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视域下的有声书产业发展
——以喜马拉雅FM“回响剧场”《水浒传》为例
2023-02-10葛芮含史家毅
葛芮含 史家毅
(河北大学 保定 071000)
在当今全民阅读视域下,有声书已经成为全民阅读中新的支柱,随着AI、V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技术赋能、媒介优化的社会条件下,截至2021年下半年,我国各种听书网站和APP已经超过200家,其中喜马拉雅FM拥有4亿用户、蜻蜓FM拥有3亿用户、荔枝FM拥有1亿余用户。喜马拉雅2021年发布的听书报告显示,2020年有声阅读内容同比增长63.56%,听书用户同比增长22.23%,较上年同期增长32.14%,未来有声书大规模发展势不可挡,更多人选择加入听书大潮,形成了稳固的听书习惯。在当今的文化强国战略下,许多传统出版机构如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纷纷加强与喜马拉雅等互联网移动音频平台的合作,如喜马拉雅推出经典名著频道,将内容主体进一步细化;许多传统出版社为了占据有声出版行业的先机,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传统文化有声书。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取向,当下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但在现代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有声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面临着二次创作的过程。本文将以喜马拉雅FM经典名著专栏“回响剧场”中推出的《水浒传》为例,通过深入评论,统计评论样本,对听众的态度进行归纳,来探讨有声书作品的价值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传播。
一、经典名著有声书的社会价值与发展现状
(一)文本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声书作为阅读形式有着巨大潜力,其作为互联网下的阅读新秀,也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在复兴传统文化方面出台了各项相关政策,在出版行业方面,推动“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当下我们面对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的相互交叠、民族艺术文化和外来艺术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才能让中国民众感到个人世界真正的饱满充实。将传统文化与全民阅读相结合,有声书阅读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喜马拉雅FM的经典名著专栏推出《西游记》《水浒传》《“曹操”品三国》《红楼梦》等百集解惑节目,其中《红楼梦》的收听量达到了1.2亿之高,订阅量也达到了百万,显示出其优秀的社会价值与文本价值。当下,许多传统出版社掌握着优质的内容版权,其中很多可以转化成为有声书形式,文学作为国内IP的源头,具有历史悠久、体量庞大的特点,其作为载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无限。
(二)有声书作品的艺术价值:情感加持助力传播
有声书产品是对文本内容的二次创作,是一种传播的新形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需要演播者活灵活现地演绎、配乐与角色的选择等进一步将书中人物“赋活”,从而吸引原著书迷、IP粉丝并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因为有声书中的情感加持与沉浸式的特性,广播剧与有声书产品成为了众多头部IP版权方青睐的表现方式,随着这种形式越来越进入精细化的运营阶段,其演绎形式已趋近于和电视、电影、游戏地位相当的产品。如喜马拉雅近期上线的《三体》有声剧和《哈利·波特》中文有声书收获了大批粉丝的追捧,好评如潮;有声作品中恰当的人物角色配音、适宜的配乐、情感的加持,可以让用户更有画面感,整体感和代入感更强,留给听众的想象空间更大。有声书的这种艺术价值也被IP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发现,其通过对产品演绎性的考察,挖掘一批可以继续进行IP产业链开发的优秀作品,为开发影视、音乐、动漫等提供借鉴与渠道。
(三)经典名著经济价值的再开发
有声书产品可以解放手眼,收听便捷且收听门槛低;作品一旦上线,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收听内容的“无限复制”,便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来覆盖用户成本,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当用户规模超过一个临界点,产品推广带来的收入可以覆盖固定成本甚至产生许多衍生品,为经典名著带来经济价值的再开发。相比于传统纸质书籍的出版,有声书产品因为其数字化特点,制作时间短、修改灵活性强,没有强制性的审稿、装订、发行时间等限制,其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可以实现长线变现。同时随着许多下游的企业都开始着力发展自制IP,反向丰富了上游出版企业的资源库,实现了经典名著经济价值的再开发。
