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核心要件和设计原则

2023-02-11孟晓臻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

孟晓臻

[摘 要]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对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一种突破与拓展。教师要通过融合多学科、多领域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下单一而割裂的教学模式,实现全科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拓展跨界资源、聚焦学习方式、关注跨学科学习过程等途径,丰富教学内容,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涵解读;核心要件;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1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提出,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并将跨学科学习列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范畴,旨在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之间的资源融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下单一而割裂的教学模式,实现全科育人的教学目标。2022版课标如何定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其本质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笔者围绕这三个问题,谈谈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一些理解。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顾名思义,就是以语文课程为立足点,通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多维跨界,借助学习任務群的形式,促进立体信息的交汇贯通,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属性定位:确定语言文字运用

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属性下的跨学科学习,理应坚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不动摇。

跨学科学习所涉及的资源不是孤立零散的,其本质在于整合。即从语文课程出发,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能力和思维,来解决某一具体学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其他学科来促进语文课程的学习。2022版课标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具备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基础。其中,作为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语言运用维度,同时承载了思维工具的效能。语言所传递出来的诸多美感,与美术、音乐,甚至信息科技等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点,也为跨学科的整合和融通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不仅要立足语文本身,更要在“跨出去”之后再“跨进来”,更好地为语文课程服务,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提供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资源、素材资源。

2.目标归旨: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2022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和呈现形式,并从具体情境、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首先,学习情境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呼唤真实的情境,这种真实一方面指向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则以生活为基础,以贴近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为核心,以激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思维为目标。其次,学习方法要源于驱动性任务。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在跨学科学习之前就掌握学习方法,也不能在实施之后自主提炼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不能依赖直接告知与灌输等教学手段,而要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觉地、无意识地选择相应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在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后,自然内化并悦纳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最后,学习评价要反哺自主学习。2022版课标积极倡导“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师之教、学生之学和师生共评,要处于目标、活动、反思的统一思维轨迹中。通过明确的评价维度、实在的评价工具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对跨学科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朝着预设的目标前行。

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要件

基于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定位,可以将2022版课标解读朝着其内核本质不断深化。从本质上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要由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三个关键概念构建而成,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这一核心理念的定位,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本质及匹配的设计原则的把握,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护航作用。

1.全科育人:关注多维领域的任务设计

国家课程体系的构建,决定了全科育人的核心理念,跨学科学习则成为夯实学生综合性素养的重要路径,着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要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与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维度有机整合。一方面拓展学生能够关注、整合的课程资源,广泛吸收和运用多维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方法和策略,将语文课程推向广阔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要确保语文课程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即坚守语言运用为跨学科学习的主战场,让学生在跨界融合的言语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由此可知,语文跨学科学习既要坚守“姓语”的本位立场,又要兼顾“跨”的本质需求。不管是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交汇之“跨”,还是上位概念下的思想融通之“跨”,抑或者是具体方法和策略的互通之“跨”,都要在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借助多学科知识的汇总融通,夯实全科育人的基础。

2.深入融合:关注概念和概念的活动设置

核心素养不是源自知识的堆砌、方法的积累,而是依托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深度学习。基于整合本质下的跨学科学习,需要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准彼此的交融点。这就需要教师关涉多种学科的核心大概念,促进学生大概念的深度学习。

从跨学科学习来看,实现多领域整合下的深度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鲜明的特质:一是跨学科学习不是表层的信息累积,要提炼出具有本质属性且可迁移的核心大概念,以形成统整和聚合之势;二是避免随心所欲的整合,既要明确学科融合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学科跨界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三是要依托学习任务,将跨界整合融入具体的任务之中,便于学生自主调配已有知识,以更好地参与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彰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由此,跨学科学习中大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要借助大概念将原本零散、割裂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要基于大概念的提炼和落实,创设鲜活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唤醒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以更好地存储、提取、运用多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基于统一的核心大任务,将大概念融入分解细化的小任务之中,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和板块下完成对大概念的理解、吸收与运用。

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提取和抽象,彰显语文课程的概念核心,促进概念的升华认知,助力跨学科学习效率的提升。

