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发展研究
2023-02-11苏丹
苏 丹
(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0)
近年来,中俄两国务实合作持续扩大。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沿边开放大省,依托与俄毗邻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着对俄科技合作主力军的作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不断深化对俄全方位务实合作,尤其在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合作成果显著。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的优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期推动对俄科技合作优质、高效展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应用。
1 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成效及优势
1.1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水陆相连,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地缘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黑龙江省与俄东部地区均为两国战略开发建设地区,在政策支持、优先发展方向、未来建设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利益契合点,有利于双方探索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技创新合作之路。
1.2 强劲有力的合作支撑
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在历史、人文、设施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础,现已建立起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等多个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平台、实验室,拥有一批对俄科技合作的高级人才及专家队伍,俄语翻译、交流能力突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对俄科技研究及保障机制,具备优先与俄罗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条件。
黑龙江省致力于打造对俄科技合作桥头堡,将对俄科技合作作为对外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视对俄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积极推动构建独具龙江特色的对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机制灵活、形式多样。支持省内相关单位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进行科技合作,共建省级、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鼓励科研单位、大学、企业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学术会议、交流论坛、成果路演等。
黑龙江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及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各类科研院所与对俄贸易企业,为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在引进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高端人才及转化其先进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如黑龙江省科学院作为省政府直属科研单位,其建立的20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有10个平台从事对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科技交流合作,包括化工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黑龙江对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在3D打印用球形钛合金粉末制备、小兴安岭东北虎再引入可行性研究、极端环境下液晶显示材料技术、低硫抗氧化可膨胀石墨制备技术、空化处理市政污泥获取生物燃料技术、大颗粒人造金刚石制备技术、汉麻资源及其加工技术等10余个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及专家引智,实现战略性关键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并联合中俄合作单位成立了中俄科技合作联盟,为中俄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提供平台与机制保障。
2 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经费支持不足以使合作成效最大化
近年来,受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影响,对俄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等多领域合作成本上浮,导致原有项目资金无法支撑高水平、高层次的对俄科技合作。相关项目支持覆盖面小、获得难度大,可用额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此外,经费使用未能很好地统筹安排,针对性不强,部分基地建设及平台维护没有专项经费,需相关单位自行筹措资金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与俄方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平台、人员交流培训活动等工作的开展。
2.2 顶层设计及创新合力有待强化
尽管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对俄科技合作,且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但在顶层设计方面还有较大完善空间。黑龙江省内存在对俄科技合作资源发散、信息共享渠道不畅、联合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间的协调不够充分,未对合作方向及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匹配,成果转化应用效率较低。各单位分向发展,导致单一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及平台的影响合力较弱,社会影响力较低,基地平台运转状态欠佳,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有待优化。
3 发展建议
3.1 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对俄科技交流合作
可由相关部门组织设立对俄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参照国家及其他省份的相关规定措施,制定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专项经费使用办法,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合作活动,加大立项数量与支持额度。加大基础研究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前沿性、原创性联合研究,力争在相关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重点扶持对俄科技合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开展对俄科技合作,帮助其解决技术创新、人员交流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面临的相关问题。还可向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为中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交流,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提供必要支撑。可设置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引进,设立海外人才评估与分级机制,有目标地引进俄罗斯顶尖科研专家。
3.2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
加强与合作对象领导层的对接与对话,建立合作双方高层领导的高效沟通机制,以多种方式促成领导间的会谈与磋商,在充分考虑合作国家特点及合作单位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立足本单位技术研发优势,对接各国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合作方向,推动共同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开放创新的合作生态,面向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科技合作资源统筹布局,以目标为导向侧重支持重点合作项目的开展与攻关技术的研发。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推动项目合作,包括规划咨询、专家指导、合作共建、转化落地等。
3.3 发挥各平台互联互通作用
加快推动对俄科技合作相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支持各类合作工作的开展。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优先通过已建成的合作平台有针对性、有规划、有序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铺设对外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丰富科技合作路径模式,开拓平台发展空间。围绕平台建设与工作开展加强与外方、国内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合作中涉及的人才交流、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专项内容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合作成效。
要充分发挥各类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可对合作成效突出的组织的运行机制加以推广宣传,引导其他平台借鉴参考。如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共建的“中俄科技合作联盟”,其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合作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对内辐射连接全国地方科学院,对俄辐射连接乌拉尔分院及相关高校、企业,其官方网站发布的350余条中俄技术供需信息,为成员单位的对俄科技合作提供了前沿资讯,为有意愿开展合作的双方单位寻求合作切入点提供了诸多可能。
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合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多边机制合作,倡导开放合作理念,探索扩大有共同利益的合作领域,欢迎国内外其他科研能力突出的单位共同加入,形成国内外科研单位“一对多”“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3.4 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
在技术供给基础上,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及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紧密融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了解、明确俄罗斯合作方所在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发展方向与科研单位特色优势确定国际科技合作的领域、对象、内容、目标等,把能否产生更多的科学知识、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作为“是否合作”“与谁合作”“合作什么”等问题决策的依据。
3.5 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保障,随着国际科研项目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合作程度的逐步深化,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也应逐步借鉴先进的制度思想,组建一批创新意识较强、求真务实、具有积极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队伍。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开展科技合作时,应保证参与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在学科领域、技术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合理平衡,优化人才梯队培育模式,注重中青年骨干培养,充分释放科研人才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充分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思维意识,主动提升与其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语言能力,积极创造、争取开展对外交流及对俄科技合作的机会,在对俄科研合作实践活动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科研单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当前全球科研活动竞争与交融的必然结果与重要途径。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利用地缘优势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进行科技合作,是黑龙江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要将现有地缘、人文历史及科技支撑等优势发挥出最大影响,应充分正视对俄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争取经费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平台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及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寻求提升与加强的有效办法,推动对俄科技合作优质、高效展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