动,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教师突破原有界限,站在全新的视角审视新理念下的新课程,协同教研,积极思考与探索未来的教学之路。

1.破界项目式研修活动设计

破界项目式研修活动设计分三步走。其一,确立目标。重点培养教师的文化认同,使教师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求专业素养的立体化发展,形成具有路桥小学标签的教师文化标识。其二,制订规则。教师学习有关项目式活动的背景知识,聆听专家讲座,通过与专家的座谈,解决心中的疑问与困惑;以学习圈为单位设计一个项目,要求能涵盖团队成员教学的所有学科,发挥各个学科的长处;完成思维导图,通过团队的解说,把各自的项目展示给所有的团队;由专家以及其他团队共同点评。其三,组建学习圈。学习圈共分成五组,每组由四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构成助力圈,五个小组成员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构成引力圈,团队中的名师以及专家构成活力圈。基于此,校本研修新样态——破界项目式研修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解读与分享交流→项目式案例设计与反思;第二阶段:项目式案例设计汇报→专家诊断→学习圈协同交互→项目式案例优化。

2.破界项目式研修实践第一阶段

(1)案例解读与分享交流

学习圈共同学习跨学科项目式案例《我心中的月亮》,分享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提出相关问题:这种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是否属于项目式学习案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判断课程属于项目式学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设计涵盖各学科核心内容的驱动问题?如何在课堂上落实项目式学习实践?

学习圈共同学习一个案例,进行案例解读与分享交流,教师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项目式案例的特征,实现个体独立浅层学习向群体协作深度卷入式学习。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解读案例的优缺点,具体分析案例素材在哪些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素养,以把握项目式案例的本质特征。这一环节处于具体体验阶段,有以下三个目标:①学习圈成员在协同交互中重新认识项目式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达成共识,构筑学习圈校園文化;②梳理案例所涵盖学科的知识脉络,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搭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③成员共研究、共成长,更新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将本学科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改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2)项目式案例设计与反思

设计项目式学习,要将理论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学习圈各成员从项目式学习的本质出发,开展第一次项目式案例设计。各成员就项目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分析,相互交换意见,寻找现实与设计之间的差距,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力求案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有特色、有个性的项目式学习方案。

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做到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会创新、会创造、手脑协调发展。学习圈各成员展开集体反思:项目式案例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否在项目中落实?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是否紧密?将各学科比作水果,合理的项目不应像“水果拼盘”那样将各学科简单拼加,而应该涵盖各学科的核心内容,形成“水果沙拉”的融合效应。

这样,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各个学习圈深度卷入式学习。学习圈成员从教师视角分析项目式学习案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明确产生持续学习动力的驱动问题,在交互研讨中进一步完善案例设计方案。这一环节处于反思观察阶段,有以下三个目标:①成员学会分析案例的优缺点,互相交流案例设计想法,并反思案例设计的不足,取长补短,达成共识,构筑学习圈协同交互的文化氛围;②梳理不同课程核心内容的融合点,打通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壁垒,形成知识脉络大网,织起思维提升小网,协助学生一步步形成解决跨学科问题的创新能力;③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改造成项目化学习案例,帮助学生建构跨学科、跨领域相互融合的知识框架。只有学习圈整体实现“教—研—悟”的变革,才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理念的革新,从而逐渐建构个性鲜明、具有学科特色的项目式学习课堂教学样态,在多学科相互融合中实现学习圈整体深度卷入式学习。

3.破界项目式研修实践第二阶段

(1)专家诊断

专家听取各个学习圈项目式学习案例设计的汇报,指出各案例设计的不足之处,重点关注驱动问题的落实。例如,案例设计过程中出现学科特色取舍问题时,教师要从整体考虑,删减不必要的学科元素,使各学科和谐融洽。

(2)学习圈协同交互

我们学校结合项目式案例设计的理论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多个学习圈协同交互,各教师进行反思与优化,共同完成项目式案例的优化,最终形成了以校园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精灵果种植”项目、以校园建筑文化为特色的“圆的认识”项目、以学校科技节为特色的“追光”项目等。

