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法
2023-02-11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273500
张 然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273500)
幼儿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保教水平。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表现
一是教育内容小学化。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认知体系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促使个体认知不断发展完善。儿童的思维需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学前教育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应通过手工作业、游戏活动、故事、歌谣等直观简单的启蒙性教育内容,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学前教育小学化通常以幼小衔接为名,将小学的教学内容前置,以阅读、书写、运算为主,让儿童超前学习拼音、汉字、数学等抽象、复杂的内容。把小学的部分课程照搬到学前教育中,让儿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显然跨越了儿童当前的认知阶段,与学前教育的本义背道而驰。
二是教育活动小学化。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当利用幼儿对未知的好奇,鼓励其积极探索和思考,主动构建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此阶段,教师应是幼儿的引导者、促进者、带动者,为其创造丰富、有趣、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其发展和完善经验知识,同时实现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学前教育小学化中,教师对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却以小学化的灌输式讲授为主,儿童无法主动参与知识经验的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活动未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易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教育环境小学化。教育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为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服务。学前教育的教育环境应充分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规划。例如,合理布局室内外空间,创设多功能活动区域,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玩具教具、游戏材料、图书、乐器,为儿童提供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幼儿园,室内通常陈列着整齐的桌椅、书架、黑板等常规的“小学装备”,未提供适应幼儿年龄阶段的活动资源。这使得幼儿园创设的教育环境不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特色,儿童探索式的学习天性和游戏活动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四是教育评价小学化。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对后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进行相应调整,以优化和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教育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差异性,生成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价结果。然而部分幼儿教师对儿童的教育评价较为关注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其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前教育呈现本末倒置的状态。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
1.幼儿园层面
学前教育阶段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容易受到后者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幼儿园聚焦知识性课程的传授,关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为了提高盈利,提高自身竞争力,刻意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将教授义务阶段的教育内容作为招生优势,吸引更多生源,从侧面加重了小学化倾向。另外,一些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在专业性方面有所缺失,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理念和管理观念并不科学,也未能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运营管理中出现小学化问题时,也不能进行有效管控,使得该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是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保证。然而教师层面的相关因素也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推力。一是师资力量的匮乏。部分幼儿园因师资力量不足未能采取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也存在显著失衡的现象。由于大班额的存在,教师的精力无法聚焦到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教育。同时,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只能采用小学式的集体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失去学前教育特色,更加趋向于小学化。二是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不完善。专业培训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实践规律,强化幼儿教育基本教学理念。然而当下学前教育的教师培训并未强调幼儿教育内容、方式、理念的特殊性,还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授课模式老旧、培训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甚至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基于以上因素,教师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三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薄弱。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第一学历通常在本科及以下,研究生及以上人才较为缺乏。同时,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倾向年轻化,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未能遵循幼儿教学规律和教学理念,易落到小学化的误区中。
3.家长层面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的教育方式、理念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在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格外重视。由于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往往是偏向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小学教育内容的超前学习。一方面,家长大多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同时,家长的攀比心和功利心也易使其忽视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使得知识的掌握成为家长心目中幼儿教育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由来已久的应试教育思想,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往往期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使得超前教育的压力转移到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部分幼儿园只得将小学教学内容前置,助推了学前教育小学化。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治理策略
1.推动幼儿园规范治理小学化现象
幼儿园应从全园层面开展专项治理。一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政策规定,严禁在课堂中让幼儿超前学习拼音、识字、算术等小学课程内容,对布置家庭作业和组织测验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二是坚决抵制和改善大班额的教学现象,通过引进教育人才,优化班级资源分配等方式提高师生比例。例如,通过将大班进行拆分、设定每年入园学生额度、引进新教师等措施控制每班人数。三是纠正小学化教育环境,不断调整和优化幼儿活动区域,设置开放、多样的活动空间,配备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点的玩具教具,满足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需要。例如,将教室设计为开放式,设置积木区、图书区、绘画区等多功能区域。四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幼儿为中心,强化衔接意识,减缓衔接坡度,帮助适龄儿童做好生活和学习多方面的准备,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五是强化园长等管理人员培训,制订科学的专项培训方案,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自查自纠园内的小学化问题,为幼儿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强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坚持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避免过早引入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不断进修和参加培训,了解国家相关幼教政策,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保教水平。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应注重对其进行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加强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采取老教师“传帮带”等方法,帮助其深刻领悟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符合学前教育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科学的保教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创新教学思维和方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特点和兴趣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和科学知识。
3.引导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念
家长的育儿理念和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超前教育思想和望子成龙的功利心态往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推力。只有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树立科学育儿观,学前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幼儿园要积极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超前教育的危害性,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淡化功利教育心态,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为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在深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开发。与园方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积极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工作。
4.促进家园合作,共筑幼儿良好成长环境
家园合作是指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参与幼儿教育,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并深入进行交流、支持和互动,旨在为孩子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家园合作的双向互动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一是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面向家长开展幼儿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保教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建立家园沟通平台。通过建立家长会、微信群等组织和沟通平台,或定期组织家访,让家长了解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反馈孩子在园所的表现和需求,促进家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三是开展家园共育活动。鼓励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手工等,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四是鼓励家长为幼儿园办学献言献策,邀请家长参与制订教育计划和活动方案。同时,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决策和管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设立家长志愿者团队,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如教学观摩、活动策划等,增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协同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