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后的社交媒介倦怠研究

2023-02-10朱兴凯朱海娟杨文卓

新闻传播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社交

朱兴凯 朱海娟 杨文卓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710300)

一、概念阐述

(一)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界定

1.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区分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和所谓的“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代”不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消失,一切恢复原状的时代,而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波动的时代,小规模的突发事件随时发生,国际性人口流动,季节性爆发,对各条战线影响深远。公共卫生危机时期,重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好时坏,小规模的突发事件随时发生,季节性的突发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对各方面影响深远。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不可能和生病前一模一样,但身体、心理、甚至行为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分界线,由于全球应对公共危机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不同,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生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应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正常化生活方式。

2.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变化

以疫苗的研发投入和全球贸易的逐渐恢复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结束的标志和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开始的标志,两者之间的过渡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产生的过渡,一般的个体对于这种过渡并不敏感,在过渡之后的一段时间,很多个体在心理上依旧保持着恐慌压抑的情绪。

信息环境产生了变化,有关健康传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防控治理、国际最新情况等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大量的信息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互联网以及其他通信技术快速传播,同时也引发了相当的公众恐慌。[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教育、制度的影响,群众消费、健康、资讯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没有随着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控制而消退,如同海水退潮之后海上的贝壳,留在了我们生活的土地上。

(二)社交媒介倦怠

1.社交媒体倦怠的内涵

社交媒体倦怠是指由于平台系统推送的信息流过量,用户认为大量的无用信息,或者用户为维护现有的社交网络消耗了太多的时间,从而导致用户愿意或消极地退出社交媒体平台。[2]从个体的心理层面来说,是个体主观对社交媒体的消极情感和精神疲劳,作用到实践层面来说,人们会减少花费在社交媒体中的时间和使用频率,并会减少社交媒体的经营管理,甚至是退出一些常用的社交媒体,这是社交媒体倦怠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双重表现。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期的社交媒体倦怠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从出现到逐渐引起国家和公众的重视,与之相关的信息不论从信息量、信息传播速度还是信息传播范围都迅速扩大,人们还没有从即将迎接新年的喜悦中走出来,就被铺天盖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信息所笼罩,与信息传播速度相当的,则是病毒的传播速度。大量的个体陷入到了恐慌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每天都会在互联网上关注相关的信息和进展,并且由于病毒的传播特性,人们减少了外出活动,更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之中。而社交媒体作为现代人的主要沟通交流工具,大量信息由此涌入,并且其中的信息掺杂了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各种阴谋论、虚假信息不断被传播,个体的精力被不断消耗,产生了倦怠和心理抗拒。

3.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媒体倦怠的延伸

随着国内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得到控制,常态化公共卫生应对机制放松,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回归正轨。由于各国存在制度、经济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中国成功的应对方式并无法适用于全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依然如同一朵乌云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人们关注的信息不仅仅是国内关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恢复的信息,还有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信息,这些信息依旧大量占据着人们的注意力。

世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扩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境外输入的病例,并且伴随着病毒的变异,这带来了区域性的、短期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启动,即使已经距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爆发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依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深深的影响,时间跨度和影响的深刻使得个体对此类信息在心理上疲倦不堪。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之后对大量的个体在经济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经济最初进行恢复的时候,很多人对生活和发展的问题产生巨大焦虑,这也会造成对社交媒体的倦怠心理。

二、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社交媒体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之后的中国社会背景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在我国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作为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对我国的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多维度、全方面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日常生活卫生防控常态化,经济生活经济秩序稳定化,文化生活健康传播普及化,政治生活危机处理标准化。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宏观方面,而且在个体的层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感知到的变化。

(二)社交媒介的应用

1.联系:人际关系的联结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传播渠道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并不是同质化、原子化的个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根据不同的属性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在一起。社会化媒体为社区中的网民提供了不分阶层、性别、国籍、种族等参与社区事务的条件。正是这种连接的、平等的、多媒体的交流能力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得到了加强,使得利益集团的网络社区依赖性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非圈内人的相互了解,也包括现实世界的互动。[3]媒介倦怠使人们逐渐远离紧密的社交网络。

