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活化科学课堂策略初探

2023-02-11王亚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王亚萍

[摘 要]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自然对接,是重要的教学启动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升学生观察、研究、分析、总结的能力。教师要深入研究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有意识地整合科学教学资源,确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延伸教学训练,以提升科学课堂的品质,凸显科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87-0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课程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多契合点。构建生活化科学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借助多种渠道收集生活素材,为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之中。

1.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具有普适性的特点。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教材的使用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教师应对科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筛选出其中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要素,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升科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时,教师拿出一些物品和一个装满水的水槽,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并作出判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果老师将这些物品都放入水槽中,哪些物品会沉入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教师选取的物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对它们都比较熟悉,基本能够做出正确的预判:“小石块、铁钉、回形针会沉入水底;空瓶子、海绵、塑料板会浮在水面上;橡皮、萝卜不会沉入水底,但也不能浮在水面上。”其次,教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了学生的判断后,进一步推出学习内容:“通过这个实验,你能推测出影响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有了预判和验证的经历,继续探究这些材料的性质,在讨论后给出了反馈:“这些物品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关键要看材料的构成。如果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品,其沉浮与体积、重量无关;如果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品,其沉浮与材料的性质和物品的形状有关。”最后,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实验中选取了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物品,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前的猜测,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2.引入生活素材

在科学课堂中引入生活素材前,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深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学生的学力为基础,选择并引入适当的生活素材,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收集教学素材,如教辅材料、校本课程、网络平台等,以优化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个内容时,首先,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猜想:“将马铃薯放入水中,它是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学生进行猜测:“马铃薯会浮起来。”“马铃薯不会沉到水底,也不会浮在水面上,应该是悬浮的状态。”其次,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是马铃薯沉到了水底。虽然马铃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材,但学生还是产生了误判。再次,教师继续推出实验任务,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果把食盐,或者味精、白糖放入水槽中搅拌,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吗?请同学们先做出预设,再展开小组实验,验证自己的预判。”最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调整水槽中的液体,让马铃薯浮起来,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师引入生活素材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实验预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把握教学契机,推出更多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生活化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体系应具有三维性,即知识、方法、情感价值的结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目标体系,规划生活化教学方向,以明确学习范围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1.精选生活内容

科学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许多契合点,教师应精选生活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展开学习,使教与学实现和谐统一。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然启动学科思维。

例如,教学《热起来了》一课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认知积累,给出了各种答案:“可以采用运动的方式来热身。”“还可以通过穿厚衣服、盖被子來保暖。”“或是吃热的食物,喝热水,晒太阳,都可以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接着,教师继续引导:“衣服和被子本身能够产生热量吗?”学生立即回答:“不能,但是衣服和被子能够保存热量。”经过深入思考,学生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在探索中建立科学认知。

2.优化学习目标

科学设计学习目标,能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教师要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教学质量。学习目标的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具有三维性,即知识性、方法性和情感性,还要贴合素质教育理念。其次,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具有梯度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更多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三,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开放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学适配性。最后,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突出实践性,应结合科学课程生活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价值。

例如,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习目标设定为:①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如金属热胀冷缩的性质和条件等;②自主设计便于操作的实验活动,能通过实验有效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并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③培养探究意识,能初步认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性、方法性和情感性特点,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了解生活中金属热胀冷缩的现象,从而获得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三、组织教学活动,提高生活化学习效率

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借助实验和操作等活动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建立科学认知。

1.推出生活实验

科学课程有丰富的实验内容,教师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推出生活实验,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形成科学认知。科学实验与学生生活有诸多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利用生活化材料进行实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凸显生活化实验的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学习,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深入研究中形成科学认知能力。例如,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常说‘热胀冷缩,你们知道水也会热胀冷缩吗?水是如何热胀冷缩的呢?”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烧水的场景,水烧开时会沸腾,稍不注意就会涌到水壶外。这个生活案例很常见,能够证明水具备热胀冷缩的性质。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推出实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杯子、试管、吸管、红墨水、滴管、酒精灯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水的热胀冷缩性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实验的视频,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操作方案,梳理实验过程,确保实验顺利推进。这样,学生将科学实验与真实生活对接,科学认知得到了提升。

2.组织合作活动

科学实践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如集体讨论、课堂演绎、创意制作、生活观察、游戏竞赛等。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出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完成学科认知内化,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对合作学习比较感兴趣,教师据此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教师先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再将一根金属条的一端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触摸金属条的另一端,并说说是什么感觉。学生感受到金属条开始发热,从而理解热可以通过金属传递。教师打开电炉,让学生接近电炉,感受热传递,学生由此认识到热也能在空气中传递。这两个简易的实验都能在生活条件下完成,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延伸教学训练,拓宽生活化学习渠道

教师要延伸教学训练,通过布置电子作业、投放探索任务等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

1.布置电子作业

布置电子作业,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学科训练,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将科学学习延伸至生活中。教师要解析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任务,如借助网络查找科学信息、自主制作科普小视频、参与网络交互活动和信息共享学习等,使学生在完成电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电子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科学探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梳理关于保温、隔热、降温等方法,然后布置制作保温杯的任务:“请大家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自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要求总结制作过程,并将制作完成的保温杯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交互平台。”学生纷纷行动起来,顺利进入到方案设计、材料收集、制作改进环节。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统一处理学生上传到网络交互平台上的照片,从中挑选一些典型案例,为集体展示做准备。这项贴合真实生活的电子任务,拓宽了生活化学习渠道,成功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制作出各种作品,教学设计取得了成效。

2.投放探索任务

科学课程具有生活化属性。教师要对教学训练进行延伸设计,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讨论、研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课程与生活有许多对接点,教师要做好设计和组织,鼓励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实践体验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养成学习习惯,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学生对科学探索任务有参与兴趣,教师提出生活化探索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时,教师提出课外探索任务:“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亲眼见过极昼和极夜,请同学们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并将精选处理后的信息共享给大家,比一比谁搜集的信息更有价值。”学生积极响应,展示出的信息形式多样,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并且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在这个探索任务中,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展开信息搜集和处理,其调度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网络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积极响应,完成科学知识的构建,凸显生活化教学设计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将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对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借助多種辅助手段推出生活化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实验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邱晓妮.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1(20):25-26.

[2] 赵望.小学科学课堂训练设计组织策略探微[J].新教育,2021(20):49-50.

[3] 任丽珺.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130-131.

[4] 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07,180.

[5] 公绪凯.浅议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6(8):31.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