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杠杆对养老保险参保选择的影响
——基于CHFS的实证分析
2023-02-11孙志启
陈 曦,金 栩,孙志启
(1.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山东正和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3500)
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如何提高新农保劳动力参保覆盖率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制度建立之初,从制度优化及制度实施过程着眼,寻找制约农民参保的影响因素成为普遍视角,[1,2]政策实施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财政补贴机制等因素是参保率与缴费档次偏低的主要原因。[3-5]也有学者在政策本身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养老保险参保的经济理性是否存在。他们从家庭财产、信息对称程度与家庭收入等方面探讨农民参保选择的经济理性。[6-8]然而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缴费积极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学者们开始在非经济方向探寻参保意愿不强和参保缴费档次偏低的机理。张川川、朱涵宇认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即个体的参保行为会受到周边邻里的参保行为制约。[9]贾立、李铮研究发现农民参保还受金融素养的影响,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制定养老计划、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参保程度。[10]吴玉锋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发现,主观预期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原因。[11]雷咸胜、胡宏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和熟人信任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选择。[12]王晓洁、王丽从宏观视角提出城镇化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有效推动因素。[13]
大多数研究是从家庭收入、资产等层面分析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的影响,而农民进行参保决策不仅考量收入水平,还是综合收入、负债等整体因素进行的系统性判断。本文在收入和资产等传统经济要素的基础上,加入负债变量,以家庭杠杆为核心指标,解释农民参保逆向选择等行为,将家庭杠杆分为杠杆存在性、杠杆率水平和杠杆持续性等三个维度,分析家庭杠杆影响参保选择的内生机理,检验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为合理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激励政策和配套辅助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家庭杠杆率是家庭负债占资产的比重,可以综合反映家庭整体经济状况,利用家庭杠杆率可以有效判断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避免只使用收入或资产等正向经济指标而遗漏负向经济指标的选择性偏差。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农民参保决策是基于现有家庭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观感知。结合现阶段农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难以单纯从经济层面或者非经济层面对农民参保选择进行解释,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对农民参保行为产生综合性影响,存在家庭杠杆说明家庭存在负债需要偿还,有可能会降低农民对跨期消费的主观偏好,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当期消费,从而放弃参保或者降低缴费档次,是否存在家庭杠杆会以主观预期为中介变量,影响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存在家庭杠杆会降低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缴费档次,家庭杠杆与参保意愿、缴费档次之间呈负相关。
家庭杠杆通过农民主观预期制约参保决策,而家庭杠杆持续性越强,对主观预期的影响力越大,不利于农民进行参保决策和提高缴费档次的选择。由此,提出假设1a:
假设1a:家庭杠杆持续性越强,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的负向影响越大。
第二,家庭杠杆率是家庭负债与偿还能力之间关系的核心指标,家庭杠杆率越高,负债偿还压力越大,在有限经济收入的预算约束下,农民有可能会减少当期支出以偿还负债,家庭杠杆率越高,预算约束效应越强,农民参保或者选择高缴费档次的概率越低。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家庭杠杆率越高,农民参保或者选择高缴费档次的可能性越小,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意愿、参保缴费档次之间呈负相关。
家庭杠杆率以预算约束效应为中介变量影响农民参保行为选择,这种预算约束效应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养老金待遇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第一,在家庭杠杆率持续提高的情况下,高杠杆意味着当期难以完全偿还,有可能需要跨期偿还,为了满足退休期基本生活需求以及提高跨期偿还负债的能力,农民有可能会选择参保,以增加未来期的收入水平。由此,提出假设2a:
假设2a:在家庭杠杆率达到特定水平之前,家庭杠杆率提高会降低农民参保及选择高缴费档次的概率,在家庭杠杆率达到特定水平时,家庭杠杆率越大,农民越倾向于选择参加养老保险或提高缴费档次。
第二,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与给付具有跨期性金融行为的特征,养老金待遇水平越高,参保者在制度内的净获益程度越大,有可能会激励参保者在存在家庭杠杆的情况下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和提高缴费档次,从而增加未来期收入,增强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偿还能力。由此,提出假设2b:
假设2b: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受养老金待遇水平的调节,养老金待遇水平提高会激励农民在家庭杠杆率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
第三,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程度受制于健康状况的主观预期,农民自我感知的健康状况越好,预期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负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2c:
假设2c: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受健康状况主观预期的调节,主观预期的健康状况越高,越能够抵消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负向影响。
(二)模型设计
1.模型构建。根据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选择影响的理论假设,本文构建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模型。
其中,levi包含农村家庭杠杆的三个维度,即是否存在家庭杠杆(i=1)、家庭杠杆率(i=2)以及家庭杠杆持续性(i=3);Xi表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家庭人口规模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等指标,εi表示随机干扰项。
2.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本文使用的家庭数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CHFS)2017年和2019年的数据。由于农村居民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对象,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门槛低,考虑到农民参保能力有限,本文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年龄超过16周岁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含新农保)或未参加任何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同时数据要从2017年追踪到2019年,经过筛选和整理,最终得到3962个有效样本,其中未参保的农村人口没有参保档次的选择,有关参保档次的有效样本则减少至2934个。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数据对家庭杠杆与农民参保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实证结果可以发现:(1)是否存在家庭杠杆对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意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家庭杠杆通过改变农民跨期消费偏好而对参保产生挤出效应;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同样具有挤出效应,家庭杠杆持续性越强,农民放弃参保的可能性越大;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是否存在家庭杠杆对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存在家庭杠杆的农民更加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的影响显著为负,家庭杠杆持续性越强,农民越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家庭杠杆率对农民选择缴费档次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1 家庭杠杆对农民养老保险参保选择的影响
