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

2023-02-11李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李凤

[摘 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學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优化实验设计,强化实验指导,突出实验主体,关注实验对接,拓展实验空间,组织实验反思,以优化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90-03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对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要依据基本学情进行指向明确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科学实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科学教学从理论向实践过渡。教师要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筛选适合的内容开展科学实验,降低科学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深入思考、自主探索,从而有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明确实验目标,渗透培养内容

在科学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梳理教材内容,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实验的趣味点,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教师适时展示实验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让学生理解实验的意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流程,使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科学教学的成效。

下面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尝试从多个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意识到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中加入等量的水,并在杯壁上标记起始水位;其中一个杯子盖上盖子,另一个杯子不盖盖子;把两个杯子同时放在通风、向阳的位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两杯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不盖盖子的水杯中的水明显少于盖了盖子的水杯中的水,而且盖了盖子的杯子杯壁上有水滴。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享实验发现,并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消失的现象?”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在阳光下晾衣服,一天就能晾干,衣服里的水消失了。”有的学生说:“天热时,我家门前的小河就干涸了,河水消失了。”最后,教师利用追问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触碰知识内核:“那你知道水去了哪里吗?”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教师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秉承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探索,树立正确的科学实验观,能够深化学生对科学实验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设计,启动培养计划

教师要优化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分组,同时明确组内分工,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完成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面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本课的主题实验之前,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点酒精灯、烧水,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有的学生负责观察温度计。由于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温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教师应提前说明注意事项。其次,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教师让学生分别从俯视、仰视、平视这三个角度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角度的读数差别,从而学会正确读取刻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说:“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柱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就停下了。”有的学生说:“水在加热时,杯底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不断上升并且变大,升到水面时破裂了,水面产生热气。”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活动,形成了乐于合作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小组内与其他成员互相交流,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生共同观察水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以图文、数据等形式记录实验,提升了总结归纳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强化实验引导,提升培养效率

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实验引导,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深入分析实验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实验方法,顺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完成科学知识内化,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只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缺乏基本的科学思维。例如,大多数学生对冰这一事物存在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只知道天冷水就会结冰,天热冰就会变成水,却没有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在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冰融化了》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水结冰的原因是什么,再顺势引入问题:“如果加热,冰会出现什么变化呢?”其次,教师给学生分发冰块和吸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工具使冰融化。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用吸管对冰块吹热气。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冰块被吹热气的一面融化得更快,从而得出加热可以加快冰块融化的速度这一结论。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结冰的试管进行实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对比冰融化前后的刻度变化。学生由此发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从而初步理解热量与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教学材料引入实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实验顺利完成,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强化引导,使学生保持认真的实验态度,展开细致观察。这样,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突出实验主体,培养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欠缺,科学实验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应立足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活动,突出实验主题,确保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控科学实验的节奏,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帮助学生内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能体现空气存在的实验材料,如塑料袋、气球、哨子、打气筒、扇子、一瓶水、托盘等。在课堂上,教师组织接力游戏,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材料传递空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会流动,如组织吹哨子比赛,比一比谁一口气吹的时间更长。在长时间吹气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缺氧的不适感,进而理解了空气的价值。

学生通过多重实验操作,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一般物质的属性和特点,如占据空间、有质量等,有效内化了科学知识。教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自主准备实验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增加了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科学实验的作用。

五、关注实验对接,优化培养进程

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教师应适当融入生活元素,以降低科学实验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实验完成度,提升实验教学效率。教师巧用生活资源,将科学实验与真实生活相对接,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悟科学原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把一个纸团固定在透明杯内底部,然后杯口向下,将杯子垂直扣入水中,水淹没杯底,这样,杯子里的纸团会不会湿?”学生积极进行预测,大多数学生认为纸团会湿,少数学生则认为纸团不会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主动进行实验探究,成功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是纸团没有湿,有个别学生的纸团湿了,教师协助其寻找原因,如杯子没有垂直地倒扣进水里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杯子里的纸团没有被水浸湿,是因为杯子里的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

教师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杯子和纸团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形成积极探索科学原理的意识。

六、拓宽实验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实验不应局限在课堂、实验室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实验训练空间,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科学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实验的自由度更大,实验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强。

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时,教师将小风车作为实验材料,首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手里的小风车是不转动的,你有什么办法让小风车转动起来?”学生踊跃回答“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起来”等。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让风车转动起来?”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这些方法促进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能让风车转动起来。”教师设计的问题链,有效聚焦“风”这一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了风这一抽象的概念。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风的视频,如大树的摇曳、国旗的飘扬、炊烟的飘散等,让学生根据这些现象感受风的存在,并明确: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观察无形的风需要借助其他物体。再次,教师进一步提问:“在大自然中,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教师展示风的成因演示盒,在纸筒内点燃蜡烛,在入风口点燃线香,在出风口放一个风轮,引导学生观察烟的飘动和风轮的转动,判断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最后,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体现了风、风的成因是什么,并通过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布设课后实验任务,延伸科学实验训练,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能够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灵活运用在课堂上习得的实验方法,在生活中完成实验任务,不仅能巩固科学知识,还能提升自主探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七、组织实验反思,实现培养目标

科学实验是不断试错、验证真理的过程。学生要学会在失败的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法,优化实验,得出结论。教師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汇总整理,再逐一找到应对方法。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梳理实验流程中的正确操作和过失操作,能够深入理解实验内容,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验证科学原理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来做“热气球”》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热气球的图片,让学生对热气球有一定的认知。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如塑料袋、蜡烛、塑料筒、打火机等,要求学生自制简易的“热气球”,共同探究如何给热气球加入空气。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为学生讲解注意事项。本次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塑料袋边缘过低,挡住进气孔;塑料袋直接接触到温度高的塑料筒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失败的原因,改进实践步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经过反复尝试,学生完成放飞热气球的实验,并能够反思失败的教训,形成科学思维,对科学实验秉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基本学情,并依据实际情况整合、创新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通过科学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鹿建桂.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2):79-81.

[2] 刘忠庆.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J].辽宁教育,2022(9):70-73.

[3] 谢木生.小学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思考[J].名师在线,2022(26):50-51.

[4] 徐爱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2(26):47-49.

[5] 高临静.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10):84-85.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