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数字化技术助推传统文化传播
——以中山广播电视台实践为例

2023-02-10吴林平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6期
关键词:中山年画中华

◎吴林平

(中山广播电视台,广东 中山 5284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可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更多、更精美、更“贴地气”的融媒体产品,提升其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率和影响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赋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传通或文化传扬,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或交流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并使一定的受众得到影响的过程[1]。在信息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果只是依靠现有的渠道开展传播,缺少与现代人的“情感沟通”,那么恐怕很难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甚至会有遗失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呈现丰富的内涵。

(二)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

5000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立体、多样、形象的诠释,就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数字化技术,能以动态、生动和有趣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令其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如此一来,“活起来”的传统文化就更容易解锁“流量密码”,吸引社会受众的关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为传统文化传播“插上翅膀”

众所周知,工业生产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后,可以改进技术,大幅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信息社会,数字化技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运用数字化影音制作技术,将其变成相应的融媒体产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完成数字化赋能后,同样能够“插上翅膀”,轻而易举地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快速触达更多的受众,让传播范围变得更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占领新媒体平台的高地。所谓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形态,其传播渠道丰富,包括网络、计算机等[2]。当前,最火爆的新媒体平台当属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平台诞生后,因其提供的包罗万象的海量内容和即时性、便利性、多元化等特性,很快就受到了社会受众的热捧和喜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6.8%和95.2%。

然而,仔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会发现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讨喜。Mob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短视频平台,受众最广、最受欢迎的选题是美食,占比达到了44.3%,生活常识和娱乐搞笑分列第二、第三位,占比分别是40.3%和33.3%。

是什么导致了传统文化融媒体作品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不甚理想?仔细分析,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作品情感表现力较弱

在信息内容碎片化的新媒体平台上,情感因素的注入有助于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注意力,并激发其进行参与、转发和点赞积极性[3]。当下,部分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表的传统文化融媒体作品,播放量不高,正是与其未能引发用户心心相通的情感共鸣有关。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没有抓住热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敏感性不够,未能及时把握热点,满足用户需求,那么生产出来的内容,很容易被信息海洋“淹没”,导致很少有人问津。其次,时机不够恰当。产品生产后能触达多少受众,产生多大的社会效果,与宣传传播时机也有莫大关系。比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就比较适合在每年6月上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推出,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最后,作品视角不够接地气。在传统媒体平台上,主流媒体从事宣传报道时,习惯了从宏大的视角开展宣传,但在新媒体平台上,应更注重故事内容,采用平民视角来叙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二)传统媒体资源整合不到位

与一般用户生产的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相比,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可视为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相较于一般用户,传统媒体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然而,现在一些传统媒体在生产短视频的时候,常常只是闭门造车,并未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将其变成助推传统文化产品传播的动能。这不但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造成产品素材来源单一,而且在缺乏专业单位指导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导致基本事实出现错漏。实际上,传统媒体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时,可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2022年,《人民日报》就携手中国移动咪咕推出了《博物馆演唱会》短片。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中国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击鼓说唱俑、绘彩陶伎乐女俑、三星堆黄金面具等国宝文物等实现了“跨时空集结”,以说唱的方式趣味讲述厚重的华夏历史。

(三)制作水平没有与时俱进

在视音频的内容生产方面,主流媒体具有先发的技术优势。多年的音视频制作经验,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部分传统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时,却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甚至个别媒体只是将广播端、电视大屏端播出的新闻内容简单包装后,就匆匆“搬上”新媒体平台。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粗加工”,是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的,自然也无法吸引受众互动和参与,更遑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了。事实上,针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作,思路无限,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与上文所述同样的例子,《博物馆演唱会》短片,就充分运用了当下的视音频制作技术,将静态的兵马俑等文物动态化。“活起来”的国宝文物“组团说唱”,不仅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了历史文物的生命力,而且让社会受众沉浸式感受到了华夏的灿烂文明。

三、中山广播电视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的启示

在当前传播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传播困境如何才能突破?主流媒体要如何操作,才能将数字化技术正确恰当地运用到传统文化的宣传当中,提升相关产品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作为专业广电媒体,中山广播电视台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在打造传统文化融媒体“爆款”产品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传统节日是民族民间文化中传承至今的一宗重大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山广播电视台短视频创作团队推出了春节传统文化宣传特别策划。创作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创作了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从年初一到年初七,每天在“中山手机台”视频号、“中山手机台”抖音号发布,给广大中山市民拜年。该系列作品推出后,引发了强烈反响,仅仅在微信视频号端,7条短视频的总播放量就超过了480万,转发次数超过了270万。特别是大年初二推出的《动如脱兔,身体健康》和大年初三推出的《红梅报喜,五福临门》2条短视频,播放量分别达到了207万和166万,成为了兔年春节中山市的“爆款”短视频。

