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行为对其社会化影响的研究

2023-02-10鲍美红李心怡

新闻传播 2023年24期
关键词:频度社会化平板

鲍美红 李心怡

(1.湖北理工学院 黄石 435003 2.湖北师范大学 黄石 435002 3.河北地质大学 石家庄 050000)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大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大量农村儿童因缺失父母监护而成为“留守儿童”。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国务院在2016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就对其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这一文件也强调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体责任和相关机制。

本研究以官桥村的留守儿童媒介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例,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化的关系模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思路,探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规范,以取得社会发展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1]学者郑杭生对社会化做了明确的界定:社会化是所有个体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在此期间个体会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习得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变为内在的自我标准。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2]

留守儿童社会化也是其性格逐渐生成的过程。学者乔春芝认为,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性格特点、道德规范、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情感世界等方面。[3]

(二)媒介接触行为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的大批量增加,学者们开始把研究视角转向互联网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造成的影响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上,尤其是在缺少父母监管的情况下,更是无节制地沉溺于网络。

国外学者关于媒介接触行为的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基本同步,研究表明,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从根本上讲是受众对媒介类型、传播内容等进行选择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假设及研究思路的设计

(一)影响因子的假设

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其社会化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大众媒介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4]。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幅拟态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景象,对于监护人相对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言,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既有认识。在接触互联网前,留守儿童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兴趣爱好和审美标准,在互联网上习得的社会经验会渗透到留守儿童看待现实世界的态度和处事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伊莱修·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在使用媒介前往往抱有一定的动机或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著名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会与其原有的爱好、观点、态度和行为相一致,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媒介接触,媒介接触又会强化固有认知。

基于留守儿童缺少监护人引导的特点分析,本研究假设媒介接触行为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媒介接触行为主要包括:选择媒介的类型、媒介接触的内容偏好、时间的长短、媒介接触频度。

(二)研究思路的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官桥村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总数430人,为保证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的对象分布在小学每个年级和初中阶段,其中,男生279人,占样本总数的56.1%;女生251人,占样本总数的33.9%;小学阶段277人,占比64.4%;初中153人,占比35.6%。

2.调查测量指标

调查问卷主要考察留守儿童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指标,第一,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第二,媒介接触行为,包括媒介接触类型、媒介接触的频度、媒介接触的内容喜好;第三,社会化特征,包括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生活自理水平、道德标准、人际交往能力、内心情感。

三、主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个体特征与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受众使用媒介时往往抱有一定的动机或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同样,留守儿童在选择媒介时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与其个体特征密切相关。

1.留守儿童的个体特征对其媒介接触类型的影响

第一,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其媒介接触的类型。

鉴于互联网环境下,留守儿童接触的媒介多是电子产品,在问卷调查中关于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类型”的调查,设置了“广播、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五个选项。按性别来统计,女性留守儿童接触的媒介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广播。男性留守儿童接触的媒介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电脑、广播。男女性留守儿童在对手机和电视的选择上略显差异。

第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异对媒介接触类型的影响

结果显示,高龄儿童(10岁—15岁)选择手机的占比35.6%,低龄儿童(6岁—9岁)占比22.5%,差异较大;高龄儿童中选择平板电脑的占比34.6%,低龄儿童占34.2%,比率基本持平;选择电视的高龄儿童占24.3%,低龄儿童占32.4%,比率明显高于高龄儿童。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可能,由于大龄儿童比低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相对成熟,主观能动性较强,越倾向于选择手机、电脑等具备自我创造、操作型的新媒体。

第三,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媒介接,类型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留守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增高,选择的媒介类型依次为广播、电脑、电视、平板电脑、手机。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分析认为,首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家庭收入有密切联系,影响其媒介类型的拥有情况,也随之影响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类型。其次,父母的媒介接触习惯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媒介选择。

2.留守儿童的个体特征与媒介接触频度的相关分析

第一,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其媒介接触频度

测量结果显示,男女性留守儿童每周接触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频度无显著差异,而在接触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频度上存在明显差别,男性留守儿童每周使用新媒体的频度均高于女性留守儿童。这说明,性别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第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异会影响其媒介接触频度

相关分析表明,留守儿童的年龄不同接触的媒介类型及其频度各有差异。

年龄越低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频度越高,反之,使用电视的频度越低。而对于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媒体,高龄阶段的留守儿童接触的频度明显高于低龄阶段的留守儿童。而这一特征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

