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器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方法分析
2023-02-11武斌
武斌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00350)
当今社会,高等体育教育中体育器材的价值愈发突出,对相应的管理举措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立足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趋向,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法策略,全面提升体育器材管理工作实效,辅助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研究背景
体育器材是高校组织开展体育教育的关键载体,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拓展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基石,只有全面做好体育器材管理,才能够从源头上确保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在实践中,体育器材管理成效的优劣与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而在现代体育教育中,所需用到的体育器材类型种类繁多,对实用性与安全性等具有较高要求,这无形之中对更为先进合理的体育器材管理策略产生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广大高校高度重视体育器材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细化完善体育器材管理标准,丰富体育器材管理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了更加规范化的体育器材管理体系,成为保障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高水平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为体育器材管理工作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尽管如此,在门类杂、品种多、规格多的体育器材面前,其管理举措的针对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体育器材利用与周转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体育器材管理的现实效果与最优化目标要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体育器材管理的方法举措,探寻器材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高校体育器材的特点简述
2.1、具有针对性特点
在诸多类型的高校体育器材中,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可满足学生在运动技巧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具有针对性特点。在此特点导向下,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应注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注重激发其科学使用体育器材的兴趣,促进其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高校体育器材的针对性特点还表现在器材的购置方面,高校可根据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配置齐全完善的体育器材种类,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
2.2、具有实用性特点
高校体育器材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日常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两个方面,这同时也是彰显体育器材现实价值与作用的关键所在。体育器材的实用性特点要求相应的管理举措应予以细化,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全面保证其实用性,并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优化配置,将各种器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体育器材华而不实,丧失实际价值。以双杠、单缸、跳箱、标枪等为例,无论是在日常训练中,还是在正式竞赛中,其均可承担相应的现实功能,辅助高校体育教育与竞赛的顺利有序进行。
2.3、具有安全性特点
安全性特点是高校体育器材的本质性特点,任何缺乏安全性的体育器材均无法实现其现实功能。高校体育教育与竞赛的过程需要充分保证师生安全,避免出现运动性损伤等问题,比如,体操垫具备较强的缓冲性能。同时,安全性特点则要求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措施,排除其潜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将师生训练受伤的概率降到最低水平,使师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体育训练的乐趣与激情。此外,高校体育器材还具有多样性、趣味性与健康型等诸多特点,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体育课程教学需求。
3、高校体育器材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3.1、体育器材的内涵
高校体育器材是高等学校组织体育训练与教学,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拓展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等所使用到的各类器材、器具与材料的总称,是高校实现体育运动目的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更是衡量一个高校体育发展水平的外在符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高校体育器材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可将体育器材分为田径器材、举重器材和冰雪器材等;根据体育器材的性质差异,则可分为指定器材、自备器材、场地器材和其他器材等类型;根据体育器材用途不同,则可分为竞技体育器材、民间体育器材、国防军事体育器材、健身健美器材等。
3.2、体育器材管理的内容
体育器材管理是高等院校体育管理的关键构成内容,其整个实施过程需要以多类型、多样式的体育器材为主要面向对象,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路径,全面保证体育器材的实用价值,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保障下,实现体育器材价值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现实效益。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体育器材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只有充分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协调等方法,才能在本项工作开展中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定目标。体育器材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宏观性工作,可分为购置、使用和报废等多个不同项目内容。
3.3、体育器材管理的特征
一方面,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通过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使体育器材能够为体育教学、竞赛与科研等提供良好保障,帮助体育教学器材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具有集合性,由多种具有各自差别的环节与要素共同构成,部分情况下需要由高校的多个部门协同达成预期效果,形成科学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体育器材管理系统。此外,高校体育器材管理还具有相关性,从高校体育的全局视角出发,形成系统整体的有机行动,充分发挥主体部门的协调衔接作用,满足器材使用部门的现实要求。
4、高校体育器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规范缺失,导向性不清晰
在当前高校体育器材管理中,相关规章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对于理顺体育器材管理流程,明确体育器材管理的具体规范等具有直接影响。纵观当前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实践,普遍存在着制度规范缺失,既有制度规范与方法缺乏导向性与约束性等共性问题,无法为体育器材管理具体路径的形成提供可靠保障与依据。同时,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规范责任不甚明确,刚性不强,存在一定随意性与盲目性,使体育器材管理工作成效受到影响。
4.2、体育器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器材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在工具与方法选择方面更具灵活性。实践表明,部分高等院校过度侧重体育器材管理的表面化工作,对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相对不足,难以对体育器材各类性能指标参数进行精准分析与研判。同时,无法在有效范围内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交互受限,体育器材管理方式单一,与体育器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向不相吻合。
4.3、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落实体育器材管理具体职责,强化体育器材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从当前从业人员现状来看,部分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对体育器材管理重视不足,对体育器材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对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掌握不充分,对体育器材维护的基本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与运行规范等了解不深,难以完全胜任体育器材管理工作岗位,陷入“本领恐慌”的尴尬境地。个别体育器材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淡薄,不能立足体育器材的实际需求,有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4.4、体育器材缺乏维修和保养,存在安全隐患