3.利用评价:关注运用多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跨学科学习不是形而上的虚无过程,而要紧紧依托实际,通过真实的评价,对学生整合性运用多领域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评判和诊断。所谓真实的评价,就是基于真实情境,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生展现出来的真实学习状态进行评判和甄别的过程。跨学科学习的着力点不是简单地获取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在跨界思考和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已有知识的交融互通,在进一步综合化、结构化的状态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鉴于此,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遵循以下三点:一是搭建评价的平台,即将评价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多学科整合下的实践活动之中;二是关注评价的过程,避免零星的散点式评价,更不能将评价只留在最后环节,而要贯穿整个过程;三是关注评价的主体,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三维融合,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

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1.拓展跨界资源,彰显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借助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跨界融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所能关涉的学习资源,还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特点。这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从原本的单纯阅读,转化为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强化课堂内外、语文内外的整合,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多维体验。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文章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果单纯以教材节选的内容为对象展开教学,学生探究所能整合和运用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洞察人物的形象特点。基于此,教师先紧扣课文内容,设置统整性问题:“诸葛亮究竟是‘借,还是‘骗?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最后,教师补充拓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和拓展资源融通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将探究的视角向着更广阔处延展,让学生从能识天时、识地利、识人和等不同角度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编排的课文中,而是借助多维的方法拓展资源,形成跨学科融合的综合体系。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帮助学生既厘清了人物的阵营归属,又洞察了人物关系;通过影视剧的跨界融合,借助鲜活直观的资源,既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又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思维认知,使学生在把握综合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关键性素养的发展。

2.聚焦学习方式,彰显学习的自主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一直被忽视。2022版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由于资源的丰富和多维,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为例,文章主要记叙了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够在夜间快速、安全飞行的秘密,继而发明雷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设置拓展型跨学科要求:(1)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人类的发明创造也是从动物身上获得启发的;(2)借助科学知识,大致了解发明雷达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3)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题为“……的秘密”的习作。上述要求,教师先从知识获取的维度,将语文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搜索技能进行跨界整合,有助于学生收集更为丰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筛选;再将语文学习与科学学科进行跨界融通,有助于学生从积累知识、运用方法的角度,了解雷达发明创造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为后续习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确定资料收集方法,自主选择介绍对象,自主向科学领域迈进,自主模仿练笔。

由此可见,上述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归旨,是要重新回到语文课程,助力学生习作的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进行跨界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习作练笔这一学习任务。

3.关注跨学科过程,彰显学习的探究性

2022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提出了撰写研究报告的要求,这不仅与学习相关,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收集紧密相连,其本质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这就决定了跨学科学习要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明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具体的学习需求,进而展开探究。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其中单元编排的《鸟的天堂》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作者巴金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将他两次前往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翔实而生动地描写出来。描写动态之感的典型语段,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表达密码,才能将群鸟纷飞的画面展现出来呢?由于学生无法直接从单纯的文字描述中形成理解,所以动态的画面感和活力感也就无法浸润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将这段话的学习与视频拍摄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这段文字拍摄成一段视频,你会怎么做呢?”借助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语文学习与视频拍摄、剪辑、制作融合起来,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先尝试学习信息技术方法,也可以与美术课程关联,从美学的角度学会构图,以拍摄出最佳的视频画面。将美术和信息技術的学习方法,融入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找到多元课程之间的思维链接点。学生发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呈现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展现出鲜明的差异;作者使用了大量短句子,显示出强烈的跳跃感,如同视频中快速切换的镜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广阔的探究空间,并及时发现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巧妙利用学生直观性思维较强的学情特点,将语文课程的难点转化为更加贴合学生思维特质的视频拍摄和制作任务。通过跨学科的探究和思考,解决了实际问题,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基于2022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属性定位,跨学科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充分把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本质,拓展丰富的资源,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借助跨学科整合的优势,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
开放空间格局下图书馆导视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产品设计中的界面设计
谈舞台灯光的设计原则
基于人文关怀背景下的适老居室空间研究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智慧产品形态造型语言研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