二、经典名著有声书的典型代表——“回响剧场”《水浒传》
(一)国内最大的移动音频平台
目前,中国互联网音频产业的市场规模仍处在快速增长的阶段。喜马拉雅FM是当前国内最大的移动音频平台。截止到2021年6月,喜马拉雅FM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62亿,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占有率达到70.9%,均为业界第一。相比于其他音频软件如蜻蜓FM、得到APP,其稳定、大量的用户,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也让其音频节目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二)经典名著专栏“回响剧场”之《水浒传》
“回响剧场”是喜马拉雅FM在经典名著专栏推出的有声剧剧场,其中集合了中外文学经典,打造出许多中外著名IP的精品有声剧,如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已悉数推出,再比如西方文学中托尔斯泰的集大成之作《复活》、法国名著《包法利夫人》有声剧,都请来了主持界、演艺界的大咖倾情演绎,满足了广大听众听书、听经典的需求。其之所以能让经典“唤新”,离不开背后的专业制作团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其与喜马拉雅合作将经典著作改编为精品有声剧,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帮助人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获取精神食粮与内心向上的力量。
《水浒传》是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它之所以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思想内容的丰富,最突出的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有声书形式在人物塑造方面让书中的典型形象更加个性鲜明、有血有肉,许多人物配音让人感到“英雄底气”,让听众感到十分熟悉。同时,《水浒传》将白话运用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半文半白,其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简洁明快,多用白描,这也让有声书《水浒传》更加易于接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在精品传统文化有声书创作中,喜马拉雅FM“回响剧场”推出的《水浒传》是传统名著二次创作的一个很好范例。在呈现方式上,其用原汁原味的故事叙述并采用电影级的后期音效,主讲人大胆采用童谣的形式呈现出《水浒传》街谈巷语的特点,并且大胆地采用评书和快板;在嘉宾阵容上,其请来著名演员刘风、张铁林,以及资深配音演员如张欣、刘钦等来饰演书中的宋江、吴用等,这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专业度与知名度。在水浒故事之外,有着许多有趣又关键的典故,解惑人张铁林着眼于人们通常忽略的闲笔,明察秋毫,从宋朝的市井生活、小酒店,到兵戈铁马、蒙汗药等带领听众链接到真实的宋朝历史,铺展北宋的历史民俗画卷。
三、有声书《水浒传》的内容特色
(一)有声书的文本改编与解读
“回响剧场”推出的《水浒传》采取了“有声剧-解惑-赏析”的形式,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名著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编和解读,丰富了作品形式,旨在推进名著本义与解读他义的相得益彰。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部分作品的“赏析”篇章下,关于《水浒传》的解读出现了许多争议。
有声语言创作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水浒传》有声读物的读者大多为原著书迷。通过对评论的研究发现,除了对播讲效果的考量,相比于观点的“新”,听众在意的是精品传统文化作品改编的客观性和对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性,以及是否能体会到有血有肉的、带有闪光点的人物形象。比如《水浒传》中第40回张铁林的解惑篇《陆虞侯为何请林冲上樊楼吃酒》篇的解惑,就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在谈到陆虞侯请林冲喝酒为何不吃大排档来伺候肚肠时,其解惑道:“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才吃大排档,论起伺候肚肠来,古人的本事一点儿也不小。唐代以前,中国的城市经济上的功能并不突出;可到了唐代以后,复合型城市长安、经济型城市扬州相继崛起,原本被官僚贵族垄断的美食也就流向了市民阶层。大唐朝的酒楼酒肆也就遍地开花!”这篇解惑不仅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带领我们感受到了古代长安与扬州的演变;而且在说到夜市时,解惑人说:“两大夜市,那是赫赫有名,什么水饭、熬肉……吃腻了荤腥,还有生腌水木瓜、杏片梅子姜,即便是王公贵族,也要派人到夜市上买些时鲜美食回去过过嘴瘾。”这一段带领听众一览唐朝的时鲜美食,体验我国丰富的美食文化,许多听众都表示“讲解很接地气”“讲到菜名都馋了”,从原著的时代价值出发,会让讲解更加生动、历史更加真实。
