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报刊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与当代价值(1919—1937)

2023-02-10李方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报道民众马克思主义

【摘要】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而非媒介机构,国内学者主要关照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由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创办与影响下的报刊,而对面向受众广的商业报刊,如《大公报》和《申报》等报刊的报道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挖掘五四运动至1937年间商业报刊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对深究近代中国社会接触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以及揭示纷繁复杂的社会演变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商业报刊|报道|民众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在关注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同时,也努力从历史中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研究需要“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2]。这为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指明方向。

五四运动以后,普通民众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虽然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相对隐蔽的阶段,但在党刊和左翼报刊之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热,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此期间,商业报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针对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较少涉及媒介机构尤其是中国近代报刊。就个人而言,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及传播问题展开研究,认为李大钊是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3]。亦有学者重点论述了1921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认为梁启超应是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而李大钊等人在五四运动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很模糊[4]。还有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史展开研究,提出陈溥贤是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5]。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人存在分歧,这体现出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上存在分散性和零碎性的問题,缺乏系统性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就近代报刊而言,国外学者对中国报刊报道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涉猎较少,仅在一些成果中零星提及。如有学者虽在其著述中重点论述了《新青年》,但仅稍许谈到该刊曾宣传过马克思主义 [5]。亦有学者虽对《东方杂志》有长篇幅论述,但基本上不涉及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6]。可以说,目前国外学者针对1919年至1937年间中国近代报刊展开的研究本就不多,仅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其主体内容,较少将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结合起来。

二、国内研究状况

受党史范式影响,国内对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情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者,二是由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创办与影响下的报刊。就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认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8]。而对于由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创办与影响下的报刊而言,有学者指出近代报刊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前沿力量,如《东方杂志》《社会世界》《民生日报》等都曾参与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近代报刊大多对马克思有过高度评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被报刊改写、曲解甚至被贬低的情况[9]。如《申报》在20世纪初就曾发表过贬低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但该刊也恰恰成为学者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阻力和障碍等问题的重要史料[10]。

目前从马克思主义在此时期传播的不同阶段来看,学者们所关照的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主要有《新青年》《东方杂志》《劳动界》《群众》《觉悟》等[11]。在大革命失败后,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党机关报刊和左翼刊物上[12]。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出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研究的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商业报刊是如何通过报道的标题、文字、篇幅和导向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少[1],二是针对民众通过商业报刊获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与态度的转变,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则更少[13]。

三、研究评述与研究价值

由以上论述可知,当前针对此时期中国的商业报刊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外学者的研究可谓微乎其微,国内学者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缺乏对这些报刊进行横向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探究,未能全面展现出该时期民众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互动的真实场景。可以说,学界对《申报》《大公报》这些面向普通民众的商业报道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存在大片空白。另外,从研究者的视角来看,现有成果多是从新闻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出版史等角度展开,而以分析新闻文本为出发点的研究则较少;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中国共产党理论家中,而对同样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普通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不多。不仅如此,目前国内外学界针对近代报刊的研究,多是简要概述这些报刊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章,未就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联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进行深入探究[14]。

通过在《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爱如生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数据库搜索,笔者发现商业报刊中有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报道,这些报道集中体现出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认知随之发生了改变。这表明,一是近代商业报刊对推动中国社会践行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近代商业报刊中还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尚待充分挖掘。

研究五四运动至1937年期间商业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首先,对这些报道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统计,可在学说、思想、文本等方面为研究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更为明确且有条理的史料。其次,分析这些报刊报道马克思主义的标题、篇幅和导向等,比较不同阶段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政策上的转变,以及报道下的马克思主义与政府和民众的交互作用,可进一步丰富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的认知。再次,利用近代商业报刊的报道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的历程和产生的影响,突破了以往这些报刊报道多用于新闻学,而较少用于历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局面,可为学界研究近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提供新视角。最后,深入挖掘近代中国社会接触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可揭示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想演变轨迹以及对中国社会走向的深远影响,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近代商业报刊中有大量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报道尚待挖掘。系统分析近代商业报刊尤其是受众广的《申报》《大公报》等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和宣传,不仅有助于探究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的传播路径、广度和深度以及历史发展脉络,还可从侧面挖掘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解和态度的转变,并在学说、思想、文本等方面为研究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提供更为详实的史料,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殷文.扩散与反转: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以《申报》为中心的内容分析(1919—1937)[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 72(3): 5-19.

[2]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EB/OL].[2015-07-31]. http:// 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7/31/c_1116107416. htm.

[3] 莫里斯·邁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编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4]L.J. 洪先生.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J].远东历史研究,1988(37): 1-14.

[5]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Martin W A P.The A wakening of China[M].New York:Doubleday,Page & Company,1910.

[7]王宪明.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3): 28-35.

[8]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20-22.

[9]程早霞,姜华帅.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12)[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6):13-22.

[10]王小龙.态度与形象:《申报》与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J].社会科学论,2016(8).

[11]耿春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16(2): 101-114.

[12]刘志靖.《布尔塞维克》编撰群体研究.求索[J],2012(8): 126-128.

[13]王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科学社会主义,2013(6): 128-131.

[14]耿春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典型文本研析——以《晨报副刊》为中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1(1): 110-117.

(作者简介:李方,徐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报道民众马克思主义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