第三,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媒介接触频度的影响

关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其中“初中”水平的最多,占被访对象的50%以上,其次是“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相关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呈负相关关系。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留守儿童每周接触媒介的次数越少,反之,留守儿童每周接触媒介的次数越多。其中,相比父亲而言,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关系更紧密,这一结果,也与我国农村地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担负着教育子女的社会现实相符合。

3.留守儿童的个体特征与媒介接触内容喜好的相关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媒介内容喜好的调查,设置了以下六个选项:“看影视剧”“看综艺娱乐节目”“看少儿节目动画片”“玩网络游戏”“玩社交APP”“拍照或录视频”和“浏览资讯”。

第一,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其媒介接触内容喜好

结果显示,从性别因素来讲,留守儿童中女性更偏爱“看影视剧”和“看综艺娱乐节目”,男性喜欢“玩网络游戏”“浏览资讯”。在“玩社交APP”“拍照或录视频”两个方面男女性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

第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异会影响其媒介接触内容喜好

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媒介内容喜好的关系也很明显,低龄留守儿童明显“看少儿节目、动画片”的比率较高,高龄留守儿童多选择“看影视剧”“玩网络游戏”等其他内容。而以“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为媒介接触内容的,高龄儿童与低龄儿童无显著差别,这一结论与我们的预估有所偏离。

第三,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内容喜好的影响。

分析表明: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选择“玩网络游戏”“看综艺娱乐节目”和“浏览资讯”的人数高于父亲文化程度较低的留守儿童;母亲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选择“看影视剧”“玩社交APP”和“拍照或录视频”人数高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化表现的相关分析

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别为性格特点、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社会判断能力。

1.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的类型与其社会化表现

(1)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性格特点

留守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越长,其个性特点指数越低,也就是说其性格越趋于消极;而接触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指数越高,也就是说其性格越趋于正面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

(2)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自主学习能力

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接触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的时长与其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鉴于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缺失,祖父母大多没有能力辅导作业,很多人选择使用平板电脑上的中小学生在线学习APP,为此本研究专门考察了中小学生在线学习APP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使用在线学习APP频率高的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偏高。

(3)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社交能力的相关分析显示,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电脑时长较长的留守儿童,社交能力指数高于长期以接触电视为主要媒介的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社会判断能力

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类型与其社交能力的相关分析发现,接触电视的留守儿童更容易相信媒介所描绘的世界基本等同于现实世界。而接触媒介类型以手机、平板电脑的留守儿童对诈骗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但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存在一定幻想。

2.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的频度与其社会化表现

(1)媒介接触频度与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

媒介接触频度与留守儿童的性格积极性特征呈正相关关系,即留守儿童平均每周接触媒介的次数越多,性格特征越趋于积极乐观。反之,性格较偏于沉默。

(2)媒介接触频度与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留守儿童媒介接触频次与其社会化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检查”“是否制定了学习计划”“能否独立思考难题”这三个选项来考察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发现,上网和看电视频次高的留守儿童的均值核算为2.72,上网和看电视频次低的留守儿童的均值核算为3.02,这表明接触网络和电视对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3)媒介接触频度与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

关于留守儿童社交能力的调研,本研究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我与同学的关系很融洽”“我能很快交到新朋友”“我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时常感到很孤独”。结果发现,接触频度较密集的留守儿童选择“我时常感到很孤独”选项的略高于接触频度较低的留守儿童。

(4)媒介接触频度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批判能力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与其社会批判能力没有呈现相关性,也就是说,并未如研究者假设的一样“媒介接触频度越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批判能力越强”。

四、研究结论及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建议

1.研究结论

从研究思路及分析来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接触媒介的行为对其社会化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相对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接触促进了留守儿童现代观念、社交能力和批判能力等社会化特征的显现。而媒介接触频度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社会化特征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而与其社会批判能力没有相关关系。

2.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建议

调研发现,即使在互联网环境下,电视仍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因而基于研究结论及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建议电视人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改变以往的说教式传播,准确把握节目制作的方向,多创作针对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电视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既得到主流教育之外知识的补充,又能得到情感的慰藉。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在留守儿童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并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如果武断地限制留守儿童的上网行为反而会造成其逆反或好奇心理。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管行为相对乏力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新媒体“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频度社会化平板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平板对缝焊接视觉跟踪试验及异常数据分析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The Apple of Temptation