2.获知:获取知识的通道

同大众媒体时代不同,社交媒体的编辑整合功能使得人人都可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体的传播可信度,社交媒体中人们之间是更为亲密、可信度更高的人际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不仅仅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信心,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功能的不断丰富,人们可以获得的知识大大增加,这使得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处理大量的信息,会让人们产生倦怠心理,疲于应付。

3.传播:传播信息的平台

在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个人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鲍尔洛基奇的“传播机体论”中,个人被认为是社区传播系统中更积极的参与者,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传播渠道进行互动。中观层面的传播网络将个人与宏观媒体系统联系起来,而地方媒体、社区媒体和人际网络则成为替代机制,当占主导地位的大众媒体不能提供充分和适当的信息时,个人可以通过这些机制进行联系。[4]个人传播的效用在很多层面作用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当媒介倦怠发生,个人就对传播者这一角色产生抗拒。

4.展示:经营人设的舞台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公众人物打造自己的人设,作为普通人的个体也通过社交媒体来营造自己的人设。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把人的活动分为前台和后台,在传统的社会,我们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我们的前台,我们将自己后台的私人领域进行保留,但是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泛化下,私人领域逐渐公共化,前后台的界限模糊起来,这导致使用者的自我意识模糊,并伴随着理性主义的丧失,从而产生孤独感和自我怀疑。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交媒体的冲击

1.环境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下的信息传播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不同人群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挫败、无助等情绪,甚至出现冲动激惹行为。[5]有研究者调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对大学生消极信息行为的影响,发现过量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信息推送和分享显著增强了用户的倦怠和心理抗拒情绪。[6]过量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信息长期占据了信息环境的主要位置,人们长期处于这种信息环境之下,会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和麻木,每天不断上涨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也不断挑动着个体的敏感神经,久而久之,个体就产生倦怠和抗拒的心理了。

(2)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延续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其所造成的后果并没有随之消失。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人的反应并不是简单地输入和输出,而是受到个人背景环境、思维方式、所在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并不是危机过去之后,个人在心理上就能恢复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之前的状态,对社交媒体的倦怠使很多年轻人感觉自己从复杂的社交环境中解放出来了,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将这种心理状态延续下去。

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造成的宏观效果来说,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出现,但是对于某些行业和个人来说,反而成为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如网课、游戏产业。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个人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人将储存在记忆中的自我知识与比较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自我定位和相应的评价。[7]这种差异性也让很多个体不愿意在社交平台中展示自己,失去了社交意愿。

2.个人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

(1)长期封闭下的倦怠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爆发之时,人们被限制在家中,能和外界产生实际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大部分人只能通过手机与外界建立联系,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但是随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状况迟迟不见好转,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的时间大大超出了原本的使用时间;并且在此期间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大量的负面信息在社交媒体的渠道中进行传播,人们在长期的封闭下,产生感观上的疲惫,从而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

人际关系的状态是动态的,用户对与之交流的朋友圈的权限设置也在变化。当人们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披露个人隐私的风险较大,而将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社交媒体上所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较少时,就越倾向于产生社交媒体倦怠。[8]

(2)“拟剧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倦怠

拟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前台和后台行为。前台行为是指个人表演中的那些部分,它们经常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为观察者界定情况,而后台行为是指那些被压制的行为,其程度可能会减损它所要创造的印象。我们对台前和台后行为的操纵被称为“印象管理”。如上所述,社交媒体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前后台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我们的自我表演也由线下转为线上,根据自我的理想对自身进行经营管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社交媒体中的联系并不是线下向线上的转变,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入许多的不同类型的陌生人,人们对于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如微信的好友标签功能就是为这一功能。这些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带来的“窥视”无疑给朋友圈的自我展示带来了巨大压力。媒介情境理论认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曾林浩等人认为,微信是多种语境的混合体,朋友之间有亲属关系、工作关系、学术关系,也有弱关系。这使得我们在社交媒体中面临着复杂的传播环境和信息背景,不断消磨人们的耐心和兴趣,选择逃离,产生社交媒介倦怠。[9]

结语

社交媒体作为现代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但是社交以及社交服务的过载,个人隐私的暴露,自我印象管理的疲惫等问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之后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人们逐渐封闭自己的朋友圈,屏蔽群消息,减少社交媒体和他人的交流频率,这是现在互联网世界中的一个趋势。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危机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危机”中的自信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