各个学习圈协同交互,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研修共同体整体深度卷入式学习。这一环节处于行动应用阶段,有以下三个目标:①学习圈倾听专家以及其他学习圈关于案例设计的新想法后,进行反思,进一步改进案例设计;②实现学科融合,通过抽象概括等方法,提炼出多个以校园文化为依据,符合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项目;③学习圈之间交流讨论,进行分享与对比,促进良性竞争,增强学习圈研修共同体的凝聚力,整体提升学习圈研修共同体的核心素养。

三、校本研修新样态的特征

路桥小学打造共同学习圈,组建以常规诊断为主的助力圈、以教学提升为指向的引力圈、以理论创新为目标的活力圈,通过解读与分享交流、实践与反思、专家诊断、二次研修实践,与学习圈理论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的四个关键步骤相契合,实现由个体独立的浅层学习转向群体协作的深度卷入式学习,解决了教师个人成长的共性问题。

通过学习圈成员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对话、自觉发展,我校校本研修形成新样态,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本研修新样态具备以下四大显著特征:一是教师研修中组建的学习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习圈理论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的四个关键步骤完美契合,能够解决研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使教师的研修成效显著提升,并建立更立體的研修体系。二是在学习圈内,个体研修目标和共同体的研修目标具有多重内在驱动,包括学习圈成员的成长内驱力、多个学习圈整体协同成长的内驱力、展示学习成果内驱力等。在这些内驱力的共同驱动下,学习圈研修共同体有序、高效地完成各具特色的研修目标。三是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目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实现多维度评价。破界项目式研修既指向教学技术与学科素养的学习,又指向科研素养学习,力求校园文化认同。这样的项目式研修将教师的个体研修扩展到异质群体研修,由个体独立发展扩展到群体协作发展,使教学技术与教学观念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立体化,并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四是学习圈具有圈内合作、圈圈交互、凝聚共生等多方协同交互机制。学习圈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在各学习圈之间相互比较,实现学习圈研修共同体的协同交互,以充分挖掘教师的个体潜力,发挥各自优势,在反思与改进中,提升学习圈研修共同体的专业素养,从浅层学习扩展到深度卷入式学习。

四、校本研修新样态的成效

我校实施校本研修新样态后,学习圈中的各教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能够梳理课程知识脉络,打通学生的成长壁垒,构筑学生素养提升通道,提升自身的案例设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我校的“小麦智能灌溉”项目式学习课程,获得市级课程融合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这是教师在协同交互中共研究、共成长,从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革新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个体特征的课堂教学样态。其二,教师集体的专业素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习圈建构课程知识网络,形成新的思维成长框架,开辟学生跨学科素养提升的渠道;本校的写作校本课程“异彩纷呈STEAM”,既展示了教师各自的特长,又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学习素材。“小麦智能灌溉”项目式学习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打造,涵盖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体现校园农耕文化的特色,凸显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三,全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路桥小学语文组代表学习圈荣获浙江省优秀教研组的称号。集体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每一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每一位教师对校本研修新样态模式与文化的认可和践行。只有长期坚持校本研修新样态的实践,才能解决年龄结构、学习背景、发展方向不同等多方面问题,真正破解教师研修方式单一性与形式化,实现教师研修个性化、自由化,让教师产生活力,自发、自主、自觉地投身到研修中,最终实现全体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学习圈理论下的教师研修新样态,聚焦教师群体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以解决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为内在驱动,搭建助力圈、引力圈、活力圈,建构学习共同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建构由个体独立的浅层学习转向群体协作的深度卷入式学习,高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鹭.论库伯“学习圈理论”的价值内涵及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9-21.

[2] 葛素儿.任务驱动·卷入推进:小学数学项目式研修的策划与推进[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Z1):12-15.

[3] 葛素儿,王敏军.“经验学习圈”视域下项目式研修的推进路径:以“指向联结力的结构化学习”项目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Z2):20-23.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小学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造微入妙翻转教研
最美“乡下人家”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立足师本: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