家庭杠杆既包含正向经济因素(资产),也包含负向经济指标(负债),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因素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整体来看,家庭杠杆会通过心理预期等因素而改变农民跨期消费偏好,影响参保决策。家庭杠杆的存在及持续性是限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及提高缴费档次的重要原因,“去杠杆”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参保,激励其提高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福利水平。
三、平方效应、交互效应及异质性检验
(一)平方效应与交互效应检验
根据假设2a,随着家庭杠杆率持续提高,家庭负债使得农民需要利用跨期收入才能完全偿还,在此情况下,农民为了满足老年期基本生活需求以及提高跨期偿还负债的能力,有可能会选择参保,以增加未来期的收入水平。因此,虽然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的影响不显著,但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意愿、缴费档次之间有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进一步在模型中加入平方项,检验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与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是否具有平方效应。在加入平方项之后,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显著为负,平方项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显著为正,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选择之间呈“U形”关系,在家庭杠杆率低于一定标准时,随着家庭杠杆率提升,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更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在家庭杠杆率超过一定标准时,家庭杠杆率上升会激励农民增加老年期收入以提高负债偿还能力且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家庭杠杆率越升高,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烈,选择的缴费档次越高,验证了假设2a。
表2 家庭杠杆对农村养老保险参保选择影响的平方效应与交互效应
进一步检验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是否具有调节效应,根据假设2b,本文加入家庭杠杆率与基础养老金的交互项。在农民进行养老保险参保及跨期消费决策过程中,现行养老金待遇水平具有明显的信号效应,在家庭杠杆率提升的情况下,农民更加倾向于参加养老保险而使未来获得更高的养老金,提高整个生命周期的福利水平,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家庭杠杆率与基础养老金的交互项为负,基础养老金水平增加会减弱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的提升效应。基础养老金水平对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缴费档次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有可能会受到自身健康状况的调节,本文加入家庭杠杆率与身体状况的交互项,检验身体健康状况对家庭杠杆养老选择影响效应的调节。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缴费档次的影响为负,家庭杠杆率与身体状况的交互项系数为正,说明身体状况会减弱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与参保缴费档次的挤出效应,身体状况越好,家庭杠杆率阻碍农民参保决策和缴费档次提升的作用越小。身体状况越好的农民同时具有更高的跨期消费偏好,激励其参加养老保险并提高缴费档次。
(二)异质性检验
进一步对家庭杠杆影响参保意愿的地区异质性进行检验,测算发现:(1)东部地区家庭杠杆存在性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家庭杠杆存在性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西部地区农民更加偏向于老年期收入水平的提升;(2)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东北地区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为负,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同样具有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东北地区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为负,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表3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影响的地区异质性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家庭杠杆以及家庭杠杆率对农村女性参保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家庭杠杆对农村男性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选择情况较为契合,部分农村家庭会更加注重男性收入对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功能,在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优先选择为男性参保,男性参保较少受到家庭杠杆的影响,而存在家庭杠杆的情况下,通常会放弃女性参保,家庭杠杆对农村女性参保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
表4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意愿影响的性别异质性
本文进一步对家庭杠杆影响参保缴费档次的地区异质性进行检验,测算发现:(1)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家庭杠杆存在性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2)各个地区家庭杠杆率对农民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均显著为负;(3)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同样均为负,不存在地区差异。
表5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缴费档次影响的地区异质性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缴费档次影响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家庭杠杆存在性、杠杆持续性对农村男性和女性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而家庭杠杆率对农村男性参保缴费档次影响显著为负,对女性参保缴费档次的影响不显著。整体来看,家庭杠杆对参保缴费档次影响较为显著,这种影响的性别差异较小,说明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是否参保的家庭决策性别分化。
表6 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缴费档次影响的性别异质性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是否存在家庭杠杆对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意愿以及缴费档次选择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存在家庭杠杆的农民倾向于选择不参保或者降低缴费档次;(2)家庭杠杆持续性对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同样具有挤出效应,家庭杠杆持续性越强,农民放弃参保的可能性越大,越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3)家庭杠杆率与农民参保选择呈现“U形”关系,在家庭杠杆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家庭杠杆率提升会抑制农民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意愿,家庭杠杆率超过一定标准时,其提升会增强农民跨期消费偏好而促进农民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4)家庭杠杆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效应受自身健康状况、养老金待遇水平的调节,自身健康水平提高会减弱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负向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较高时,跨期消费偏好提升使得家庭杠杆率对参保选择的影响由负转正;(5)家庭杠杆对参保选择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性别异质性,农村女性参保意愿更容易受到家庭杠杆的影响。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以及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制度建设,有效降低农村家庭杠杆,降低家庭杠杆对参保意愿和缴费档次的抑制作用;第二,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参保缴费的激励作用,增强农民跨期消费偏好,激发农民参保的内生动力;第三,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决策的经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