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阅读课堂质量教学的实施方法
2023-02-11王晓蕾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育秀学校261300
王晓蕾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育秀学校 261300)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课堂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尽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依旧存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仍需探讨的问题。
一、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可接触的媒体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他们容易被游戏、搞笑视频、低俗文字所吸引,很难耐下心、静下气坐下来去读一篇文学作品。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在家长合理管制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同时,老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阳光阅读上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为此,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大大加强。首先,语文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阅读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词汇积累途径,在阅读中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触类旁通,形象记忆。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在阅读中,同学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表达能力不知不觉间得到训练。其次,语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老师精心选材、用心引导,注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听、目视、脑动、心悟、口发、手写,敢于质疑和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天长日久,阅读习惯自然养成。在质疑与发问中,大脑高速运转,思维能力逐步提升,阅读视野越来越开阔。
二、构建语文阅读课堂质量的策略方法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打造高质量课堂。高质量课堂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完美配合。
1.设计精彩的导入语,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精彩、新颖的导入语就像是助燃剂,具有激人思维的功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一边放映西湖春夏秋三季美景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描写西湖这三季美景的诗句,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西湖的冬季,进入本文西湖雪景的学习中。再如,教学《秋天的怀念》,先用情景设问:假如一个人因疾病或意外失去双腿,他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中,大屏幕展示史铁生洋溢着灿烂笑容的照片。教师继续讲述:“可是,你们知道吗? 他在21岁时高位截瘫,却在38年轮椅生涯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史铁生! 大家猜一猜,是谁给予他希望,让他在绝望苦闷暴躁中重拾生活的信心呢?《秋天的怀念》又是对谁的怀念?”这样,学生在疑问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2.精选讲读课文,做好课堂阅读的引路人
初中学生阅读重在教师的阅读教育,所以教师要做新课标的践行者。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在阅读与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学期教材拿到手后,教师需先研究教材单元构造、篇目安排,然后根据目录确定每单元的重点讲读篇目。一般情况下,每单元在确定1~2篇重点讲读课文后,精心设计好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阅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圈点勾画出疑难、不解之处,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提交上来,老师再进行第二次备课梳理,这样,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更贴近学生,课堂达成度自然更高。如教学《三峡》时,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这些句子看不懂。课堂上,老师就着重就这几个句子的语法、句式、词类活用方面的知识给他们解析。然后分层次、分季节反复朗读,注意指导语速、情感,然后再品读赏读:品佳句,说喜欢的原因;赏美景,分析不同季节的特点;发挥联想,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想到写水写山的名句,这既是对课文的理解,又是知识的拓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既传授知识,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3.逐步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除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外,教师在讲解重点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导语、怎样确定目标、应设计哪些学习任务等,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方法,剩余的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老师要做他们最忠实的学生。
一是下放导语权。课前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设计好的导语,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让学生做老师,他们大胆激情地导入,同学们在新奇与激动中已把目光聚焦到这节课的内容上来,接着,教师再乘势上课。如《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学生用《晏子使楚》的故事设计的导语,让同学们立刻产生了共鸣,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是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提问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人。这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例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有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这篇短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景物? 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闲人”是什么意思?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说明学生课前下了足够的功夫,才把课文挖掘得如此深。
三是下放评价权。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赞扬,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指导。在讲读课中,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把评价权下放,让学生参与评价,互评、自评,深入分析表象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
教师根据文章难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自读课文,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降低阅读学习的枯燥性,在这样的学习评价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拓展延伸,创设课外阅读的软环境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开阔,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本身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材搭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应当发挥这一优势。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乐于阅读、随时阅读的习惯。
一是以课本为基石,拓展阅读。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明确了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师生每周都双向收集整理主题、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小美文,一般找名家的、短小精悍的、适宜学生阅读的素材,增加拓展阅读的内容和资源,利用阅读课和早读、晚读时间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随时进行语言演练、精品摘抄、质疑问答、综合实践等活动。这样,阅读资源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阅读,还能够更好地释放阅读的潜在作用,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二是结合课标,注重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根据教材安排,每一册课本都有相应的名著阅读篇目,老师就利用每周二和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如果学生读不进去时,老师可以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一个精彩片段,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说出一个主要人物让学生争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该人物的事迹,如《水浒》片段、《三国演义》片段,吸引他们由看故事开始,渐渐进入名著的世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让学生学会品读人物、品味情节、想象画面……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随性而发。在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享受收获的快乐。
三、结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发展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学生,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上去,文学素养自然养成,使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