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证书制度下《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实践教学探索
2023-02-11陈静吴书龙曹元军戴其华
陈静 吴书龙 曹元军 戴其华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1 引言
《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是新能源汽车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通过调查发现不少电池生产企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职业学校学生对新兴产业的学习愿望又很强烈,而该课程在高压安全的基础上又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存在学生学完了还不太会运用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结合“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以典型案例为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设计与探索,有助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设计过程
2.1 1+X 证书制度解读
2021 年,《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被教育部被纳入1+X 证书考证范围,并发布了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标准根据工作领域划分不同的工作任务,确定其职业技能要求。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包含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涵盖高压系统装配与调试、车身电气系统装配与调试和底盘系统装配与调试等三个工作领域。
动力蓄电池系统的装配与调试作为《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高压系统装配与调试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是三个等级考核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只有通过该任务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等级证书。表1 给出了工作任务——动力蓄电池系统的装配与调试的职业技能要求。
表1 工作任务——动力蓄电池系统的装配与调试的职业技能要求
从上表中可看出三个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对动力蓄电池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的零部件识别、检测与安装到系统装配与调试,到能进行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和排除,最后到能制定动力蓄电池系统检测设备的维护计划,要求既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对职业技能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并对接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过程。
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构建
依据教育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新能源岗位工作过程,将课程标准与“1+X”证书考核标准对接,以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纲考点要求为例,按照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目标要求(见表2),重建《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的核心知识点,能对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故障分析和装调维修等,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2.3 实践学时安排
针对专业实训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可采用A、B 组模块轮换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建议实践教学实施至少安排2-4 学时,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中的仪器设备检查、台架操作、实车操作和测试等,每个模块学习完成后轮换至下一个模块1。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该课程实践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利用“任务工单”导学的模式,以任务驱动进行,让学生完成任务前认清学习目标,弄清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能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学习,在展示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3。
3.1 任务设计
在走访、调研多家企业的基础上,根据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动力蓄电池系统的装配与调试”的要求,选取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工作领域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现行业特点,课程职业性,实践教学内容共分为14 个工作任务,以主流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为实训载体,总课时为36学时,内容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从动力蓄电池认知到高压防护到总成元器件的检测与装调,最后到总成及控制系统的检测,最终使学生具备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故障分析、装调维修的能力。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岗位工作任务的典型技能点来合理安排学时,并综合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岗位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及配套要求见表3。
表3 实践教学内容及配套要求
3.2 任务单研制
教师必须在全面、充分了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相应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任务工单,以使学生在任务工单的引导下完成工作任务,一般任务单应明确任务内容、工作步骤与要求,任务实施前的准备和计划,任务实施的步骤、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实训体会等内容,特别是任务实施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则要求指导老师对任务技能点要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要能针对性的设计出该技能点所对应的测试内容。
如在“动力蓄电池的装调与测试”任务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绝缘测试仪对蓄电池模组和动力蓄电池进行绝缘检测,蓄电池模组的绝缘测试在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上模拟进行,这就要求操作者能够在台架上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并验证后进行测试,所以测试内容中可设计接地点的选择和验证测量等;而动力蓄电池的绝缘测试是在实车动力蓄电池上进行,则可设计出测试对象和测试结果及判断等。总体来说,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在做好高压防护的前提下,能搞清楚测试对象,在满足测试条件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测试方法,记录测试结果,并能分析、判断绝缘性能是否符合国标要求,下图是设计的任务工单,如图1 所示,仅供参考。
图1 任务工单
3.3 班级合作小组的建立
班级合作小组的建立对于分组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分工,一般4-5 人一组为宜,这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4 教学实施
3.4.1 教学策略
该课程实践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整车、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等设备,结合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做什么—怎么做—尝试做—做的好—做的精,将复杂的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降低难度,让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不断获得成就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设计
3.4.2 教学环境与资源
本课程实践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授课,选用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采用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专用诊断仪器设备和专用工具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实车、希沃授课助手、QQ 等教学资源,提升学习体验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4.3 教学实施
这里以教学任务——动力蓄电池的装调与测试,介绍教学实施的过程及意义。
3.4.3.1 创设情境——任务导入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下发任务书、维修手册和任务工单,通过案例引入,创设工作情景,以4-5 人为单位,让学生扮演服务顾问、客户、维修技师等角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安排),模拟4S 店运作模式,让学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
3.4.3.2 任务分析——确定方案
各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分组制定初级任务实施方案,经小组确认后,成员间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动力蓄电池总成装调台架的使用方法、高压安全防护用品用具以及仪器设备的准备、校零等,教师准备好希沃授课助手同屏设备准备展现操作实况。
在此环节,老师应指导各小组分析对比各自编制的装调工艺和测试方法,修改完善方案,组织破解测试难题,为后续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同时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予以评价、记载。
3.4.3.3 任务实施——实测探索
由组长安排,围绕制定的实施方案,制定装调工艺、组织在台架和实体动力蓄电池上进行零部件检测和装调、测试等。
这是本任务教学的重点环节,组员通过在台架上进行任务的初测探索,培养小组的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小组同学在相互配合下,晋级完成高阶任务,在实体动力蓄电池上体验绝缘测试并做好记录,此阶段,老师应特别注意各小组对高压绝缘测试的跟踪检查,涉及高压用电安全规范问题的应及时制止并予以记载、指导,作为过程考核评价的原始资料,并提醒其他组员注意,防微杜渐。
3.4.3.4 任务展评——信息反馈
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同屏展现操作实况,小组内依据考核评价细则从质量、速度、规范、态度几方面,互相点评,化解难点,并按指标推选出先进个人、优秀作品参加全班展评。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兴趣、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3.4.3.5 归纳复盘——点拨提升
每小组选取两名代表进行发言,一名总结台架的实际操作结论,另一名总结实体电池包的操作体会,交流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预防及改进的措施。教师对交流讨论后仍不清之处给以点拨,强调操作中的安全、规范要求,并进行劳动教育。
4 教学效果
通过真实任务的实践体验,学生全程参与了任务方案的分析与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与检查、台架的装调与初测、实车动力蓄电池的测试、自评互评、点拨提升等环节,对任务的要求、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有了相当的了解,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下,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想象和培养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乐学、想学,让老师乐教。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1+X 证书制度的《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更加注重产教融合,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通过1+X 证书制度试点运行,达到了书证融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