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发展立场的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2023-02-11朱红霞马维林

中国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有效策略

朱红霞 马维林

【摘 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映射在教育生态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学生成长中出现消极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往往与角色冲突、动力缺失、方向迷茫有密切关系。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兼容心理、社会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育人活动,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剖析产生原因,分享教育实践转化案例,从中探究德育工作转换学生成长消极状态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德育工作 学生立场 有效策略

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立场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转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差异,性格相对内向,对集体和外部世界冷漠,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在校的显性状态包括:日常行为尊师守纪,班级活动随流参与,学习随遇而安,人际交往云淡风轻。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与本该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形象产生较大反差,我们称之为学生成长中的消极状态。毫无疑问,学生成长的消级状态给德育工作带来较大挑战,深度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积极转换策略,是立德树人视域下德育工作的新使命。

一、学生成长中出现消极状态的原因剖析

青春代表着活力与朝气,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年人是最该奋斗、正当奋斗的社会群体。是什么隐藏了这些学生对梦想的追求?是什么凝固了這些学生的拼搏斗志?是什么暂停了这些学生奔向未来的脚步?经过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除了受先天气质特征影响外,还有些可控可调的外在原因。

1. 角色同一性体验受挫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开始体验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进入高中的学生由于学习难度增加和个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因角色冲突而出现各种成长适应性问题。埃里克森(Eriksen)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学生自我角色同一性的形成与过去的经验直接相连。曾经的生活学习经历中,角色冲突得以健康解决,由此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从而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1]。学生成长出现消极状态一般是缺乏坚定的理想,在曾经逐梦的经历中有过挫败感,进而缺乏进取的勇气与斗志,从而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2. 动力缺失的追求迷茫

处于成长消极状态的学生内心真如其外在所表现的“无所欲,无所求”吗?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达到自我愿望的实现。每个学生都需要付出后的肯定,需要一点点进步后的赞赏。

3. 方向不明的“自我任性”

一句“挺没意思的,我太累了”道出了中学生与学业的无法共鸣及课业负担的沉重。每日满课,作业满格,偶尔还要自我加码,学生每天应接不暇、疲惫不堪。十几年的学习,只是因为是学习的年龄,因为父母的要求,因为同伴都去上学了。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主动的探索,觉得学习枯燥且无趣,他们向往成年人生活的“自由”“安逸”“多彩”。因此,他们经常会陷入一种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奋斗的迷茫状态。于是,部分人会选择一种听从内心的“自我任性”状态。

由此可见,学生成长中的消极状态是家庭、学校、社会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用智慧和耐心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真正完整的教育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成长每一位学生”,促使每位学生积极融入班集体,进取并幸福地生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才有动力,教育才有价值和意义。

二、改变学生成长消极状态的三个关键环节

1. 走近“你”,倾听心声

每位学生的原生家庭生长环境不一样,其自我期待、意志力品质和执行力不一样,内心的忧虑和此时的困境也不尽相同……总之,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追根溯源,探明其个性化的原因,是做好转化的前提。一张张生活化的“对话表”中有这么几则信息让笔者印象深刻。看着学生真诚朴实的文字,倾听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能感受他们内心的丰富与隐隐的期待。

2. 邀上“他”,共蓄力量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小组合作对学生自信心和积极人格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小组合作作为转换学生成长消极状态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按照学生特点组建团队。学生身上具有以下共同的特质:第一,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并有实现转变的意愿;第二,在高一有过成功体验并很享受这份满足;第三,家长有期待并且能做到全力配合。

团队组建后,如何发挥团队作用促进成员共同成长是关键。第一次小组会议大家平等交流,明确小组内部的分工及督促机制,确定了每组目标和个人的当月努力方向。例如,张同学坚持数学集错,矫正听课习惯;宦同学及时做好课代表工作,历史培优;胡同学强化英语词汇积累,提升上课专注力;丁同学争取数学进步,提高自习专注度;邱同学提升组织协调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以定期个性化汇报和展示为抓手,在相互监督、激励中学会合作,展现自我价值。如今,小邱在学业上崭露头角,班级管理中威信大增;小胡和小丁专注度有所提高;小宦成为历史学科领学人。截止到目前,班级学生自主组建了“王炸”组、“轻舟”组、“冕毓”组等九个合作小组,组员与组长团结合作,对本小组实施个性化规划、竞争性互助、渐进性自律。在小组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目标,互相促进,相互帮助,赋予了学生积极发展的巨大力量。

3. “我们”同行,走向梦想

除了同伴,师长的陪伴、赞美和鼓励是激发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在对出现成长消极状态的学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具有真实感的赞美效应。

促进师生、亲子关系和谐,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师坚守的初衷—育人。牢牢抓住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多维教育。教育中,我们要看到分数的增长,更要看到人的成长,还要善于表达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欣赏。

三、学生成长消极状态带给德育工作的反思

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语境中,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立场出发,不仅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方向,而且要关心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小问题,给学生个性化的关心,让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成为具有积极人格和强烈发展意识的优秀青年。

1. 增强德育工作的意向性

德育的意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认识到德目、规范、价值背后所依附的社会,帮助学生直面自己的真实生活、所置身的社会、才开始的人生、古今中外的人类,不断敞开自己,在与社会的直接交流中充實自己,确证自己的存在[2]。而现实的德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忽略了对接现实生活,对接现实人的种种现实诉求。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是置身教育现场,教会学生直面现实又不屈从于现实,不只抱怨现实还会考虑“如何让现实更美好”,并尝试用扎实的行动去努力改变这个并不美好的现实[3],以此唤醒学生的发展意识与生命活力。

2. 增强德育工作的社会性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就是社交体,每个人的幸福来自他发挥出个人的能力之时。也就是说,当你所做的事能够激发你最大的能力时,你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快乐和自主。”[4]因此,做好德育工作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指导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所身处的社会。青年学生的特殊成长节点需要引路人的指点:提醒学生放慢脚步给予思考的时空,或矫正思想给予梦想被唤醒,或给予同伴坚持的力量……德育工作就在于对接学生的真实需要,创设平等、安全、开放、互动的德育能量场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社会关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

3.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德育的目标在于促使人的生长与发展,而人的生长与发展必然扎根于丰富的实践。德育人应该积极开展最富活力与创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增强实践性,让学生以主体身份进入社会,增强角色意识与自我认同感,理解个体的社会责任,成长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2] 郑富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意识[J].中国德育,2022(6):44-48.

[3] 李政涛.教育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

[4] 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M].林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5.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镇江市教育教学专项课题立项课题“基于文化育人的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jz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高级教师;2.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有效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