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2023-02-11刘景娜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西缸窑第二小学063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校本劳动技能

刘景娜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西缸窑第二小学 06300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就需要我们拓展劳动教育实现途径,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积极探索有意义、有效果地劳动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动手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活技能、服务技能、合作技能、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一、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1.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结合教育理论及学校实际,开发一系列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确定不同劳动内容,精准定位到每个年龄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劳动能力点,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校本教材的编排,关注学生现阶段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和动手能力不同,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以及编排也不同。例如,一、二年级劳动校本教材开篇运用儿歌引起学生兴趣,将劳动课内容用口诀来记,学生很容易记住,并开始进行操作。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劳动教育课本去掉了拼音,开篇导入部分改为具体情境设置,唤醒孩子劳动意识和能力。到了五、六年级,教材直接呈现劳动任务,用图文形式把复杂的劳动步骤一一分解,更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学龄不同,在劳动内容选择和校本教材编排上向相应学段学生能力倾斜,学生经过六年的劳动课程学习,循序渐进掌握生存技能以及劳动能力等。

劳动校本教材更深切走进学生生活,选取劳动能力点偏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尊重家人能力以及集体团结协作能力。例如,一年级劳动校本课中,能力点为系鞋带、叠衣服等;二年级劳动内容有洗桌布、整理书桌、拖地板等;三年级会有认识身边的家用电器、和同学一起大扫除等;到了六年级则为能独立去超市购物、为老师和长辈按摩、学会一样拿手菜等。校本教材的开发使“三四四”劳动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得以落地。

2.拓宽劳动教育实践途径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生家庭情况和学校附近一些有效地社会资源进行了初步了解,近而规划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体系实践路径。首先,深入挖掘校内资源,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包括种植基地、社团活动基地以及软件编程开发基地等;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课题的开发,注重劳动教育的潜移默化。其次,充分利用家庭这一劳动教育主阵地,通过布置课后居家实践作业、开展亲子劳动主题活动等,家长在参与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技能、服务技能以及创新技能。与此同时,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每位家长都参与孩子成长。再次,深入挖掘社会劳动资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校外合作,成立“皮影制作”“陶艺制作”实践基地和“农耕劳作”体验基地;挖掘社区服务功能,与社区联手,为学生开设“红领巾”志愿者窗口,开展“城市换新颜”“小小清洁员”等一系列义务活动;制订以文化参观、手工制作、农忙劳动等主题研学活动。

3.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注重劳动教育学科融合,挖掘劳动德育价值,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生活常识、提升生活技能。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课文《菜园里》,把上课地点定在校内种植基地,孩子更直观感受到蔬菜的生长,对蔬菜有更直观认识,课文学起来更加有意思。劳动实践也可以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如在“小小清洁员”社区志愿活动结束后,布置作业:请你结合今天的实践体验,写一写你的感受。一天的体验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成就感,又深切体会到了清洁垃圾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心中对清洁工更加敬佩。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生活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创新技能。通过“阳光小农场”校内种植基地、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以及计算机编程辅导等,在老师引领下,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家庭快乐小厨房”美食制作评比活动,布置“叠衣服”“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等家庭劳动任务,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城市换新颜”等义务活动以及组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合作技能以及服务技能。

4.优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为适应丰富的劳动实践内容,“家校社”协同组建劳动教师队伍,优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校内配置专职劳动教育老师,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保证教师技能、理念符合劳动教育实践要求。针对学校开展的特色实践活动,在校外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例如,为与时代接轨,学校鼓励学生学习编程,与校外优秀的科技公司合作,定期有技术员来校对编程老师和学生进行技术指导。面对一些特殊的劳动技能,例如,开展家政、厨艺等实践活动,邀请相关专业的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操作讲解与实践。

二、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1.实物与情境相促进

在课堂中增加实物教学,创设真实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低年级是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关键期,由于低龄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相应的生活常识,但想象力比较丰富,共情能力强。因此,通过实物展示、创设情境,更能够调动起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劳动兴趣与能力。实物情境也同样适用于中高学段学生,尤其是在生活技能养成、活动基地教学中。例如,在掌握如何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并货比三家这一技能,课堂可以模拟小型超市,而学生扮演成不同的商贩、超市工作人员。

2.劳动与学科相融合

在劳动教育课堂加入学科成分,真正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融合、相促进,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例如,语文写作任务布置在“农耕体验”活动结束后。在实践中,学生对农村生活有了初步感知,感受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更深刻体会到了粮食得来不易等。这时安排写作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写出更加深刻的感悟,帮助学生在劳动体验后进行情感升华,使劳动体验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实现了融合课的意义和价值。

3.讲授与实操相融合

劳动能力的习得离不开动手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实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三四四”劳动教育体系探索中,学校综合以往劳动课中所出现的讲授与实际操作占比不科学等问题,创设讲授与实操“1+2”模式。通过劳动教育实践,精确讲授与实操在整堂课的占比,优化劳动课堂内容,提高劳动课堂效率。

在校内劳动教育课堂中,教师讲授原理或讲授操作过程只占课堂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学生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既得到了理论性补充,又能充分锻炼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编中国结时,教师利用微课视频简短介绍中国结以及它的意义与价值,呈现本课实践内容:学习吉祥结的编法。教师与学生一起编简单的吉祥结,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指导、纠正学生操作。

4.体验与评价反馈相结合

注入评价的劳动体验活动,才拥有灵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校非常注重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内省,也是劳动能力以及美好道德品质内化的过程。例如,在每次劳动课结束后,学生都需要填一张评价卡片作为对课上内容的反馈。在评价卡片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操作过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操作具体步骤或者注意事项进行简单说明,亦或者自己的收获总结。学生对每次实践课进行评价,加深了实践课开展的意义与价值。在校外基地实践活动结束后,老师会安排学生写体验感悟。例如,在“陶艺制作”实践基地,学生既实地参观了唐山陶瓷的发展,又切身体验到了陶瓷制作过程中的精细和难度。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以陶瓷制作体验活动为背景,以“我的一天”为题写自己的收获。学生的每个活动都有内化的过程,那么收获则会是加倍的。当然,除了自评之外,还包括他评。他评是面向家庭、社会的劳动实践最好的检验方式。低年级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主动做家务的能力。在实践活动后,会安排自己、同学和家长填写评价卡片,既是对孩子成长的记录,又是监督、激励孩子自觉完成家务劳动的有效手段。

5.开放性与个性化相成就

劳动实践的过程既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质疑与创造性思维,努力营造开放又充满个性化的劳动课堂。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会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例如,在“陶艺制作”基地实践活动中,专业人员对陶瓷制作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但在操作环节中,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创造力塑造作品;在编程教学中,教师讲解Python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掌握方法后,教师更注重学生运用Python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结语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不同实践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当然,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更好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合作技能、服务技能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校本劳动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