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路径

2023-02-11刘凤清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266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石拱桥典故课例

刘凤清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 2664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猎广泛,主要包括思想、文字、书法、民俗、古诗词等多种文化形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直接或者间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胜枚举。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印象,势必会激发爱国热情,使其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上发挥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视野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历史典故, 挖掘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既包括学生熟知的文字、古诗词,也涉及一些先进的思想与经久不衰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融入,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形式不同、内涵不同的多元文化。尤其在学习古诗词这种较为常见的文学体裁时,可以从古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诗词内容等不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借助于某一个历史典故向学生传达古人的智慧或者某一种优秀品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在历史典故中汲取更多知识养分。首先,历史典故大多出自正史,其文献来源具有一定权威性,因此,学生在聆听历史典故时,可以快速进入历史典故所营造的故事场景中,并快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促使下,学生对当下所学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印象。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与历史典故产生情感共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以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代诗歌四首为例,其中,第一首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观沧海》。这是一首气势磅礴,令人荡气回肠的古诗,在学习中,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曹操的历史典故。如“望梅止渴”,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由于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为了稳定军心,曹操将手指向前方说道:“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一时间,行军速度也逐渐加快。学生一方面被曹操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另一方面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也产生深刻印象。再回到《观沧海》这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感受曹操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与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历史典故是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斗志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讲授古诗词或者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引用的历史典故需要与所讲述内容存在直接联系,典故内容或者与创作者息息相关,或者与古诗文内容遥相呼应。这样一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历史典故的真实性需要经过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的证实,避免引用坊间传闻或者民间野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第三,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引用历史典故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互动的方法,对其中出现的人物、事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样一来,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二、借助微课资源, 汲取文化精髓

“微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制作成课例片段。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微课这种授课形式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尤其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围绕所讲述知识点,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碎片化内容制作成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微课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与自主探究,汲取更多文化精髓。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古文、古诗词等,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能了解一些文字性知识,很难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而微课资源恰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生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课例片段中汲取知识养分。其次,由于微课资源短小、精悍,每一个课例片段时长在5分钟左右。这样一来,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花费最少的时间便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学生可以把微课资源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学生脑海中一旦积累了相关知识点,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得到有效运用。这对巩固学习基础、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社戏》为例,这是由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小说以社戏为创作核心,向学生展现浙江绍兴地区早年间盛行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学生对社戏比较陌生,为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社戏的起源与这种艺术形式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套课例片段,对这种浙江绍兴地区独有的文化形式进行详细介绍。如绍兴旧时习惯,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社戏一般在庙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场所演出。戏台搭在祠庙里,就叫庙台;搭在路口或空旷处,就叫草台;搭在河岸边,就叫河台;搭在临街,就叫街台。社戏的兴盛,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当学生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初步了解后,可以将其他地区的一些民间戏曲文化以微课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四川的灯戏、泉州的梨园戏等。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将微课资源作为参照,来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微课资源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在这种环境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接触更多书本以外的文化形式。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助学与促学功能,给学生提供足够预习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同时,正确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将微课资源与所学内容建立起必然联系,预习应充分考虑所涉及重点学习内容,再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为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在参照课例片段时,学生应当提取出课例中的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穿插到所讲授的内容中,然后对课例资源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学习重心。第三,在预习过程中,认真仔细浏览和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不同形式与内涵。这样一来,才能积累更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

三、教学案例分析, 走近多彩文化

中学生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除了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走进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自主判断、自主学习来感受古人的无穷智慧,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底蕴。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这是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并以赵州桥、卢沟桥作引,来说明和阐述石拱桥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与科技含量。作为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为全世界桥梁专家啧啧称赞。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起源,首先出示教学案例,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如“茅以升先生在《桥梁史话》前言中指出: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建于洛阳,旅人桥建成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后来遭到损毁。明清时期,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国石拱桥在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等方面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时候的石拱桥远已超出了单一的功能性,它们蕴涵着地理水文、民俗民风、环境景观、人文情怀、建筑美学、文化交流等,饱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怀”。在这段文字出现以后,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中国石拱桥这一桥梁建筑文化形式发表见解。如有的学生评述道:中国石拱桥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古人逐步掌握了石拱桥的建造方法,这就给后来中国石拱桥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例分析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印象,进而会快速引发情感共鸣。出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考虑,教师应将这种方法与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分析教学案例时,应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并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客观角度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二,针对案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形式,应当认真做好记录,并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比较分析,来归纳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理解,有助于感受到古人智慧,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脑海中能够积累更多不同形式、不同精神内涵、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不仅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有效路径,还让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领略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同时,坚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

猜你喜欢

石拱桥典故课例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课例
家乡的石拱桥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桥的童话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