一部经典的有声书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形式、有对原著的生动播讲,更要从原著本身的时代价值出发,发表客观的、符合正确价值观的、具有引领性的解读与评论;在尊重解读、适当改编的基础上坚守有声语言的文化价值导向。若一味追求新颖,仅发表“博眼球”的评论,会伤害原有书迷的感情,更不利于有声书本身的传播。
有声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听众“每天的精神食粮”,平台在出版过程中要对名著的解读、赏析多些揣摩与考察,要通过深耕内容生产为用户提供更多具有内在价值的优质作品,坚守初心,为听众创造有温度、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二)旁白与角色塑造:贴合习惯,还原经典
1.有声书的旁白:用心播读,起承转合
相比于声音单一的传统评书,其通篇大多采用一人演播的形式;而有声剧在旁白演绎与角色塑造方面可以更好地还原经典、利于读者展开想象。因为有声小说的不可见性,旁白尤为重要,其在有声作品中旁白和独白一起配合运用,承担了叙述、说明、点评的作用。旁白的播读非常考验配音演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在录制时,播读时的态度、语气等都需要考量。在播读旁白时,要注重播讲过程的起承转合,注重播讲的心理节奏。
2.有声书的角色塑造:强化读者印象,增强联想
对于有声书中的角色塑造,若想要听众快速对书中的人物角色印象深刻,除了文本本身对角色的塑造,如何用合适的声音、语气、词汇、口头禅等特异的行为与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形象、习惯,用特征性的氛围来强化读者的印象是角色塑造十分重要的一点。这就要求有声书在二次创作时将原著中人物特征明显的部分额外提炼出来,并挑选合适的配音员,从声音的类型与配音习惯入手,选择与人物形象贴合的声音,让读者对角色有更好的联想。
(三)有声书的后期制作:画龙点睛,避免喧宾夺主
对于有声书来说,若只是将纸质书进行简单有声化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当下许多传统出版社只是对演播者的干音进行简单的有声处理,并没有从受众收听习惯和图书内容安排出发。笔者调查发现,听众更倾向于逻辑内容清晰简单的呈现方式,拿《水浒传》有声书来说,由于其内容衔接紧密、信息量较大,作品往往采用白噪音,以便读者更好地沉浸于有声书内容的呈现中。不同的有声剧要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后期制作方式。
(四)有声书产品的宣发:挖掘文化形式,加强产业链开发
当下国内有声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为我国传统文化有声书的出版提供了沃土,如何利用优质资源、对有声书产品进行宣发,增强传播效果也是出版社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传统出版社可以深入挖掘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像“回响剧场”《水浒传》一样,将快板书、戏曲、歌谣等艺术形式融入音频作品中,打造传统文化类有声书独有的作品特色。其二,拓展有声书的推广渠道,传统出版社可以利用有声版权进行跨界合作,发挥名人效应与“破圈”效应,吸引更多粉丝。其三,加强与中下游IP产业的合作,将有声书作品向下游的可视化、生动化延伸,传统文化有声书作为头部IP,开发过程中有明显的“飞轮效应”,有低启动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具备打通全产业链的优势。
四、经典名著有声化的思考
(一)保证典籍的专业性,做好再整理、再创作工作
传统文化读物是古代圣贤思想的凝结,同时也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体现;因为其较强的专业性,在传统有声书读物的制作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对历史的正确解读,二是做好读物的再创作工作,做好典籍文本的再整理后,要对文本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感情互动、生活常识、社会风物等进行再挖掘和再开发,让听众真正了解经典、感受经典,让传统典籍在现代环境下焕发新的光彩。
(二)坚守文化价值导向,传递优秀传统文化
有声书的语言创作要有高规格高品位的文化格调,也要把握语言表达的尺寸与效力。要多一些有温度的传达,少一些苍白无力的声音;多一些有价值的传达,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声音;多一些经典的传达,少一些夸大虚假的声音。有声书语言中文化价值导向的坚守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达,更是大国实力与形象的彰显。
结语
有声书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经典传统文化类有声书更是有很强劲的出版需求与潜力,但如何借助这股力量挖掘市场需求、对作品进行合理的创新,推出更多精良、满足受众需求的有声作品是出版社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喜马拉雅FM“回响剧场”的《水浒传》为研究对象,初步阐述了传统文化有声书的社会价值、发展现状、出版实践情况及部分问题。试图探索传统文化名著有声化的更好路径及传播策略,借以引起业界同仁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