有目的性地对体育器材做好维修和保养,精准有效排除其各类安全隐患,是新时期全面提升体育器材管理水平的题中之义,更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体育器材管理中缺乏维修和保养,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要素辨识、控制与消除不当,致使其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其后勤保障价值受限,束缚着其应有作用的凸显。同时,部分体育器材没有及时修缮和更换损坏部件,没有及时做标记,且监管不到位,学生堆放混乱,在使用时安全隐患突出。
4.5、体育器材购置不全面,闲置率较高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潮流下,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各类新型的体育器材类型层出不穷,大大拓展了其现实功能,有助于有效提高高校体育竞技水平,优化体育训练效果。但部分高校受经济条件制约,未能结合实际需求购置全面系统地购置体育器材类型,对更加符合体育运动训练规律的体育器材配备不到位,体育器材购置环境落后,种类相对单一。部分高校“无风险教学理念”执行运用存在偏差,对体育器材的价值利用不足,器材闲置率较高。
5、改善高校体育器材管理成效的方法对策探讨
5.1、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规范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基本需求,明确体育器材管理规则体系,建立健全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内部体制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体育器材管理流程,严格明确体育器材管理各个环节与步骤的前提条件。建立专门专业的体育器材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充分授权,统筹协调体育器材使用、管理、维护、保养等环节之间的关系,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使体育器材管理始终处于既分散有序,又集中统一的管理状态之中。对以往既有体育器材管理的规范性条件进行全面梳理,对于其中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不符合高校体育教育规律与特点的约定条件予以修订,充分发挥其保障性作用,确保管理职责明确,管理工作到位,使体育器材管理的组织系统有秩序、有步骤地运行。注重体育器材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营造制度高效执行的良好氛围。
5.2、积极运用体育器材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的体育器材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理念融入体育器材管理全过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法,对体育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研判,构建立体化、层次化与系统化的体育器材管理数据模型。运用信息化的体育器材管理方法,可在特定范围内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拓展体育器材管理内容,破除体育器材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各类偏差问题。遵循高效、稳定、安全的基本原则,运用相关管理方法技巧,提高体育器材管理过程的灵活度。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做好体育器材入库、属性、检验、使用及报废环节的数据记录、分析与统计等,为优化体育器材配置,丰富体育器材种类等提供依据与参考。
5.3、完善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体育器材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在长期风吹、日晒、雨雪等侵蚀下,金属类体育器材容易锈蚀,木质类体育器材则容易受虫姓、开胶或腐化,性能下降且容易滋生安全隐患。对此,应定期组织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体育器材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系统性地掌握体育器材管理所涉及到的各类专业理论知识,为全面优化提升体育器材管理综合效果奠定坚实基础。提高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具体实操技能,熟练运用各项管理方法与工具,牢固树立体育器材管理中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在操作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促进体育器材管理整个过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注重体育器材管理人员团队的组建,做好外部引进和内部选拔等方式的结合,使体育器材管理团队成员全面掌握本工作岗位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增强事业心。利用勤工助学等形式,联合学校团委、学生会等,扩充体育器材管理的队伍,建立“师生协管”的体育管理体系,营造师生共同享用器材的良好局面。
5.4、做好体育器材维护保养,确保安全使用
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将体育器材保养与维修动态化、连续性的防范理念融入体育器材应用全过程。做好日常保养,对体育器材进行局部的拆卸检查,更换磨损部件,对其进行定期整体清洁保养。排查分析体育器材管理中的各项潜在安全隐患,消除体育器材使用环节的各类安全事故问题。由于体育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类故障问题往往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应采用专业化检测技术工具与设备等,增强对体育器材潜在故障的预防与隐患辨识,并通过特定管理及维修技术方法,将故障识别与防控进行前置,对设备进行预先维护保养,及时消除体育器材安全隐患,降低器材故障发生几率。对体育器材实际标准参数予以优化区分,改造消除体育器材缺陷,保障体育器材的整体品质。
5.5、制定体育器材购置长远规划,提高器材使用率
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量经济、管理、维护、教学、科研等需求,制定未来长远的规划,合理配置种类丰富、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的体育器材,将现代新型体育器材转换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力量。科学规划,提高体育器材配置的有效性,降低体育器材的无效购买,对未来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需求等进行精准预测,制定体育器材需求计划与采购实施细则。优化体育器材购置审批环节,提高体育器材购置效率,满足现实需求。按照“低价优质”的基本要求,选择高校体育器材的最佳供应商,对比供应商产品的品质、价格、信誉、服务等情况,避免购买不合格的“感情产品”,确保实效。注重体育器材价值利用,提高其实际使用效率,避免闲置,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现实作用与价值。
5.6、对体育器材管理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体系,在体育器材管理实施中处于导向性地位,应聚焦高校体育器材管理质效的多元化影响,充分考量多维度的潜在因素,选择合理的体育器材管理成效评价指标,准确体现体育器材管理实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将体育器材的应用功能、效果、成本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扩大评价范围,重点评价体育器材管理实践效果是否理想。在体育器材管理成效评价中,应在体育器材管理成效评价中,应最大限度上杜绝人为主观意志的干预,确保最终评价结果根据参考价值。重视体育器材管理评价结果的价值转化,在总体角度对信息进行整合,以更加有序地改进与提升后续体育器材管理方法策略。
5.7、以学生实际使用为基础,深度利用体育器材
深度利用体育器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器材管理中,应以满足学生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学生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及学校智慧管理为延伸,拓展体育器材管理与使用内涵,推动高校体育器材的深度管理与有效利用。提高体育器材供给质量,按照师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与实际锻炼需求,合理改造现有体育器材,有效开发体育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广泛有效支持。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积极回归学生诉求,深度利用体育器材,助力体育学科的多元育人价值,更好发挥器材优势。针对部分校内自制器材,要事先论证器材的科学性,并做好环保监测及材料管理,为学生创造绿色健康的良好环境。
6、结语
综上所述,受管理模式与管理策略等要素影响,当前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与不足,不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管理成效。因此,相关人员应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优化完善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规范,积极有效运用现代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强化体育器材维护与保养,排除其潜在隐患,按照整体计划提高体育器材利用率,为充分有效挖掘彰显体育器材管理的综合价值奠定基础,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体育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