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为何能出圈?类似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产品成为“爆款”,对于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内容生产,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仔细分析视频的策划、制作和传播过程,会发现有以下特征。

(一)制造情感共鸣式扩散传播

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成为“爆款”,首先在于其选题精准,使得受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该系列短视频,每一集均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短10秒钟的视频,有精美年画、有音乐烘托、有对联祝福等,在浓厚的春节氛围下,这些短视频精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我们知道,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空前活跃。在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那么,受众花10秒钟看完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后,就可以变为传播者,将这些视频顺手转发给亲戚朋友,表达新年的喜悦,送出最诚挚的祝福,从而产生了以情感带动转发的效果,形成一定程度的裂变式传播。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微信视频号端,大年初二推出的《动如脱兔,身体健康》和大年初三推出的《红梅报喜,五福临门》2条短视频,转发聊天和朋友圈的次数分别突破了100万和130万。

(二)整合资源实现作品创新表达

创作春节传统文化短视频,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将中国传统年画作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包装和再创作。年画从哪里来?创作团队想到了借助外部资源的办法。于是中山广播电视台与中山市美术家协会联手合作,向中山本土画家征集原创年画,并从中选取合适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制作。红梅、瑞兔、蝴蝶等,在画家的高超技法下,这些美好意象不但跃然纸上,而且形象地出现在了受众的手机屏幕上。春节传统文化由此在新媒体时代有了生命力,也让人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文化底蕴。而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有了画家的原创年画背书后,其品质得到了保证,符合主流媒体的专业定位,也充分体现了总揽全局,整合资源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三)技术赋能提高作品表现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十分考验创作团队的数字化影音制作技术能力。只是简单地在静态的传统年画“写上”相关祝福语,达不到精品的标准。创作团队希望做到的是,将它们制作成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通过运用After Effects、Cinema 4D、RED GIANT等专业视频动画制作软件,创作团队将中山本土画家创作的年画“动态化”,再辅以鞭炮、灯笼、对联等经典元素,生动形象的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就诞生了。经过数字化赋能后的原创年画,作品“活起来”了,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除了追求画面的精美,创作团队对于音乐的运用也非常讲究。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要成为“爆款”,一定要使用符合氛围的背景音乐。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么创作团队就使用了最为经典的《恭喜发财》《好日子》等春节喜庆音乐来烘托气氛,与视频画面形成“化学反应”,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春节氛围。

在开展了“爆款”短视频的制作创新实践后,中山广播电视台摸索出一套简单、高效和可复制性强的方式方法,不断快速生产出更多能够激发受众情感共鸣的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上一层楼。例如,在这套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山广播电视台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了节气国风创意短视频,完成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24个作品。该系列作品有中英文双版本,中文版在中山广播电视台自有渠道和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等平台推送,英文版则在新华社(海外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广东海媒(广东省政府的官方海外号)、大美中山等平台的海外渠道播发。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气国风创意短视频,还被翻译成了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官网上播出。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四节气国风创意系列短视频在全网播放量超过了5 000万次。

此外,中山广播电视台还与中山市博物馆合作推出了《动起来吧博物馆》创意短视频。该系列作品同样运用数字动画视频制作技术,融合艺术形式,让中山市博物馆的藏品实现了从“静观美学”到“动态美学”的转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社会受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在手机上观看《清“乾隆三年仲冬吉旦虔制”款回纹铜爵》《西周·回纹陶釜》《新石器时代划“水波纹”彩陶豆》《来!认识一位唐朝“大力士”》等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从中山广播电视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方面大有可为。新春年画祝福短视频、二十四节气国风创意短视频等作品,题材直击人心、画面制作精良、音乐渲染得当、情感真挚感人,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在新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可将此方法论,运用到所有渠道的融媒体产品生产中,打造出更多社会受众爱看、爱听、爱传播的产品,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新媒体这一阵地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权。

猜你喜欢

中山年画中华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牛年画牛
年画
中山君有感于礼
缸鱼年画之旅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